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婚姻我做主:亨利八世开启离婚模式、坎特伯雷脱钩罗马教廷

“我的一生,应常与朋友们一起消磨时光”
——文艺青年亨利八世
图片
插图:荷尔拜因《死亡之舞》木刻版画之一
莱门特七世在与查理五世交换过眼神后,驳回了亨利八世的离婚申请,不是一次,而是连续六年拒绝了亨利的离婚申请。此时,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宗教改革的熊熊烈火早已点燃,亨利八世借此机会,摁下了英格兰改革的按钮。
大幕开启,欢迎您走入疯人院。
壹 亨利的第一次婚姻
亨利八世作为都铎王朝开国之君亨利七世的次子,本是不该继承王位,因他的哥哥亚瑟·都铎在1502年猝死,才给了亨利八世机会。
正牌皇太子亚瑟·都铎去世前不久,在亨利七世的安排下,迎娶了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
为了维系英格兰与西班牙之间的政治联姻,继承长兄亚瑟威尔士亲王、皇太子头衔的亨利,不得不额外继承一份遗产,那就是迎娶自己兄长的遗孀。
图片
亨利八世肖像 荷尔拜因 1536年
“一切以大局为重!”
——估计那会儿有不少人围着这位少年语重心长地跟他促膝谈心。
况且,人家凯瑟琳也官宣了:在与亚瑟·都铎四个月的短暂婚期中,还没有来得及圆房。
而凯瑟琳的母亲伊莎贝拉一世更是长袖善舞,居然说服了刚上任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认同凯瑟琳的二婚,为这桩婚姻发布了合法的训令。这样一来,无论从法理还是伦理方面,亨利还真是找不到反对这桩婚姻的理由。
少年亨利虽然一度表示对这桩婚姻的不满,无奈木已成舟,一切都只有按照计划进行。
1509年4月,亨利七世去世。两个月后,亨利与凯瑟琳举行结婚典礼,半个月后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也译为西敏寺)举行加冕仪式,正式登上王位。
这一年,亨利八世18岁,凯瑟琳23岁。
在前文,我介绍了未来与亨利八世对标的哈布斯堡家族查理五世,他是奥地利大公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女王胡安娜(疯女 1479—1555年4月)的儿子。
查理五世的母亲——卡斯蒂利亚女王胡安娜,是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次女,而亨利八世所迎娶的阿拉贡的凯瑟琳(1485年12月—1536年1月),正是胡安娜的妹妹。
也就是说,按照辈分,婚后的亨利八世应该是查理五世的姨父。
继位之初,亨利八世延续了其父亲的治国策略,亲近西班牙并且利用西班牙和法国的扞格渔利。
在文学艺术修养方面,他与比他小三岁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有得一比。
在此前第八十五篇文章《德国宗教改革前传:教皇国拉帮结伙群殴威尼斯,亨利八世登基约请伊拉斯谟》 我曾提到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约466—1536),他被称为欧洲的一代文宗。
正是伊拉斯谟从16世纪初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制度进行全面地反省和批判,间接点燃了宗教改革之火。
伊拉斯谟所完成的《愚人颂》正是从罗马去到英国的旅途上所酝酿完成的,这段旅途是因亨利八世的邀请。
图片
伊拉斯谟肖像 荷尔拜因 1523年
图片
荷尔拜因为伊拉斯谟《愚人颂》所绘的插画
亨利八世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仰慕伊拉斯谟,受到其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在音乐和诗歌方面颇有建树。据说那首流行至今的名曲《绿袖子》就是他登基后不久谱写的。
此外,他还有作过一曲《与好伙伴一起消磨时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这首曲子也被称为国王的歌谣。
在这首歌曲中,他吟唱道:“我的一生,应常与朋友们一起消磨时光”。但亨利曾经的很多朋友和亲人,最终都被他送上了断头台。
伊拉斯谟在伦敦的室友,那位完成《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的最终结局就是这样。他一度成为亨利八世的亲信大臣,但后来被砍下了脑袋。
被亨利八世送上断头台的人很多,其中除了托拉斯.莫尔外,还包括他的两位王后。
贰 离婚与再婚
他与凯瑟琳的婚姻维系了十多年的好时光,1516年凯瑟琳为他生下了长女玛丽·都铎(1516—58年,日后的玛丽一世),此后就多次流产,其中包括三名夭折的男婴。
到了1525年左右,这段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
凯瑟琳无法为都铎王朝带来男性的继承人,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女侍官安妮·博琳(Anne Boleyn,约1501—1536年5月)有了新的感情(这成为日后亨利继续出轨的套路)。于是,亨利八世单方面宣布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无情地把凯瑟琳赶出了王宫,十年后凯瑟琳在孤独郁闷中死去。
为了明媒正娶新欢安妮·博琳,亨利八世在1527年,派遣大臣向梵蒂冈递交了他与凯瑟琳王后婚姻无效的申请。
此时,坐镇梵蒂冈的是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位教皇——克莱门特七世(ClementⅦ 1523—1534年在位,此前在讲述老米、提香和罗马之劫等内容中,他曾经多次出场)。
不要忘记就在1527年5月5日夜间,克莱门特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罗马之劫,此后在圣天使堡中躲藏了半年才化妆出逃。直到1529年他才与查理五世达成协议,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意大利的地位,后来在1530年于博洛尼亚为查理五世举行了加冕仪式。(可参阅第九十篇文章:《从昂布瓦斯到枫丹白露:罗马之劫后法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法国的小高潮》)
