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巴黎》:讲述因疫情封城时三十多个普通人的生命故事

本期嘉宾
图片
■ 本期嘉宾
申赋渔
作家、文化学者。2016年赴法国巴黎专事写作。著有“个人史三部曲系列”《匠人》《半夏河》《一个一个人》;“中国人的历史系列”《诸神的踪迹》《君子的春秋》《战国的星空》;非虚构文学系列——《寂静的巴黎》《阿尔萨斯的一年》《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阴》等。其中,部分作品被翻译成法语、英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图片
■ 本期主持
聂梅
江苏文艺广播《有声书房》、江苏故事广播《经典阅读》主持人;全国小说演播艺术家,江苏省十佳阅读推广人。
作品简介
《寂静的巴黎》
作者:申赋渔
图片
《寂静的巴黎》真实记录了30多个普通人的生命故事如何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所改写
2020年的春天,新冠病毒席卷法国,巴黎封城,全民禁足。中国作家申赋渔因工作被困巴黎,当过报社记者的他,开始记录耳闻目睹的点点滴滴,栩栩如生地呈现了身边小人物的遭遇。
他们是餐馆经营者、卖花人、流浪汉、医生、工程师、农场主、艺术家……生存、焦虑与迷茫甚至终极思考,因为疫情和封城,好像突然“爆发”并苏醒……
打开小程序购买本书
专家评语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梁鸿
认真读了每一篇,几度潸然泪下。生命于沉寂中努力绽放,显示出非凡的美。正是这一个个平常人的故事,组成人类精神的基本面貌,也使寂静的巴黎始终充满内在的活力。
“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
徐则臣
这是一本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的佳作。文字敏锐而有温度,记录了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一个个普通人流露出来的真实情绪,他们会很认真地去想人生该怎么办。面对灾难,人类真正的恐惧和信念都来自同类。而在这本书里,这些一点也不平庸的平凡人对生活的信念和选择,才是极具力量和真正的宽慰所在。
访谈速览
聂梅
书名是《寂静的巴黎》,“寂静”二字显得特别刺目,和巴黎这座城市留给人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样的书名是否来自于疫情期间巴黎封城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呢?
申赋渔
是的,当时巴黎所有的店都关了,车辆都停止了,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整座城市安静得可怕。这是巴黎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所以我用了“寂静”来形容。我觉得“寂静”这两个字对我冲击力最大,是一种孤独感,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寂静的巴黎》这本书的书名某种意义上也受到了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的影响。这本书记录了人类工业发展对于自然界的巨大伤害,从而导致了生物学上的一种“寂静”。而这次,新冠病毒给全世界带来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寂静”,巴黎那些空空荡荡的街道之下隐藏着从未有过的恐惧和孤独。这种恐惧,一个是因为病毒,人们不知道这种病毒会造成怎样可怕的后果;另一个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恐惧,是人带给人的恐惧,甚至是社会层面普遍笼罩的恐惧,人人感到危险,人人也感到孤独。
我认为人本质上是孤独的,只不过平时会通过交往应酬、忙碌工作来掩盖孤独。之前在巴黎街头,每天都能看到一堆一堆的人在咖啡馆聊天,但当疫情来了之后,咖啡馆、酒吧全都关门了,所有人只能呆在家中,这时候大家就必须直面自己的孤独。
聂梅
据我所知,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最早是在您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您是出于记录疫情的目的写下这些文字的呢?
申赋渔
我做过20年的记者,后来才成为一名作家。对我来说,记录这个时代是我的本能,也是我的责任。巴黎封城之后,我觉得我遇到的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境况,是值得记录的。而且巴黎这座城市其实是一个缩小版的世界,某种意义上我见证了整个世界一个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这时,无论是出于责任还是本能,我都必须把它记录下来。刚开始我其实写的是新闻报道,后来才转成人物命运的记述。我不是一开始就本着要成书的目的去写的,而是作为一名记者、作家出于本能的记录。
聂梅
您在书中提到,故事里的很多人物是您早就结识的采访对象,直到疫情来了以后才知道怎样去写,为什么会这么说?
