《微型小说月报》创意写作专栏|吴越:烟花×申晴:火车

栏目主持·瓦当
图片
瓦当,诗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到世界上去》《在人世的悲伤》《漫漫无声》《河与流》,中短篇小说集《多情犯》《北京果脯》,诗集《古代的海》,传记《慈悲旅人:李叔同传》,书评集《也是人间小团圆》等。
温情照耀的书写
瓦当
过去人们常说大学不培养作家,孰料现今的大学却在大张旗鼓地培养作家了,以创意写作的方式,既为后工业时代知识生产培养写作劳动者,也参与形塑着文学未来的模样。而年轻的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从微型小说起步开始写作训练,不失为一条靠谱的进路。
麻雀虽小,活灵活现。微型小说贵在微妙,常常剪取小景照见世情,方寸之间犹能光彩动人。如《烟花》中的父亲大半辈子在烟花厂工作,退休后步入老年,烟花梦也陈旧,不合时宜。小孙子弄坏了父亲的烟花棒,城里已不需要他。父亲孤身返回老家,带着一箱烟花和一生的烟花梦。
《火车》中的父亲与母亲离异后,独守着那个保持不变的旧居,直到孤独一人中猝然死去。在他去世一年后,女儿始打开父亲的房间,也打开了尘封的记忆,温情与苦涩同时泛起。那童年时父亲驮着自己装扮的火车,仍然能激荡一个中年人勇敢地奔赴生活之流。
很多时候,就是这些微小而深沉的温情,照耀了我们的文学和人生。
图片
吴越,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学生。
烟花
吴越
父亲前几年总是热衷于购买各色的烟花,在新年之际回到乡下老家后,站在夜色笼罩的田垄上燃放。星星点点闪烁在父亲漆黑的眼睛里,淡淡的硫味也随之散发开来,很快,光亮和气味就都消失了,只听得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退休之后,一向忙碌的父亲彻底闲下来,母亲说他总该要有些自己的爱好,因而对于他的去向也几乎不过问,反正到了晚饭时间,他就会背着装得鼓鼓的黑色小挎包回来,然后一头钻进书房。除去弯下腰围在小区门口的小桌前看别人下象棋,其余时间他似乎步履不停,但谁也不知道他去过哪里。
儿子出生是在我结婚后的第三年。那时我刚刚顺利实现了自己升职加薪的愿望,无数个夜晚都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妻子则在家带着儿子学说话,学走路,小心地喂下每一口饭。母亲在一旁打下手,偶尔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指导妻子如何成为一个像她一样的好母亲、好妻子。
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我们才会听父亲说起他在烟花厂工作的日子。那时我们都围坐在饭桌旁,父亲就讲他放过的最大的烟花,说烟花筒子经过他的手一个个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旁,只要点燃引线,填满肚子的烟花筒子就会释放出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象。嘴笨的父亲有时会找不到贴切的字词来形容那些形状与颜色各异的烟花,于是他抬起手臂,在空中挥舞起来。
“先是升空,”他的手臂从胸前抬到了头顶,“高度会有几十米。”
见我们似乎很感兴趣,他的眉梢开始飞动,脸上的那颗痣也随之跳动起来。
“一下子散开。”他握紧拳头,然后张开五指,“就像这样,圆得像个包子一样。有的是像菊花的样子。”模仿完脑海中烟花的样子,父亲把手臂放下来,手肘不小心撞到放在桌上的酒杯,褐色的药酒洒在父亲的裤子上。他瘦弱的身躯晃了几下,因没有抵挡住药酒的泼洒,他有些局促地站起身来。
我们笑起来,一阵兵荒马乱去找纸巾。儿子虽听不懂,但也随着我们笑,他的嘴巴空空,还没长出几颗牙齿,此时正在学步车里胡乱扭动。父亲也笑起来,没人发现他的嘴里也开始空了。