亨利八世的婚姻大事,就在这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件中被忽视了,被不尊重了。
还不要忘记,此时名义上的王后凯瑟琳,正是查理五世的姨妈,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在与查理五世交换过眼神后,驳回了亨利八世的离婚申请,而且不是一次,是连续六年拒绝了亨利的离婚申请。
亨利八世派去教皇交涉的红衣主教是托马斯·沃尔西( Thomas Wolsey 1475—1530年),他也是英国的大法官和主理国务的大臣。
但沃尔西没能说服克莱门特七世,1529年年底,亨利八世召开国会,剥夺了沃尔西的公民权,解除了他除约克大主教之外所有职务,心力交瘁的沃尔西在1530年因病一命呜呼。
此后,接替沃尔西职位的便是前文提到过的托马斯.莫尔,他在1529年取代沃尔西成为英国大法官。
图片
荷尔拜因,《托马斯·莫尔像》,1527年
笃信天主教的莫尔,并没有对亨利八世言听计从。1530年英格兰的贵族和高级教士联名写信给教皇,要求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莫尔竟然胆敢没有在请愿书上签名。
另一方面,此时的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问题上态度开始转向,莫尔不为所动,他从骨子里并不支持新教,而是主张是对天主教内部进行改良,限制教皇的权力以平息这锅沸腾的水。
1533年,在没有获得教皇许可的情况下,亨利八世与安妮·博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坚持原则的莫尔拒绝出席王后的加冕典礼。亨利八世不得已,将这桀骜不驯、不识时务的莫尔关进了伦敦塔。
第二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1534),亨利八世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两年后,这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家被送上了断头台。
托马斯.莫尔之死,没能阻拦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步伐。
叁 坎特伯雷往事与乔叟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安妮·博琳家族的牧师、一位名叫托马斯·克兰麦(Thomas Cranmer 1489—1556年3月21日)的宗教人士,受到了亨利八世的器重,他被任命为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一职。
坎特伯雷大主教在英格兰的宗教事务中有多重要呢?
在英格兰,坎特伯雷被誉为基督教信仰的摇篮,英格兰的“圣城”。
这个地方位于英格兰东南部,如今属于“英格兰花园”之称的肯特郡,从伦敦维多利亚火车站坐东南线列车,一个半小时就可到达这座人口大约15万的小城。
基督教早在公元3世纪就传入了不列颠岛,6世纪时,罗马教皇派遣圣奥古斯丁前往这里传教。奥古斯丁与同伴在597年来到英格兰,他们在坎特伯雷(Canterbury)一带传教,这里当时是撒克逊人统治下的肯特王国。第二年,奥古斯丁说服了肯特国王信教,而且获得许可在坎特伯雷建造了第一座修道院。
当年奥古斯丁所建的修道院历经过多次战火和重建,12世纪初,由法国建筑师重新设计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将哥特式风格带入了英国。
到了1452年,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在意大利开启帷幕,被称为“文艺复兴教皇”的尼古拉五世(1397—1455年)下令对坎特伯雷教堂再次进行重建。
此后,这座教堂的设计汇集了当时意大利的知名大师,从1506年起,包括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等名家也参与过主持设计和施工,终于在1626年奠定了如今我们所见的模样。据说其中圣母礼拜堂小祭坛上面的圆顶,就是米开朗基罗所设计的。
图片
照片:如今的坎特伯雷大教堂
图片
照片:坎特伯雷大教堂内景
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正式名称是坎特伯雷基督座堂和大主教教堂(Cathedral and Metropolitical Church of Christ at Canterbury),当年因为奥古斯丁传教有功,由罗马教皇授于红衣主教,因此,在亨利八世的时代,坎特伯雷大教堂早就是英国红衣大主教的坐堂。
到坎特伯雷朝圣这种传统,至少的英国文学的开创者乔叟的时代之前便已经形成。
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年),被认为是中世纪英国诗歌的奠基人,他曾作为外交使臣出使意大利等国,与薄伽丘、彼特拉克等人文主义者们交往。
乔叟在他最为知名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就描述了一帮香客组团去坎特伯雷朝圣的故事,为了避免路上无聊,于是就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
整部故事集中有21个完整的故事和另外一些未完成的片段,乔叟的文本,汇集了当时流行的多种文学体裁,包括骑士故事、市井故事、传奇、圣徒传、历史传说、宗教奇迹故事、动物寓言等等。尤其是他将悲剧体引入英国文学尤其具有特殊意义。
他在文学方面的探索,开辟了英国文学的新时代,为此后伊丽莎白(亨利八世的幼女,下文会为大家细说)时代英语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为另一位享誉全球的文学家、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4月23日)的出场,做足了充分的暖场。
无论是亨利八世的婚事,还是此后英格兰的社会经济状况,在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中,均有体现。下一节,我将结合这些作品,再为您讲述这段英格兰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