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山水间的家》开播,多维数据解读文旅探访节目的创新之道

“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如今的乡村发展迎来怎样的巨变?它们实现乡村振兴的方式又有哪些不同?
8月2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在CCTV-1开播。作为“礼赞新时代”——总台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节目之一,《山水间的家》创新节目模式,将节目“搬进”山水间,透过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历史风俗、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于宏观图景和微观生活细节间,沉浸式讲述山水间的中国故事。
图片
首期节目中,撒贝宁和鲁健带领的两支“山水小分队”分别前往浙江安吉鲁家村和湖南张家界石堰坪村,探访体验这里乡村的十年巨变。节目播出后,深度文娱(ID:shenduwenyu)通过多维数据对这档节目进行传播效果复盘,以期洞察这档节目的创新形式,以及内容的高口碑与高热度因何而来。
3.5亿话题阅读,39个热搜热议
以“家”与“故事”为核心带动话题出圈
首期播出后,《山水间的家》在微博平台累计话题阅读量达3.5亿,主话题#山水间的家#阅读量近7000万次,全网累计收获39个热搜热榜,多次登陆微博热搜榜、微博旅游热榜、新浪娱乐榜等榜单。其中,#央视镜头下的中国乡村有多美##那英献唱山水间的家##被撒贝宁这一桌农家饭馋哭了##回老家一定会吃的菜##家乡独有的快乐有哪些##老人阻止家人将吊脚楼祖宅改别墅##82岁老人说要守护600岁古村#等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图片
下河抓鱼、竹林挖笋,村民饭桌上的苦瓜炖鱼、毛豆炒鞭笋、龙须菜炒鸡蛋等家乡菜让网友直呼#被撒贝宁这一桌农家饭馋哭了#;石堰坪村的传统长桌宴上,大碗腊肉等一桌子特色食物摆满饭桌,网友在话题#回老家一定会吃的菜#下热议家乡美食。纪实语言下,节目以家为点,以人物故事为核心,村民讲述和呈现自己的“小家”和“村庄”的故事,自然勾勒出一方水土鲜活的劳动人民幸福群像。
图片
对于一档节目来说,节目话题延伸的维度可以反映展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山水间的家》既是综艺节目也是文旅纪实,融合创新节目形态后,镜头下的自然与乡村之美展现出山水田园的静谧,引发观众讨论的美景、美食、特色建筑、民俗活动等话题,则是节目在人文、旅游、自然、历史等多维度的内容延伸。
图片
图片
节目播出后,话题#老人阻止家人将吊脚楼祖宅改别墅#阅读量5小时破亿,登陆微博热搜TOP4,“600年吊脚楼古村寨”视频片段获得广泛传播,带动近百家媒体转发。石堰坪村拥有全国最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落,包括182栋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吊脚楼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是一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吊脚楼古村寨,年轻人曾想把祖宅改为小别墅,但老人坚持守护这里珍贵的古建筑,看完节目后,网友纷纷向老人致敬,并为古人智慧点赞,特色古建筑的淳朴之美,原来凝结着几代人的守护与传承。
图片
中青年观众成主力、高学历观众占比高
节目承载的人文内涵具有较强吸引力
在电视大屏端,根据酷云数据显示,节目首播当晚实时收视率排名达TOP2,在各大季播综艺和热播剧竞争激烈的周六晚间黄金时段,热度显著
图片
据CSM收视数据,首期节目25-64岁年龄段观众占比为55.7%,这个年龄段的受众正是社会财富的制造者和努力打拼的主力军,节目中对于新农村面貌的反映、乡村振兴发展的呈现以及农村生活话题的讨论,对这个年龄段的部分观众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村民的奋斗精神也透过节目映射到当下的工作和生活中。
图片
图片
而通过首期节目的观众学历分布也可以发现,高中和大学学历占比达44.8%。节目中,大学生朱冰倩就是参与家乡建设的青年代表之一,对于观众来说,《山水间的家》所聚焦的乡村故事不仅是了解当下乡村发展的窗口,节目也提供着科普和借鉴功能,为更多的有志青年带来振兴乡村发展的启发和动力。
图片
图片
首期节目中探访的浙江鲁家村和湖南石堰坪村,两座村庄一个现代化、一个古色古香,乡村振兴的差异化发展一目了然。两处地域,两条大故事线索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富起来”的故事,真实呈现着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广阔乡村图景,这不仅与中青年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为他们带来鼓舞和精神力量。
图片
开播前热度攀升引发期待
主流媒体点赞报道社会价值