申赋渔
我到法国巴黎之后,一方面写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学习。我走访了很多地方,了解和借鉴他们的文化和思想。出于作家的本能,我对普通人的故事和日常生活一直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会有意识的做些笔记。但是到底该怎么写、什么时候写、写成什么样的一本书,对于这些我都没有明确的计划。
巴黎突然封城,人越被封闭,越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这时的我就特别想了解那些我认识的普通人,他们在干什么?思考什么?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变化?他们的命运有没有转变?
我写的人物之前都打过交道,是朋友,所以我有更多直观的感受。越是你熟悉的人,你越能清晰回忆起他的生活片段,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在这本书中,我特意选择了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有法国人、华人、德国人、英国人等等,涵盖了十多个国家。他们的职业包括工程师、门房、厨师、画家、政府官员、流浪汉、将近百岁的老人等等。他们的生活境况不一样,遭遇的冲击也不一样,每个人的命运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一一呈现。我力图在封城的情况下客观记录这个世界怎么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可能如何变化?
聂梅
这“一个一个人”就像是整个拼图里一块一块的拼板,拼在一起,就是巴黎这个小世界的整个疫情图景。
申赋渔
是的,巴黎是座很特殊的城市,汇集着全世界各个层面的人。通过观察和描绘,看起来记录的是我周围的一个层面,但某种意义上我试图还原和记录整个世界如何被疫情影响以及疫情下的人们在做哪些思考。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到巴黎去?当时我觉得很难回答,因为我不知道去巴黎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当我把这本书写出来以后,我知道这就是我来巴黎的意义。巴黎给了我观察整个世界的一个窗口。当疫情来临,我开始写这些人的时候,我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我来巴黎的使命,在这里我能够集中观察、了解和记录这个世界。
聂梅
疫情呼啸着向人们袭来,恐惧在全世界迅速蔓延。但我觉得很难得的是,在您这本记录巴黎封城的书中,却透露出一种很从容的气质。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文字不慌不忙,仿佛是静静流淌出来的,哪怕是在讲述一个悲剧。请问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申赋渔
人类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恐惧本身。病毒并不真正可怕,可怕的是病毒带给我们的恐惧感。我认为作家有他的责任,他不是医生,不能冲在第一线救死扶伤。疫情发生时我就在思考,作为一个作家,我能做什么,我能不能通过我的笔来对抗恐惧、对抗孤独?所以我希望当读者进入我的文字时,能够从您刚刚说的“从容的气质”中汲取一丝力量,缓解焦虑、恐惧和孤独。
我从封城第一天开始写文章,每天一篇,就和写日记一样,然后发表在我的公众号上,当时最高的一篇阅读量2000多万。如果我的从容能感染其中哪怕一小批人,我觉得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当时大家处于一种极其恐惧、焦虑的状态中,我不希望再将这些负面的情绪放大,我想通过我选择的这些人,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命运的记录,带大家进入另一个精神世界。
聂梅
《寂静的巴黎》讲述了很多普通人面对灾难时的勇气、善良甚至浪漫,真的很令人感动。无论再大的灾难,人类都可以勇敢面对。这些感人的元素既催人泪下,又仿佛有一股力量注入内心。您说这是一本不同于以往的书,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呢?
申赋渔
是的。这本书后来取名《寂静的巴黎》,这里的“寂静”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它意味着你要开始学会跟自己相处,因为每个人到最后都得跟自己相处。无论你曾经多么辉煌,生活多么喧闹,身边有多少人陪伴,但是这些东西终会消逝,最终唯一能陪伴你的仍是孤独。
在这种“寂静”中,你必然学会思考。疫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大的思考机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为何会变成这样?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有哪些事情还没去做?人类到底给这个世界施加了什么?世界变成如今的样子,它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当你独处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不断出现类似的种种问题,然后学会思考。不见得都会思考出答案,但当一个人开始思考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寂静”和孤独就有了意义。
我们会在忙碌、喧嚣的环境中迷失自己,忘记思考,忘记去问这个世界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新冠疫情是一场灾难,但如果我们不反思、不认真思考,那么当类似的灾难再次来袭时会发生什么?灾难总会出现,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每当灾难来临,我们知道该如何去做才能更好。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想得配得上自己经历的灾难。
聂梅
这本书里有大量照片,而且都是黑白的,这些照片是您本人亲自拍摄的吗?