药酒擦完之后,话题回到一家人去看烟花上。大家都很赞同在假期时全家应该一同出动去看一场烟花,并且彼此约定好,到时无人有权利缺席。
“都来看,都来看,咱们家的人都要看看,我以前就是做这个的。”父亲有些骄傲地说,他让朋友留意着什么时候有大型的烟花演出,以便于我们能够早早前去,站在好的观赏位置上。
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学会了走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先后错过了两次本可以去的烟花演出。在时间充足,路程也短的情况下,先是妻子突发急症,去往演出场地的车只得中途转向开往医院;再是许久未见的亲戚忽然上门拜访,说是有要事相求。
小孩子的活力似乎是怎么用也用不完的。学会走路的儿子常常把一家人折磨得筋疲力尽,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还十分陌生,许多东西一个不留神被他拿到手里,便被毫不留情地毁坏。东西坏了也就坏了,只要儿子不受伤,我们也不会过于责备他。
儿子在家中四处探索,连带着将父亲买的许多烟花棒折腾坏了。那些可怜的烟花棒短暂的生涯就此结束了。
“不值什么钱的,丢了就丢了吧。”我说道。
父亲低下头去,没有说话。他的手指拨弄着几根孤零零的烟花棒,小小的木杆已经潮湿,有的在中部断裂。他拿来扫帚扫成一堆,然后倒进了垃圾桶里。
这个小插曲过去后,我们家的生活仍旧和往常一样,上班,带娃,还有做不完的家务事。
有一天,父亲忽然给家中打来电话,说今夜不回家住了,他已回到了老家。电话中的他像是累得说不出话来,一句话被喘息声打断许多次,他的声音也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总是听不真切。母亲诧异他怎么忽然回了老家之时,他正慢慢地走在田垄上,像要把每一步都在土地上落得实实的。
电话挂断后,他弯下腰把提了一路的烟花箱放在河岸边。
妻子发来消息问我是否下班,说父亲带着一箱烟花一个人坐着小班车回了老家。
“噗刺——”
我坐在办公桌前,放下手机时,手机和桌面发出的碰撞声让我觉得好像听见了烟花升上天空又绽开的声音。我望向天空,那块空荡荡的黑色幕布中,正燃着一束孤独的烟花,久久不肯熄灭。
图片
申晴,同济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学生。
火车
申晴
四月初,清新温暖的风吹进房间。刘兆琼靠在窗口,看着房间里的一切,觉得既亲切又陌生。大部分家具还在,衣柜、写字台依然是老位置,靠着墙角;小时候最喜欢的绿色布艺沙发被洗得发白,扶手的地方被烟头烧了几个洞眼,露出暗黄的海绵垫。
当初的双人床换成了单人床,紧靠着墙。被子和枕头胡乱交叠着,像一个累极了的人瘫在床上,身体、脑袋扭曲得厉害,但丝毫不影响他进入梦乡。
刘兆琼走过去,把被褥卷起来扔到地上。除了被褥,床头柜上各类药瓶、水杯,衣柜里的旧衣服、鞋子,写字台上的旧书、杂志,等等,都在清理之列。
转眼之间,房间被杂物堆得乱七八糟,像个垃圾场。刘兆琼满头是汗,她找了一块抹布擦家具,她想打扫好房间,然后挂到小区门口的中介租出去。这里地段不错,一个月应该可以租三千多块,够付儿子跆拳道班的学费了。
“你是谁啊?”
她听到有人说话,站起来转过身,看到门口站着一位老太太,花白短发,一脸皱纹,眼袋像水泡一样大,睁着一双疑惑的眼睛。
她认出来,是陈老师,住隔壁,小时候辅导过自己的数学。她正要打招呼,陈老师说:“你是保洁阿姨吧,这家是得好好打扫下了。”
她觉得有些好笑,心想,人老了真是会变得糊里糊涂,没办法,自己老了估计也这样吧。但转念一想,怪不得陈老师认不出,自己离开这里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陈老师扶着墙,颤巍巍坐到床上。刘兆琼想过去搀一把,但眼前的杂物困住她,只好大声说着“您当心点,当心点”。
陈老师挥挥手,说:“你干你的,我没事。我就坐会儿聊聊天。”
刘兆琼看她盯着屋里的家具,看过来看过去,似乎挺有感情,就故意问道:“您和这一家熟悉吗?”
