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拉丁化?倪光南如何“拯救”中国汉字?

90后00后绝对没有听过这个东西——汉卡。
要知道这个东西在80年代的中国,几乎是有电脑必备的一个配件,就是这小小的卡片,挽救了我们的汉字。
图片
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上我们的汉字有两次差点被扼杀。一次是广为人知的新文化运动,还有一次就是我们80年代的信息时代。
1981年,IBM推出首台个人电脑,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全面来临,但中国的市场迟迟无法打开,原因很简单,就是IBM发明的电脑只能运行英文压根不支持我们的文字,直接拉大了个人计算机使用的门槛,于是一些“世界主义者”开始大肆宣扬我们应该把汉字拉丁化,让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接轨,甚至影响到《语文现代化》发文说到“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
图片
那么计算机汉化的难点到底在哪呢?计算机汉化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编码问题,一个是存储问题。
先说编码问题,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单元是字节,每个字节8位二进制,最多只能表示256个符号。而256个符号已经涵盖了拉丁文常用的字母、数字、符号,但汉字不行啊,汉字字数多,至少也要2个字节,所以汉字根本没有办法编码进计算机。
图片
我们再说存储问题。第一批计算机每个字母的显示,都是都以9×14像素点阵的形式,如果汉字想要用点阵的形式显示,至少得需要16*16的点阵,这样的话,一个字符的表达需要32 byte。我们常用的汉字有7000多字,全部储存下来的230kb,但是要知道当时的市面上计算机最大的内存只有128kb,根本储存不了汉字的字库。
就是这两个问题,一直掣肘着我们汉字进入计算机,所以汉语拉丁化又掀起了一波浪潮。就在这风口浪尖之时,我们的748工程突然传来喜报!
图片
1983年,倪光南放弃了加拿大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在他的行囊里,是包括微处理器在内的一批关键器材。回到计算所,倪光南成为汉字处理系统课题的主持人。不到一年,他已经成功把大型机上的实验成果变成了一套微机系统。1984年4月23日,倪光南研制的 “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正式亮相。我们只需要把微型机连在计算机上,计算机就可以实现汉显了。
图片
问世后,LX-80一鸣惊人获得了大量厂家的预定,计算所通过技术转让,把LX-80交给了四个厂家,一共生产了600台。这一次成果转化,成了计算所最成功案例之一。
但倪光南并没有满足,当时的LX-80采用的是8位微处理器Z80,从性能上来说,是不如市面上流行的16位计算机的,想要把汉字真正地放在计算机里,就必须让“汉字处理系统”变成每台PC都能使用的一个部件。于是,经过日以继夜的研发,联想式汉卡正式问世。在投入市场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三年的盈利就高达一千多万。自此,汉字拉丁化的声音再也没有出现。
图片
其实,不管汉卡会不会被发明,汉字,永远都不能被抹去。汉字,作为当今世界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文学与艺术两种属性。除了汉字,世界上还有哪种文字能具备意蕴美和形态美?这是那些靠堆砌字母组合的文字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