申赋渔
是的,都是疫情期间我自己拍摄的。当时拍摄选择余地很小,因为全城都是空的,没有行人,只有建筑和空空荡荡的街道。但是另一方面,你也许永远不会拍到这样一个寂静、空旷的巴黎,毕竟之前无论白天黑夜,这座城市永远是喧闹的、灯红酒绿的。海明威曾说:“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当这个“盛宴”突然停止,所有人都消失了,所有的美好都一下子隐藏了,这样的场景是平时无论如何都拍不到的,所以我想我的每张照片应该都是珍贵的。
另外,当时有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出去一小时,而且离家不能太远,所以我只能在有限时间和有限范围进行拍摄。而就在我生活的这一圈小小的地方,曾经聚集了很多文化艺术大师,包括雨果、普鲁斯特、夏多布里昂等等。在疫情到来之时,我会不由自主反观这些名人大家,他们给当时的世界带来了怎样的精神上的改变呢?灾难总会出现,也总有人在灾难中发声,而那些大师们在不同灾难面前又是如何发声的?在边散步边拍摄的过程中,我也常常会产生这些意识和想法。
聂梅
当灾难袭来,当繁华都市按下暂停键,一个个渺小的生命却于沉寂之中努力绽放,显示出非凡的美。这是申赋渔老师记录的巴黎普通人的故事,而正如梁鸿所说,正是这一个个平常人的故事,组成了人类精神的基本面貌,也使得寂静的巴黎始终充满内在的活力。这些故事当中充满了善良和勇气,当然也少不了巴黎人的浪漫。
精彩试读
今夜开窗鼓掌
“叮!”我的手机响了,法国政府给每个人都发了一条短信,要求所有人待在家中,不要出门。
群发信息的同时,政府在网上公布了出行单。有五种情况可以外出。一是紧急不可替代的工作。二是购买生活用品。三是生病去医院。四是要去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五是遛狗之类的短暂出行。的确,对于孤独的巴黎人来说,狗是极为重要的。狗是许多人唯一的伙伴。
下午三点钟,对门的工程师过来敲门,问我有没有打印机。因为出行单必须打印出来,在上面签字,并且写上出门时间才有效。
我忙完手中的事,打印了厚厚一叠出行单给他送过去,这是每天都要用的。谁也不知道巴黎会封城多久。
“这才是封城第二天。”工程师邀请我到他家坐一坐,“我担心接下来邻居也不能见面了。”
这是我第一次到他家做客。他的房子有我的两倍大。宽大的客厅里放着他那架名贵的钢琴,墙上挂着十九世纪画家的风景画。一些大大小小的摆件,显出阿拉伯的风情。他在沙特工作了六年。
客厅的茶几上有几个小碟子,放了切成薄片的香肠、圆形的小甜饼、腌橄榄和奶酪丁,都是日常的小零食。工程师开了一瓶葡萄酒:“这是我在波尔多乡下过圣诞节时买的,是个小酒庄产的,名字你一定没听说过,不过味道很不错。”
“你为什么会去沙特?”闲谈中我问他。
“法国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如果没有法国人,就更好了。”工程师说,“我对法国的生活已经非常厌倦。我想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换一种人生。”
“沙特怎么样?”
