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和他的“稻梦空间”

十年很短,仿佛就在昨天
十年很长,一切都在变迁
一个故事,一段人生
一次跨越,一轮振兴
《我的这十年》
带您聆听
吉林大地上我们的岁月之声
图片
王伟(左)
我叫王伟,是吉林市永吉县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以前我承包过长春-官厅的运输专线,也做过白城沿线的劳务输出。但因为家里祖祖辈辈都以种地为生,所以我心里对黑土地和家乡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总觉得自己还是应该从事农业。
十几年前,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在白城市镇赉县签下了3000公顷土地的承包合同,通过流转土地进行联产承包。来这里承包土地进行耕种的,都是来自我的家乡——永吉县吴家村的父老乡亲。
因为我考虑到吴家村的土地面积太少,一家一户分到的土地还不到一公顷,根本养不了一家人。于是我就把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带动起来,和我一起致富。
这片土地是以开荒的模式耕种的,地的租金特别低,把它开垦出来以后集中连片进行种植,也使乡亲们的收益大大提升。
图片
2015年,以永吉县万昌镇为核心的万公顷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被吉林省确定为“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万昌先导区”,永吉县也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县。
家乡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也吸引我返回故乡,创建了永吉县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我的努力下,吴家村60%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集中实行机械化种植,采用“五统一”的模式:统一选种、统一采购、统一服务、统一存储、统一销售。种出的大米实行订单式销售,进行私人订制。
为了让乡亲们打破传统观念,加入合作社进行现代化种植,我和他们反复进行沟通,其中的曲折自不必说,但账本上的数字骗不了人。随着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他们也渐渐理解了我的苦心。
图片
七年后的今天,禾谷丰合作社的成员已经超过百户,拥有各类农机超过百台,年经营收入达到80多万元,一跃成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这些年,合作社通过帮助农民经营土地,农民每公顷土地能增加收益1万元以上,全村整体收益能达到250万元左右,每公顷土地能实现节本增效1500元左右。
看到我们的生产经营情况越来越好,外出打工的人们也陆续返回家乡,近几年返乡创业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1人。
图片
近一段时间,我又筹划起了落地秸秆回收项目、粮食烘干及晾晒场地项目,下一步还要探索“家庭农场式”的联营模式,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推动水稻增产增效、开发健康文旅产业,实现合作社的全产业发展。
在我看来,永吉县作为黑土地保护大县,政策特别好,推行的免耕深耕等技术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大帮助。我们今后还要继续跟着政策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记者:商越洋
编辑:陈昕 果味
吉林广播电视台 | 吉林大喇叭
工匠精神|吉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