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万人在线观看!带你走进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

“医”心向党,踔厉奋进!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卫生健康委共同主办,历时4个月评选的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名单出炉,20位医务工作者榜上有名。
作为全省86万多名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先进代表,他们中有的已是耋耄之年,有的是90后;有的来自繁华大都市,有的来自大山深处……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以医者仁爱之心,点亮生命之光。
图片
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获得者。
超100万人在线观看
共同见证新一届“大美医者”的诞生
8月19日晚8点,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现场交流活动在四川广播电视台首播,并由四川观察APP等同步进行网络直播。截至目前,四川观察APP观看人次达100万,四川乡村APP观看人次达31.2万,全网数据超百万,受到社会各界和网友的广泛关注。
图片
在省卫生健康委和四川广播电视台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本届“大美医者”摒弃往届纯文艺晚会式颁奖,用故事化、场景化、艺术化的“文艺+访谈+纪实+讲述”进行另类呈现,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情节流畅、细节感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大美医者形象,在短短一个小时的节目时间里群体呈现,让观众看到了新时代的医者仁心,见证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医心向党……
图片
扫描或识别上方二维码
可观看完整直播回放~
半生从医
他们以精诚铸匠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老中医王明芳教授被患者誉为“光明使者”。从医近60载,她研制出针对眼科血症的4种专病专药——止血口服液、止血消瘀胶囊、化瘀散结片和丹红化瘀口服液,在四川率先对出血性眼病进行系列研究。
从医超过半世纪,王明芳教授走访了四川几十个县(市、区)。在甘孜州麻风病村,不少因白内障几近失明的患者没有条件做手术,她带着博士研究生团队前去义诊,用中医眼科疗法将10名患者的眼疾治愈;当年广元市剑阁县交通不便,患有多种疾病的她仍数次到当地治病,只想着争取多看几个病人,后来,还建立了由剑阁县中医医院等12家基层单位参加的“四川省中医眼科学术网络”。
94岁高龄,被称为“送子爷爷”的王成荣现在仍在一线发光发热,每周在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有3个半天的门诊工作。1956年,作为国家第一批“西学中”的学员到高研班学习中医3年,此后却出乎所有人意料选择了妇科。
“当时国家最缺的就是外科和妇产科医生,当然男生选择外科的居多,考虑到国家需要,我就选了妇产科,这一干就是60多年。”王成荣表示,“作为一名医生,医德医术缺一不可,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对得起人民群众,做到问心无愧,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王成荣在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现场交流活动中的访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肿瘤放化疗科主任尹如铁被同事称为“铁娘子”。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妇科肿瘤诊疗水平,她组建了全国知名的“妇科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团队。2019年12月,川大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正式启动“妇科肿瘤放射治疗”,在全国妇幼专科医院中开了先河。多年前,她建立了妇科肿瘤病房QQ群,她和医务人员会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患者提供咨询和帮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主任、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室主任、教授毕锋的目标是让更多中国肝癌患者用上中国研发的药物。毕锋牵头,花了8年组织多纳非尼(一种多靶点的药物)临床试验,从一期试验到二期、三期试验,共治疗近800例患者。2021年6月9日多纳非尼获批,被业界评为2020年度金研奖十大原创研究第一名。
▲毕锋教授在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现场交流活动中的访谈
从医30年,四川省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罗小兵是金牌背后的无名英雄,他及其团队成员先后为游泳、射击、体操、花样滑冰、单板滑雪等多个国家队提供运动医疗保障。此外,他总结了适用于常见伤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规范,广泛应用于临床。
追猎病毒
他们是公卫急先锋
还有一群公卫人,是病毒的“追猎者”。
诊治各种肝病、感染性疾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是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杨兴祥的专长。
2009年,杨兴祥和同事们诊断了中国内地首例输入型甲型H1N1流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组建医院应急隔离病房、组织培训、收治患者,杨兴祥作为牵头人之一,迅速制定出一套便于一线人员运用的防控实施方案,成为医务人员的实用手册。
2021年7月27日,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核酸检测筛查出3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例,并成功处置此次突发疫情,实现全院“零感染”。作为省医院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接到核酸检测阳性报告后,杨兴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患者转入负压病房进行隔离及复核。他带领发热门诊全体人员连续加班,封控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触者,协助成都市疾控中心和青羊区疾控中心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协调本院相关部门人员核酸检测,为减少疫情扩散赢得时间。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与业务管理办公室主任范双凤,是疾控中心综合协调调度的“最强大脑”,串联起了前方调查处置和后方分析决策的桥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不顾足韧带撕裂的腿伤,戴着支具在应急指挥大厅里安了家,牵头负责疾控中心新冠肺炎防控应急组织协调工作,以及每日密接管理、疫情分析汇总和政府疫情通报信息的撰写和报送,后来还承担了新冠应急事件的组织调度和业务统筹工作。
▲范双凤在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现场交流活动中的访谈
疫情防控之初,范双凤带领团队开发应用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系统,实现跨区域管理和实时信息交换,精准高效地完成了6万余名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隔离和健康状况动态监测。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她带领团队撰写大量应急处置工作指南、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并指导、督促全市各区(市)县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培训。