“不能说很有意思。除了工作,就在家里待着,什么娱乐也没有。噢对,有娱乐,赛骆驼。”他笑起来,“你绝对想不到骆驼跑得有多快。你也想不到,最优秀的骆驼,竟是被人选出来娱乐的。”
“有一天,我突然厌倦了法国的生活。厌倦到了想把自己杀死的地步,就去了沙特。还能怎么样呢?相当于把自己杀死一回,然后在那里重生。重生的重点是,你不能与过去有来往。所有认识的人都要切断。事实上,除了你自己,不会有人在意。一个人死了,还是消失了,都一样。”
他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看我的酒杯还有半杯,没有给我加。
“你看到消息了吗?晚上八点钟,大家开窗鼓掌,向医护人员致敬。”我说。
“法国人就是这样,喜欢做一些不费力又表面漂亮的事。鼓掌有什么用?医院的资源还是不够,染病了也只能在家里硬扛。口罩没有,连‘多利潘(Doliprane)’也限购了。他们总是用一些花哨的东西,来掩盖真实的丑陋。这只会让人觉得愚蠢。”工程师又给自己倒了一杯。
“多利潘”的限购的确引起了法国人的愤怒。在平常,这是医生们最乐意开的万能药。头疼、发烧、全身酸疼,或者不知名的疼痛,都用这个。几乎每个中学生的口袋里都有一包。如果班上有谁不舒服,恰巧身边短缺了,喊一声,就会有人给他递上一颗。这次疫情一紧张,人们立即想到去买这个“神药”,一下子造成了药物短缺。他们囤积“多利潘”正如我们囤板蓝根、双黄连之类,应激状态下人类的心理是共通的,无问西东。
等一瓶酒喝完,我告辞回家。四年前我辞掉记者的工作之后,就对外界的信息毫不关注。我甚至厌恶新闻。现在,我不仅不时地刷手机上的信息、上网看最新消息,还把电视开着。
电视上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十八区的居民们,依然像往常一样悠然生活。菜市场上人来人往,一样的挑三拣四、讨价还价。沿着墙脚,一排一排的年轻人,抱着膀子,站在那里嬉笑着聊天。警察过来驱赶,让他们不要聚集,他们就一哄而散。可是警察一走,他们又汇拢回来,仿佛觉得这个游戏相当有趣。他们就那样成排地贴墙站着,不知道在高兴什么。病毒也不能阻止他们享受这种谜一样的快乐。
禁足中有例外,例外也是法国特色。所有例外都出于人性关怀,却又被人性所利用。比如,遛狗可出门,购物也是。
圣丹尼的家乐福已经被人群挤爆(后来该超市一营业员被确诊为新冠患者),其拥挤的景象如我们元宵节的灯会。有人苦口婆心地劝解:“你们到底在担心什么?是害怕病毒致死,还是害怕饿死?”真是灵魂的拷问。可是当人陷入恐慌,智力就会下降。
网上还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个名叫巴特克的小伙子,在禁足的第二天就在自家门口贴了告示:我的狗概不出借,因为它昨天被迫散步二十次,快累死了!
相比较后面的情形,前面这些都成了小儿科。法国宣布一项举措,到正式执行,都有个时间差,目的是让民众有个准备。封城这个时间差,立即被许多人抓住,他们开汽车、乘火车、坐飞机,不顾一切地逃出巴黎。
电视屏幕上,巴黎通向四方的火车站人头攒动。蒙帕纳斯火车站的状况如同中国的春运,黑压压的人群像潮水一般涌上一条条铁轨上的火车。一个中年人对着镜头解释说,巴黎的居所只有四十平米或者更小,一家几口人,简直喘不过气来。他们必须到乡下去。有人住到乡下的休闲别墅,有人投靠亲友,有人租好了民居。据说巴黎有百分之十五的人逃去了乡村。然而乡下的人们气急败坏,他们痛恨这些从巴黎逃过来的人:“笨蛋,你们会在火车站染上病毒。”“乡下可没有大医院,还要用救护车送你们回巴黎。也许还要搭上我们。”
换一个频道,是从来没见过的航拍镜头。协和广场、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车辆行人稀少,呈现出一种巨大灾难之后的荒凉冷寂。然后就是晚上八点,屏幕上现出总理菲利普那张尴尬而疲倦的脸。女主持人火药味十足地责问他:“卫生部长已经建议不要进行第一轮市政选举,为什么还是进行了?”菲利普言语支吾。在病毒肆虐之时,怎样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天色暗下来,原先很少看到灯的窗户也透出了亮光。再怎样操劳的人也开始留在家中。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一扇,又是一扇,窗户打开,有人鼓掌。掌声并不响亮,也不热烈,掌声中,更多的窗户打开。掌声如潮水一般连接在了一起,伸向巴黎的每一个角落。
我也打开窗户,朝着夜空鼓掌,然后就看到对门的邻居也打开窗户。工程师一边鼓掌,一边点头向我致意。我忽然想到,其实每个人都在为自己鼓掌,一边驱除恐惧,一边寻找希望。
掌声渐渐停歇,有人发了一幅巴黎市徽的图案到我的手机上。一艘帆船正航行在波涛之上。下面写着一句拉丁文的箴言:FLVCTVAT NEC MERGITVR——历经风雨,永不沉没。
给我发信息的人,是对门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