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大旱是何原因?“汛期反枯”现象历史上是否发生?未来如何应对?

核心要点:
1、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现象并非今年独有。
2、长江流域大旱,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受持续拉尼娜事件影响,今年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更加偏西、偏北,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
3、此次严重的“汛期反枯”现象,当前的预报能力,尚不能精确预测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天气情况,否则可以及时调度水利工程提前结束汛期水位限制,及时蓄水备战旱情。
4、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异常天气越来越频发、突发,这要求我们较为干旱的地区不能对洪涝灾害大意、较为湿润的地区也不能对干旱灾害大意,必须全面提升对洪涝和干旱灾害的防御能力。
图片
一般来说, 7-8月为长江流域的主汛期,是一年当中降水量最为集中的时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今年却遭遇了流域性的严重干旱,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汛期反枯”现象历史上是否发生?
通常情况下,7—8月长江上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侧,为多雨区;而长江中下游则受副高控制不利于降雨,易发生旱情,也就是说“汛期反枯”现象并非绝无仅有的。
例如:
l 2001年夏秋季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发生严重干旱,长江干流在7、8月出现了少见的低水水情;
l 200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出现了1971年以来最严重的伏旱,尤其是浙江东部和南部发生了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l 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伏旱,湖北、湖南、江西以及贵州、云南等地灾情较重;
l 2019年7月下旬至秋季(7月20日至11月30日),长江中下游区域平均降水量为近50年历史同期最少,平均无降水日数和平均气温分别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和第一。该区域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气象干旱迅速发展,重旱以上平均和最大面积均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使其成为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伏秋连旱。
而今年的不同之处在于,旱情不再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是出现了上、中、下游几乎全流域的干旱灾害。
图片
二、长江流域大旱是何原因?
分析原因,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受持续拉尼娜事件影响,今年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更加偏西、偏北,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
据水利部发布的消息,7月以来,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上中游来水量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少,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重点水库来水分别偏少4成多、近7成。洞庭湖、鄱阳湖相继于8月4日、6日低于枯水位,分别为1971年、1951年以来最早。
三、此次严重的“汛期反枯”现象,是否提前预判到了?
应该是没有预判到。
就在7月8日,国新办召开了防汛救灾工作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对6月份的高温天气做了介绍:
“6月我国平均气温21.3℃,较常年同期偏高了0.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也对7-8月做出预判:
“预计7月到8月,我国北方地区和华南、西南等地降雨偏多,洪涝灾害偏重,新疆、华东、华中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气象干旱,预计登陆台风以西北行为主,同时北上登陆的可能性大。南方地区前期汛情较重,水毁工程多,后期仍然有较强的降雨和台风的影响。北方地区防灾基础薄弱,多数没有经受过大洪水的考验,必须高度警惕。防汛工作面临着南北双重压力,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可见,并未对长江流域可能出现的高温少雨和干旱灾害做出预判。
当前的预报能力,尚不能精确预测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天气情况,否则可以及时调度水利工程提前结束汛期水位限制,及时蓄水备战旱情。
图片
四、 未来应该怎么办?如何防范?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异常天气越来越频发、突发,这要求我们较为干旱的地区不能对洪涝灾害大意、较为湿润的地区也不能对干旱灾害大意,必须全面提升对洪涝和干旱灾害的防御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加快建设调蓄能力强的大型控制性工程,也就是建设具备年调节能力的龙头水库,增强年际间丰枯调剂能力。
二是加快建设水网连通工程,实现跨流域、跨地区之间的丰枯调剂和互相补充。
三是加强战略性后备水源建设,对于人口聚集区、重要农业主产区、重要工矿企业聚集区,应当提升水资源保障程度,建设战略性后备水源,专门用于大旱时期的应急供水。
四是加强气象预报能力建设,提升预报预测的精准性,为水库蓄泄调度提供准确的预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