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行月球概念车设计到登月轮胎,如何影响人类出行

看完了以后,我给独行月球打分大概是个6-7分片,前半段很棒,中间合格,后三分之一有点垮了。
开场设定还挺有意思,算是火星救援的翻版,然后加了一个类似于流浪地球的设定。结果没过多久就成了楚门的世界。最后有点地心引力的感觉,然后搞了个悲剧结尾——这不算剧透。
至于喜剧嵌套悲剧的做法没有什么可说的,陈佩斯说“一切喜剧的内核都有一个悲情的内核”,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也是无情的展示小人物衰到头的人生。即便是成龙的喜剧动作电影,他的喜剧点不正是成龙打斗时那些手疼、脚疼、自我出糗的场面融合吗,核心还是普通人的倒霉。
整体感觉这片含腾量95%,对于之前各种喜剧电影中捆绑沈腾营销的来说,沈腾绝对的大男主了。大量的自我对话,然后通过大量夸张的肢体语言来产生喜剧效果。而袋鼠的引入我们成年人看虽然有些突兀,但是小朋友好像都很喜欢,他们对这种人和动物互动的环节特别能感知,比人与人之间还能产生化学反应。
深入想一下,这部戏是开心麻花、沈腾、马丽他们几个核心创作者的一次自我挑战,和一次壮举式的突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是近十年中国喜剧电影的天花板,如果还是延续夏洛特和西红市的套路,赚钱很容易,但观众的欢笑阈值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沈腾马丽这些把自己演技局限了,那估计以后也就泯然众人了。
所以这部戏,更像是沈腾他们拍的一部科幻感的鲁滨逊漂流记,在喜剧卖点的基础上做了一部正剧,比如马丽的角色完全不是喜剧角色,沈腾后半段的逆袭就是一种铺垫,转而让美好的幻想破灭。
可能很多影迷批评说,整个成片的质量还是和预想有一定落差的。比如反转无力,尤其是马丽那个角色的信服感不强,沈腾那个角色的角色弧光莫名其妙,有很多遗憾。
但是还是那句话,对于大众来说,不要去讲什么多么深刻、多么曲折的故事,独行月球还是值得一看的。它的看点就是给中国喜剧电影加上了科幻的翅膀,不断开拓电影的边界和想象的边界。而不仅仅是中国喜剧电影只能拍小成本影片,又或者是早些年冯小刚那种段子喜剧,那些都不过是快餐食品。
真正想要喜剧电影留存于世,就得是电影工业化的制作流程,以及更大的格局——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周星驰拍摄的《少林足球》和《功夫》,本质上这两部更像是特效动作电影,喜剧是外壳。
那么独行月球的“电影工业化”体现在哪里?我觉得是科幻硬环境设定上,比如大到月球基地、火箭发动机,小到月球车。
在独行月球里面,我觉得抛开火箭发射那些大场面、月球基地的设定之外,很有意思的两个设定是月球车。一个是开场,独孤月开着类似于月球车追赶准备发射的火箭,还有一款则是科幻电影常见的运输车。
图片
图片
Copyright:电影设计师Zheng Qiufeng
第一款月球车的设计概念应该是ATV,但是采用了滑板底盘的概念。
在滑板底盘结构上,轮子是直接和底盘连接在一起的,加了几根减震器。说的是底盘,其实更可能是电池模块,也就是现在流行的CTC(Cell to Chassis),车身底盘一体化。
图片
然后在底盘上有单人乘坐座椅、一体式的显示屏、货架、扶手拉杆啥的,甚至方向盘都是最简单的金属样式,这些都是直接和底盘件刚性连接,节约制造成本。车辆专门设计了四组大灯、摄像头模块、对焦辅助模块、天线雷达等等。车辆背后还设计了类似于片状散热口,可以说是最朴素的设计方式。
图片
第二款运输车也很有意思,是一个货斗车的样式,而不是货厢。
先看后部结构,是有一个拖拽拉杆,但也同时收起来的时候可以充当了挡板。在电影里面这个拖拽勾因为松脱了导致了一个很催泪的情节,还是设计很细致的。另外在货斗前部还有一根横梁,车顶上还装了可以横向移动的吊车钩。
图片
另外底盘结构也不是ATV的滑板底盘,而是三轴设计,上面安装了驾驶舱和货斗。车轮是直接和横梁连接,然后各自接上两个减震器。这就使得整个座舱和货厢是架在轴上的,相当之高,拥有夸张的离地间隙。这应该是设计师考虑到月球地面情况设计的。
