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蓝田老人讨债被群嘲:讨债的是大爷,欠债的更是大爷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这年头,欠钱的才是大爷。“我凭本事欠的钱,凭什么还?”
最近,一则视频广为流传。视频中,一家农林公司内,一名老人向工作人员讨要被拖欠的土地流转费,语气颤抖激动。对面的工作人员,坐在沙发上,望着站在眼前索债的大爷,露出一脸讥讽的笑,自顾自喝茶。
此刻,大爷的无助,与工作人员的嘲笑,形成鲜明对比。明明欠债方是理亏的一方,为何反倒更像大爷,如此高高在上和狂妄?
图片
01
地位的倒挂
8月30日,陕西蓝田县就引起热议的视频,发布情况通报。通报称:
视频中老人作为群众代表前去鑫龙门公司询问土地流转费用一事,因鑫龙门公司经营原因,导致部分群众土地流转费用被拖欠。目前,鑫龙门公司已与被拖欠款群众达成协议,将全力解决拖欠款项,共分3期,于2023年2月底前全部兑付。视频中的工作人员因行为不当、举止不端,向老人赔礼道歉,已取得老人谅解。
蓝田县劳动监察大队还查出来鑫龙门公司另外的“污点”,即拖欠25名员工25.8万余元工资,一并要求其在9月2日前将拖欠工资全部发放。
可以看出,鑫龙门公司在欠钱这方面,很有一些“底子”。如果没有这种“底子”,面对前来讨债的老人,不动任何恻隐之心,反而居高临下、毫无愧色,实在难以做到。
在谈判中,有理的人一般更有优势。但在这场谈判中,局外人能明显感受到,老人是弱势的一方。这种奇怪的倒挂现象带着显而易见的荒谬性,却在社会中相当常见。
2022年央视春晚小品《还不还》中,讽刺了这种现象的荒谬性。明明是索债的一方,却在叫出“还我钱”的时候,也不能理直气壮,需要看别人脸色。
图片
当具体到个案,人们通常归结于工作人员的私德有亏,如通报所言的“行为不当、举止不端”,而忽视了荒谬背后的社会性因素。
02
仅仅私德有亏?
工作人员露出的讥嘲笑容,完全是下意识的表现。产出那句名梗“你说法治我都觉得有些好笑”的法制办主任,笑容异曲同工。
图片
如果能还原工作人员的心理,大概是“你说还钱我都觉得有些好笑”。眼前这个老人的恳求也好、要求也罢,就像茶余饭后看的一场戏。
他的头脑中,可能存在着两种认识。他要么实在还不起,铁了心“摆烂”,要么认为自己完全拿捏了眼前的老人,不还钱也没事。
工作人员固然私德有亏,但在我们的行政运行体系中,往往并未及时出手干预。正是这样的默许和纵容,助长了“欠钱的是大爷”风气。
图片
从法律上来说,承包土地的经营公司拖欠村民土地流转费,村民有权提起民事诉讼,追回费用。“走法律途径”是一句正确的话,但对老人而言,却很难真的去做。一方面是脑海中缺乏法律维权的概念。另一方面,即便知道可以利用法律,如果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储备,也会在胜诉的路上走得艰难无比。
找农林公司协商不成,法律途径很难走,村委会或镇政府的有效干预,成了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唯一突破口。
在这根救命稻草面前,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农林公司承包土地,给地方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往往跟当地关系处得不差,甚至是利益共同体。在更讲关系和人情的村镇,不排除村民的求助被搁置的可能。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监督失效,也是鑫龙门公司的“底气”。
利用舆论维权,是当事人对正常维权渠道信心丧失后,不得已之举。但正如网友所说,舆论解决的是非常之事,不能事事寄希望于舆论。舆论维权的事例越多,越反映出某些地方权益保障工作的不足。这样的现象值得当地反思,引以为鉴。
撰文|柴归
*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