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安定区大坪村:绿了梯田 富了村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树栽不活,洋芋长不大,人吃不饱,饥饿曾是大坪人深入骨髓的印记,当时大队的负责人就在想吃饱肚子的办法。
1964年开始,大坪村开始了漫长的梯田改造。“铁姑娘”冉桂英带领大坪村群众战天斗地、兴修梯田。在兴修梯田的日日夜夜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铁肩膀”“活愚公”,如今年逾古稀的刘玉秀老人就是当年大坪村梯田改造“铁姑娘队”的队长。
梯田改造中,刘玉秀和大伙两班倒,每家两口子,一个前半夜看孩子,一个下地修梯田,后半夜再换班。没有手表,天亮就上地,星星出来就换班。没有架子车,就人背、筐抬、自制小推车。10年时间里,“铁姑娘队”的姑娘们手心的厚茧像搓板一样粗,铁锨磨得像镜子一样亮。终于,原来的陡坡旱地变成了平展展的水平梯田。
梯田修好了,保住了土水肥,洋芋的产量就翻番了,每亩粮食产量也由上百斤提高到了三四百斤。到1980年,梯田改造基本完成,大坪率先在定西解决了温饱。
图片
近年来,新一代大坪人继续传承艰苦奋斗的“大坪精神”,村书记康耀伟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马铃薯、劳务、蔬菜、养殖等产业。村民也对土地的热爱深入到了骨髓里,他们在改造的梯田上精耕细作,蔬菜产业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20元。
图片
村民冉辉荣之前一直在工地开塔吊,每月7000多元的工资并不算低,但看到父亲和老人们过去一镢头一镢头刨、一铁锨一铁锨挖出来的梯田产出低,心里很不是滋味。2019年,冉辉荣将家里17亩田地全部用来种植芹菜、包心菜,成为大坪村第一个大面积露天种植蔬菜的80后“新农人”。
耕地、撒种、施肥、浇水、收割,每年3到10月份,冉辉荣和全家人就起早贪黑忙碌着,虽然辛苦但比之前种植玉米、洋芋、小麦收入好多了。在芹菜收获的季节,冉辉荣每天都要将5000多斤芹菜一捆捆装车,运往内官菜库走向市场。2021年,冉辉荣种菜实现纯收入18万多元。
图片
农忙时地里种菜,农闲时工地开塔吊,冉辉荣实现务工种地两不误。下一步,冉辉荣打算流转更多的土地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看到蔬菜产业不错的利润,大坪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种菜,他们和父辈一样拿起铁锨,在黄土地上耕种自己的“希望田”。站在大坪村的山梁望去,一座座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鳞次栉比,层层梯田绿意盎然,村民们在地里忙着采收黄瓜、西红柿、油麦菜、芹菜等蔬菜。
青岚山乡党委副书记张海堂告诉记者,2021年,大坪村将原本宽度10米以下的地块“三合一”合并梯田。梯田合并后,地势平整了,地块变大了,农机也能开进地里了,现在大坪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农机具,机械化率达到了100%。
张文斌之前在安定区白碌乡承包土地种植马铃薯,但产量和品质总是不尽人意。看到近年来大坪村梯田改造的有利时机,2019年在大坪村成立定西市安定区薯丰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140多户农户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而且撒种、移苗、追肥、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
据了解,2011—2021年,大坪村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00余亩,并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建立集中连片、技术集成的马铃薯标准化、订单化种植基地。同时,繁育出了优质马铃薯品种“新大坪”,全村建成400亩标准化马铃薯种植基地、150亩中药材基地、22座蔬菜大棚、22座日光温室,走出了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观光旅游、带动群众致富,是大坪村村书记康耀伟下一步的打算。当了将近20年的村书记,康耀伟见证着村上点点滴滴的变化。结束采访,康耀伟站在大坪村的山梁上,望着层层错落有致的高质量梯田、排排宽敞明亮的农家小院,几十年前全村男女老少修梯田的号子声仿佛又在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