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器在地球亚轨道一飞冲天,技术领先一流,将改变未来格局

中国亚轨道运载器重复使用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相关技术已经领先世界。既有可能推动改变未来跨国旅行与运输的交通形式,也将让普通人有机会体验到太空旅行。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消息称,由航天科技一院自主研制的升力式亚轨道运载器重复使用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该型亚轨道运载器继2021年执行飞行演示验证首飞任务后取得的又一次成功。
图片图注:中国航天的亚轨道运载器想象图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仅有中美英三个国家正在研制新一代亚轨道飞行器,其中英国已经在“太空船二号”上实现了初步的亚轨道载人飞行与水平降落,而美国的“新谢泼德”飞行器虽然也能载人,但仍然使用传统的返回舱+降落伞的形式回收。
图片图注:英国的太空船二号亚轨道飞行器
中国此次试验的亚轨道运载器虽然没有搭载乘员,但展现自主飞行能力与水平降落能力,其整体技术水平已超过美国,与英国不相上下,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次试验充分验证了运载器在亚轨道进行可重复往来飞行的可行性,将为未来全球物流运输与人员流动的方式提供一种全新且高效的选择,在民用航空及运输领域中掀起一场变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亚轨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通常指代海拔2万米以上10万米以下的空域。
这一空域最大的特点是空气高度稀薄,以至于传统设计的机翼无法获得足够的升力,同时喷气式发动机也会因为氧气含量过低而无法充分燃烧提供动力。
截至目前,全世界也只有米格31截击机、黑鸟侦察机等经过特殊设计的机体才能在2万米以上的空域飞行,而且最高也只能飞到3万米。
图片图注:黑鸟侦察机
不过,空气稀薄也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空气阻力更低,飞行器所受到的干扰也更少。米格-31会被称为“3马赫的不锈钢”,就是因为2万米高空的空气阻力足够小,能够让机体将速度提升到接近3马赫。如果是在2万米以下的话,米格-31就算油门踩死也只能飞2.5马赫。
图片图注:米格-31截击机
可以说,如果能够在亚轨道实现常态化飞行的话,那么整个航空领域飞行效率都将得到极大地提升。平均13个小时的中美跨太平洋航班甚至可以缩短到3个小时以内。
而这也是此次中国亚轨道运载器试验成功所展现的应用价值。
因为从目前透露的消息来看,该型运载器已经具备了独自在亚轨道空间进行自主飞行,并水平降落在常规机场的能力。接下来只需要将用于起飞的火箭替换成具备水平起飞能力的复合动力发动机,那么该型运载器就将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
考虑到中国正在火箭基组合动力(RBCC)、涡轮基组合动力(TBCC)、复合预冷吸气式火箭发动机(SABRE) 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动力发动机领域中多管齐下,只要解决起飞阶段的工程难题,那么此次发射的亚轨道运载器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亚轨道空间运输机。
图片图注:中国航天的腾云工程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始终坚定支持“太空非军事化”倡议,亚轨道运载器以及中国未来可能发展的亚轨道运输机都是民用设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污蔑成亚轨道轰炸机,纯粹是为了给自己发展太空军事力量,组建太空军的行为找借口罢了。
总的来说,此次亚轨道运载器试验成功,意味着中国已经在这一领域中打好了稳定的基础。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运载器的设计,使其具备实用化价值了。
结合过去中国在航天领域上的发展效率来看,相信不远的未来,我们能够亲眼见到中国的亚轨道飞行器到底长什么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