图片
驾驶舱是前凸设计,这样拥有更大的挡风玻璃面积,同时接近角也极其夸张,可以应对月球上的各种坡度。实际上在现实世界里面,大型的TEL运输车也是类似款式的设计,不过没有电影中运输车那么夸张的离地间隙高度。
由于在月球上夜晚是没有光亮的,所以月球运输车在车顶还设计了六个灯组之外,还在下部设计了六个照地的灯组。
另外,电影里面明确说了,月球运输车是通过电力驱动,然后通过车顶的太阳能电池板来实现增程。只要有太阳,月球车就可以一直开。但是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概念车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似乎不是很大,那么转换效率有那么高吗?或许因为月球太阳直射光照强度高,可能转换率高吧。
图片
在驱动方式和行走机构上,月球车猜测可能是轮毂电机,每个轮子有一个电机。这点可以从车轮细节上可以看到,轮毂中心有一定厚度,里面估计是驱动电机。
然后轮胎细节做的很真实,是那种宽大的低扁平比的轮胎,就是一圈橡胶包裹在外面。轮胎上面的纹路是横向的,没有纵向的花纹,这和地球上的轮胎完全不同。
图片
为什么月球上的轮胎是这样?这是因为真空充气轮胎容易爆炸,而且重力小,速度慢,小颠簸不是事。
在真实世界中的月球车的轮胎简约而不简单。
比如中国的玉兔月球车的车轮就是一个球形支架,然后甚至支架是用网格连接。原因是这种结构重量轻巧,对于探月任务都是需要以克为单位计重的,真要用橡胶轮胎那就不行了。还有一个原因是月球沙尘很多,这种网状车轮可以有效的避免沙尘和碎石,不会出问题。
图片
其实最早的时候固特异帮助NASA做过阿波罗11号登月时的手推车车轮,那时候就是特殊橡胶轮胎。可是因为橡胶车轮还是无法经受住月球的考验,后来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登月都不再使用橡胶轮胎。
在1971年美国阿波罗15号首次使用月球漫游着LRV的时候,那辆月球车的轮胎虽然同样是固特异研发,但是采用了的是金属网状编织,外层还有专门的人字形钛金属片提供摩擦力,里面也填充了氮气。
图片
直到50年后,月球车轮胎也一直是各大轮胎厂商争夺的技术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在2009年固特异宣布和NASA开发了有800组弹簧的弹簧轮胎。而就在上个月的7月20日,固特异就宣布参与洛克希德·马丁竞标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同时参与这一计划的还有通用汽车,固特异将为登月研发更持久耐用以及抗极温的轮胎。
与此同时,米其林集团也在年初时候宣布和诺斯罗普·格鲁曼集团参与同一项计划的竞标中。米其林甚至拿出了无气轮胎的原型设计,只是不知道这个轮胎是用什么材质。
图片
当然,月球车轮胎不需要考虑减震、不需要考虑静音——因为没有空气无法传播声音——只需要考虑抓地力强度。但是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普通人,舒适、静音、抓地力成为了我们衡量一款轮胎好坏的关键。
参与月球轮胎计划的轮胎巨头们,现在都不约而同的在推出静音轮胎,原因是上述这些动作,秀肌肉的成分比较大,而在现实世界里,轮胎行业正在悄然发生变革。
随着没有发动机的电动车的兴起,降低路噪成为驾驶者新的需求。但是由于专用轮胎往往意味着高成本,比如特斯拉Model 3/Y、比亚迪汉的高配车型外,很少有直接装上专用静音轮胎的,最多是选择低滚阻的节能胎,但坏处是抓地力表现往往不佳。
一般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的机会就来了。对于已经花了一大笔钱买了电动车的中国车主来说,买四条高性价比的静音轮胎,做一些小升级可以带来更好的电动车体验。
比如新晋轮胎品牌“雷神轮胎”,就是一个主打“静音”卖点的中高端轮胎品牌。雷神静悦轮胎能够以外资品牌静音轮胎一半的价格,提供到同等水平的静音性能体验,以适配Model 3的尺寸为例,四条轮胎也不过2000元左右。
那么雷神静悦轮胎有些什么特点呢?