“熟啊,都是老邻居了。”陈老师并没有看刘兆琼,而是盯着窗外看,晾衣竿上站着一只鸽子,“咕咕”地叫着,也看着屋里的人。
“老刘是个好人,就是太闷,又倔,不会说话,哄不住老婆,结果家散了。他退休了喜欢去旅游,到处看看。不像我,走不动,只能在家等死。”陈老师说。
“您这是说的哪里话,活着多好啊,有吃有喝的。”刘兆琼说。
“老年人能吃多少,牙都掉了。只要不生病,才是真的好,生了病,才是受罪,子女也没时间照顾。老刘还算有福气,突发心脏病,没受罪,也没给女儿找麻烦。”陈老师扶着床,轻轻拍了拍,像是拍一个熟悉的老朋友。
刘兆琼脸上一阵发热,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拿着抹布一边擦衣柜,一边陷入回忆。小时候记得最深的就是父母之间的争吵和冷战,父亲总是板着脸坐在沙发上,开始的时候还反驳几句,后面就陷入无尽的沉默,而母亲站在父亲面前,喋喋不休,指责个没完。
这一度让她很苦恼,每天放学都不愿意回家。因为回去之后,母亲不允许自己和父亲讲话,作为惩罚父亲的一种手段。
上了初中,她申请住校才摆脱了这一困境。后来高中也住校,她和父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感情也越发疏远。她自己也面临青春期女生的很多烦恼,更加懒得管父母之间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她考上大学的那一年,父母离婚了,像是早已谋划好了一样。后来,她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结婚后生孩子,母亲也帮着照看。每当提到父亲的时候,母亲总是很生气,渐渐地,父亲被藏匿在记忆的角落。
大学毕业后,她曾偷偷去看过父亲一次,还帮着做了顿饭,父亲很意外,也很开心。之后,他们逢年过节会发短信问候,客气得像外人一样。一年前,小女儿出生时,她邀请父亲来看孩子,但父亲一直没有来,或许怕打扰她和她母亲的生活。从那之后,父亲似乎消失了,发短信也没有回复过。她虽然有些生气,但忙碌的生活让她没有时间去想太多。
前些天接到警察电话,她还有些不相信父亲去世了,而且已经一年多了,推算下来和自己生女儿的时间有些相近。她有时候会想,自己真是不孝顺,太不关心父亲了,但脑子里立即有个声音说,父亲也那么寡情,很少联系自己,我能怎么办呢?漫长的生活已经告诉她,一个人要学会原谅自己,才能活下去。
等她从回忆返回现实的时候,陈老师已经走了。下午三点多,一位穿着朴素、戴着半旧的红色棒球帽的中年妇女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蛇皮袋。刘兆琼认出是约好的收废品的阿姨,点点头,招呼她把地上的这些旧衣服、报纸、杂志都收走。
中年妇女手脚麻利,迅速把要丢弃的杂物捆扎、打包好,上上下下运了好几次。最后算账的时候,刘兆琼其实没想要多少钱,不过当中年妇女递过来一张皱巴巴的二十元钞票的时候,刘兆琼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至少可以买一瓶酸奶,她心想。
等收废品的阿姨走后,刘兆琼又找了一个拖把,打算拖一下地就算结束了。客厅是瓷砖地,很好拖。卧室地上散落着一些碎纸屑、夹子等小物件,她拿扫把清扫,扫到写字台,发现靠墙的角落,有一张白色的纸。她弯下腰捡起来,才发现是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小姑娘,扎着马尾辫,捧一个蛋糕,额头上被涂了一点奶油,笑嘻嘻地冲着镜头做鬼脸。仿佛被那个女孩的笑容感染,刘兆琼的脸上也出现一层朦胧的笑容,像水面的波纹从某一点漾开来。
她记得那是十二岁生日,好久没见面的父亲出差回来,提着一盒漂亮的奶油蛋糕。她因为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回到家里又因为数学成绩没有达到理想分数被母亲骂,心情郁闷极了。父亲的回来是个意外惊喜,而且他居然还买了蛋糕。那一刻,她的烦恼烟消云散。她兴奋地跳到父亲背上,让父亲像她小时候一样伏在地上,扮演火车载着她在房间里转来转去。一圈又一圈,直到父亲累得大口喘气。她趴在父亲宽厚的背上听得真真切切,“呼哧呼哧,呼哧呼哧”——一列火车沉闷的心跳。
如今,这辆火车已驶向另一个世界。刘兆琼打扫好房间,把照片放进自己背包里的文件夹,轻轻锁好房门。她走到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走过那家房产中介的门店,继续向前走去。
图片
《微型小说月报》7月刊目录
城与人
青白瓷 / 戴 涛
快递 / 李广宇
陈州五鬼 / 刘笑关
不差钱 / 田洪波
开锁 / 靳秀萍
藤师傅和他的天堂椅子 / 邵宝健
战争 / 闵凡利
做双眼皮 / 张学鹏
亲眼所见 / 董 斌
岁月留痕
内收 / 李义文
寻找顾野菊 / 张甫军
游戏 / 宓扬铭
秘制小鱼干 / 欧阳华丽
红光满面 / 洪兆惠
野琼花 / 岑燮钧
无痕 / 袁炳发
生煎包子王 / 戴智生
思悠悠 / 聂鑫森
今古传奇
子不语 / 穆 涛
飞来飞去的鸟人 / 李群娟
十八岁的李响 / 蔡 楠
会说话的狗 / 薛长登
索画 / 相裕亭
澡盆 / 原上秋
老阎、酒和鱼 / 袁良才
中气 / 孙 华
虎画 / 唐 风
曾与先生相遇 / 左 微
没有名字的小英雄 / 王培静
碗油灯 / 侯发山
自然之声
沙梨熟了 / 叶 骑
父亲和画眉鸟 / 张淑清
一只狼的命运 / 申 平
木瓜 / 李晓东
河生 / 安学斌
葫芦 / 袁省梅
创意写作(主持:瓦当)
烟花 / 吴 越
火车 / 申 晴
经典回眸
陈小手 / 汪曾祺
冯骥才微经典·耗子
封二 伟大的传统
刑史子臣 / 周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