节目在开播前,就已引起各方期待。《山水间的家》节目宣传片、主题曲MV、倒计天海报等预告物料持续获得央视新闻、半月谈、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官博,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等国家部委官方微博,以及南京晨报、湖南日报等地方媒体官博转发预热。
图片
《山水间的家》开播信息获多家主流媒体转发预热
据微信指数,从8月25日开始节目的搜索指数便成攀升状态,播出当天微信指数日环比增长达85.79%,山水探访与户外综艺结合的独特节目形式,不断激活着网友的期待值。
图片
节目播出当天,总台《新闻联播》播出预告节目,介绍节目将以全新视角探访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幸福密码,讲好中国故事。
此外,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人民政协报、文汇报等超过30家重点媒体对节目进行关注报道。其中《中国青年报》对节目的社会价值表示肯定:“乡村旅游将农村濒临消失的传统建筑、农耕技术、民间技艺、民俗礼仪等挖掘出来,以活态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既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传承和复兴了传统文化。”
图片
多家主流媒体对《山水间的家》节目点赞报道
聚焦中国乡村十年巨变,《山水间的家》用脚步丈量乡土中国,讲述24个新时代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发展故事,接下来,节目还将前往湖北省莫岭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怀洪村、江苏省礼诗圩村、安徽省西递村等地进行实地探访,以视频版地方志的形式,透过山水间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等沉浸式生活游览体验,真实呈现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时代风貌。
图片
养眼、乡愁、治愈成节目关键词
“你可以永远相信央视的审美和水准”
看完节目后,不少网友感慨“希望这样的田园可以一直在”“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山美水美村美,想去看看” “好养眼的节目,像在画中游”!
图片
通过网友评论的词云图可以看出,“真实养眼”“乡愁”“治愈”三个评论维度是网友热议的焦点,沉浸式的节目设计不仅让观众了解到乡村振兴发展下山水田园的新风貌,探访分队组成的“新村民”与当地村民的生活和交谈,也以接地气的互动形式唤起观众对家乡的怀念,为节目增添治愈之感和人文内涵。
真实养眼
正如网友在微博留下的节目观感,“央视镜头捕捉到乡村生活很真实的一面,石堰坪村原生态的吊脚楼,村民们质朴的笑脸,抛去形形色色的滤镜,真实又自然。”高空航拍镜头中,节目的每一帧画面都透露着山水诗意,绿野广袤无垠,两岸青山对峙,潺潺流水,桃花源般的乡村之景和吊脚楼全貌,让网友为节目呈现的自然风光点赞。
图片
引发“乡愁”
留得住山水,才能记得住乡愁。节目中,鲁家村的村民会在建设现代化的小楼房边保留下古宅的痕迹,石堰坪村以几代人的守护保留下原生吊脚楼,这是他们在生活中坚持的“乡愁”和乡土情怀。一方面呈现“小桥流水人家”般的诗意田园生活,一方面返乡就业建设家乡的人们分享奋斗故事,《山水间的家》唤醒的不只是人们对家乡的怀念,还有对日新月异的乡村风貌的一份自豪。
图片
图片
治愈人心
在茶园体验茶农劳作的日常,为茶树除草追肥,又或是换新瓦、刷桐油、修门框,体验吊脚楼修缮工作,加上民俗活动“糊仓”、庆贺丰收的“鸡罩捕鱼”等内容,嘉宾们时而在乡村慢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闲”,时而在热热闹闹的集体活动中感受农家日常的快乐。这份生活的恬谧,也溢出荧屏感染着观众。“给人宁静祥和的安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递不少治愈感”等评论就凸显着节目抚慰人心的精神力量。
图片
图片
近年来,总台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出精品力作和创新节目丰富荧屏,肩负着主流传播阵地的价值引领作用,从《山水间的家》首播内容的口碑与热度来看,正如网友感慨的那样——你可以永远相信央视的审美和水准。
图片
作为文旅探访节目的模式创新之作,《山水间的家》让乡土中国成为真正的故事主角,主持人、公众人物、文化学者等嘉宾以“新村民”的身份探访山水田园;作为户外综艺,《山水间的家》则以真实的记录性呈现出新时代乡村图景,在乡村振兴的背后,不仅有一家一户的辛勤劳作,更是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不同模式的微观缩影,为村落的发展提供借鉴与示范意义。同时,节目更将拍摄视角扎进泥土里,带来生活化、接地气的节目气质,吸引着更多年轻观众走进节目,了解和学习乡村振兴的发展建设。
接下来,《山水间的家》还将继续呈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壮美画卷,不妨跟随节目脚步一起看乡村十年巨变,感受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