首先是TORDNER Silentium™静音棉技术。这个“棉”不是车内用的隔音棉,而是在轮胎内层专门增加一种TORDNER Sound-Proof多孔聚氨酯材料,来实现轮胎的减振降噪,最高直降6dB。
如果你有修补过特斯拉Model 3的轮胎就知道,Model 3原装的是带隔音棉的米其林PS EV轮胎。也是类似的,但是单条价格几乎就是雷神静悦轮胎的3倍,所以每次被扎了以后,要切一块隔音材料下来就觉得肉疼。
不过你也不用担心修补静音棉轮胎时切点那块材料会对静音性能有影响,实际上补胎时切掉的仅仅只有五厘米左右的直径一小块,对静音性影响微乎其微。
这个静音棉技术,不只是加成材料这么简单,用来粘贴吸音棉的胶水也有极高的要求。由于轮胎的特殊使用环境,高温低温都有可能使粘合剂粘性变差、硬化变脆等等,极端情况下会引发驾驶安全问题。静音棉轮胎所要用到的特种粘合剂,要求是长年累月保持类“口香糖”的绵软状态,还要恒定维持高粘性,从而满足5年左右轮胎使用寿命里的安全性。
解决静音问题不只是增加一层静音材料就完了。
雷神通过计算机优化的五种节距比例排列,采用了5频花纹块设计,来打破噪音固有频率,降低花纹噪音。
在惯有思维里面,越耐磨的轮胎,一般橡胶配方会让轮胎更硬,所以路噪就会更大,反之你静音性好自然就不那么耐磨。但是得益于前面讲到的静音棉加持,使得雷神轮胎在胎面配方上没有妥协,DOT标准下的磨耗指数达到了520,意味着设计里程寿命超过23万公里。作为对比,某家的某悦轮胎耐磨指数仅有340,可以说雷神轮胎让你既要又要。
总结
总而言之,《独行月球》展现了中国宇航的一些科学幻想,从电影工业的角度来说还是很棒的。
而在现实顶尖工业上,我们能够看到,在月球上行驶一辆车,难度是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甚至固特异已经在登月计划中参与了50多年,而米其林这么大名气甚至都还没有真正制造登月轮胎的经验。
我们一直说中国的汽车工业,是“虽大不强”,仅仅是车轮上的橡胶轮胎就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然而中国制造的崛起是显著的,寻求单点突破的能力也是清楚的。随着中国电动车开始实现弯道超车,必然可以带动一批国产轮胎品牌在电动车专用轮胎上的规模量突破。有了规模量,技术的攻坚就好说了,能攻坚民用市场,那也就有资本和能力去解决登月轮胎的问题了。
以新能源用户痛点切入、高举静音科技牌的雷神轮胎,目前已经在某虎平台上拥有超过3200条用户好评,对于建立两年的轮胎“新势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局,但还没有壮大到像固特异那样,拥有直奔月球的能力。
在2022年暑期档,雷神轮胎选择《独行月球》作为合作伙伴,一方面是继续强化品牌的“静音性”标签,带给用户如真空环境一般静谧的驾乘体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势暑期档大热的科幻喜剧电影,唤起大家对轮胎科技的关注。毕竟,科技的终极想象是科幻,科幻也可以为科技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这就是我从《独行月球》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