精心护理
他们用创新换来希望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董文栋坚守的信念。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就进入到医院的ICU工作。
“护理这个工作本来就比较累,尤其是在ICU这样特殊的科室。”董文栋说,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会一直走下去。男护士在转运病人、搬运医疗器械等方面,往往更有优势。
2020年初,董文栋作为四川省第七、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防疫,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10楼护理第8组组长。“因为我们医院的特色是中医药,所以除了给病人服用中药外,还带着他们一起体验中医的五禽戏、呼吸操等。”对那些卧床的重症患者,董文栋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出“改良坐位五禽戏”,让他们在床上也可以进行锻炼。看着一位位患者病愈出院,“那一刻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工作之余,董文栋作为四川小丑医生公益慈善促进会的一名志愿者,常为病房的儿童患者带去快乐。“看到他们快乐的神情,自己也会跟着感到快乐,这大概就是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吧。”董文栋说。
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护士长杨琴也是驰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员。
2020年1月26日,作为四川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杨琴随队进驻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进入病情最重、救护任务最为艰巨的重症病房,除了血液透析、穿刺留置针等专业护理工作,还要协助完成更换氧气罐、整理物资、喂饭喂水、病床清洁消毒、清理病人的大小便、遗体料理等。杨琴总是想方设法鼓励和帮助患者重建信心。有一位患者最初充满恐惧和焦虑,杨琴通过心理疏导,努力帮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40多天治疗后,患者顺利出院。
▲杨琴在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现场交流活动中的访谈
杨琴所在的四川省人民医院ICU成功申请了院内首批护理亚专科建设项目,成立了呼吸循环支持(ECMO)小组、危重症血液净化小组、营养支持管理小组、伤口造口管理小组等。杨琴认为,只要把专科护士用起来,就能促进护理质量改善。她要求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规范本科室的血液净化操作流程,降低非计划下机率;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主导科室压力性损伤病人的换药和指导,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这样一来,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护士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医疗界有一种说法,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创新,给患者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40年执守护理一线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大内科科护士长袁丽创建亚专业化护理模式;为减轻患者痛苦,她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
为提高护理质量,2000年,袁丽牵头创建了亚专业化护理模式。“是指在传统的一级、二级、三级医学专业分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分类,创建亚专业护理小组。比如糖尿病、垂体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及骨代谢疾病等小组,按照病种将病人收治在各个亚专业化护理小组,各小组参照单病种治疗的临床路径,针对某一组疾病的病人建立一套标准化护理模式与护理程序。”袁丽介绍。该模式在川大华西医院内外大力推广,获得了“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日常工作中让袁丽痛心无比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来就医时,往往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袁丽意识到,要减少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必须“关口前移”,建立糖尿病防控的策略、技术及实施路径。2009年,袁丽成立四川省护理学会糖尿病教育管理学组,开设糖尿病教育门诊,创建糖尿病教育处方和院内血糖管理团队,推行线上—线下和慕课形式的专科培训,搭建分层分级的糖尿病全程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广糖尿病健足操,推行糖尿病教育管理单位认证,成立华西医联体单位糖尿病护理联盟等。
坚守基层的健康守护人
2009年大学毕业后,沈富琼就来到了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在一排矮小破旧的木瓦房开启了没有自来水、没有信号、语言不通的工作生涯。她被乡亲们一张张笑脸、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所打动,“我希望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麻邛乡海拔4000多米,属高原纯牧区。沈富琼到远一点的群众家看病问诊、送医送药,需要骑马、摩托车,一趟就是5个小时左右。
2016年,沈富琼担任麻邛乡卫生院院长,组织全院干部职工每月分区域、分重点,通过骑行、徒步等方式深入偏远村组,开展健康义诊和“送医药下村”活动。她经常下村就是一整天,将就着以饼干、糌粑等食物充饥。
在2017年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卫生院都只有沈富琼与另一名同事“倔强”地坚守着。沈富琼常常白天下村服务老百姓,晚上回去在电脑前整理材料。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沈富琼得了颈椎病,至今时常贴着膏药。
在79岁的麻邛乡根日村老人巴姆眼中,沈富琼就像家人一样,“沈医生经常带着血压药、血压计等来看我,我不会说汉语,没想到沈医生竟学会了当地话。”
如今,麻邛乡卫生院变了样,有8名高校毕业生扎根于此,木瓦房变成了三层小楼,医疗能力明显提升,药物更加完备丰富,服务流转更加规范高效。
眉山市洪雅县将军镇卫生院的刘吉志是个二代村医。父亲为眉山市洪雅县联和村第一个乡村医生,刘吉志23岁毕业后,便接过父亲的衣钵。
▲刘吉志在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现场交流活动中的访谈
在刘吉志家中有3本厚厚的台账,上面记录了数百个挂账病例,“这都是以前过来看病的贫困户,我都没收钱。”
十几年前,村民赵某因患乳腺癌去肿瘤医院做了第一次治疗后腋下溃烂经久不愈。“已经花光家里积蓄,我不想治了,不想给家里添负担。”为了让赵某继续接受治疗,刘吉志承诺给她免费换药。赵某二次手术后的一年多,刘吉志每隔一天为其换药直至痊愈,从未收费。
在将军镇原新安村、联和村,一些收入不高的老人找刘吉志看病,他也从不收费。“老人们割草到奶牛场卖,一两百斤草才能卖几块钱,找我看病时用手帕层层包裹,打开全是一毛两毛的,看着心里怪难受的。谁家还没有个难事,能帮的肯定要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