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成就·临泉这十年

突出重围天地宽
——临泉县十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从偏居皖北一隅少人问津,到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浪潮;从单一产业结构形单影只,到多门类多产业链条式成长;从带着期望而来满含伤感而去的无语凝噎,到接二连三成群结队喜事盈门,十年风霜前行,十年拼搏不止,带来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变化。当“无工不富”的号角响遍临泉大地,“工业兴则经济兴”的共识在全县上下形成,突出重围天地为之一宽。工业突围,临泉错过了百舸争流的“黄金时代”,却迎来了后发优势集中暴发的大好机遇。
布局:两区三园定鼎发展方位
曾经的临泉,交通不便、资源不多、区位不优、发展不快,一度成为发展快车道上被遗忘的地方。工业腿短、项目稀缺、环境不优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回顾历史,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对如何走出一条独具临泉特色的工业发展路子,都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从“工业立县”到“工业富县”,从“工业强县”到“工业突围”,彰显了发展工业对于临泉经济振兴的巨大作用,表明了县委县政府追求工业发展的求索精神,呈现出全县上下对发展工业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走出传统工业的固有理念,清醒认识临泉工业与周边地区的差距,找出临泉发展工业的优势,发现振兴临泉经济的法宝,那就是放眼广阔天地、激发经济活力、致力工业突围、鼓励全民创业,走出一条独具临泉特色的工业发展路子。
2014年9月,临泉县把工业突围作为主攻方向。
项目谋划、项目招商、项目推进,以项目促进经济发展;强化载体、壮大优势、推进创业,以工业促进项目推进。
图片
2015年4月,临庐现代产业园应运而生。作为南北共建的成果,该园区按照省政府“产城融合现代产业园” 的发展定位,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积极协调二、三产推进,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同步实施,着力推进园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道路建设、安置区建设、厂房建设,大力发展机械电子、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业态,园区成为支撑全县工业经济的重要一极。
2016年初,临泉县提出打造“两区三园”的重要构想:以县经济开发区、临庐产业园为龙头,在杨桥镇打造食品工业园,在宋集镇布局纺织产业园,在鲖城镇建设皮革工业园。
老园拓展、新区建立、两园多区,以园区建设促经济活力迸发。
一手盘活存量,一手引进增量,一手完善平台不断,壮大化工、酿造、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引导支持企业拉长、拉高、做优产业链,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优化产业布局,突出集群发展,建设工业集中区,提升工业园区集约化水平。
图片
2018年6月22日,中原轻纺城项目在于临泉县宋集镇的南部产业园奠基,20多家纺织企业集体从浙江回迁,成为中原地区劝纺领域的独秀一枝。该项目一期计划投资10亿元,2020年底三期全部建成。项目目标为打造中原最大的轻纺产业链聚集地,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加工5亿米优质纺织品生产能力,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带动就业8000人。
图片
而位于鲖城镇的皮革工业园在完成技术革新和解决污水处理问题之后,犹如一匹出厩的骏马,在经济发展大市场中奋勇向前。
截至2022年5月底,县经开区共有工业企业198家,临庐产业园共有工业企业62家,食品产业园共有工业企业21家,皮革产业园共有工业企业100家,轻纺产业园共有工业企业20家。
“两区三园”成为推动临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招商:发展洼地上演金凤还巢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临泉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乘着长江经济带战略、中部地崛起战略、中原经济区规划、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等政策的东风,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来临,临泉县把落后变成发展动力,把洼地形成集聚效应,把后发作为创新优势,积极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广交天下朋友,上演了一出出金凤还巢的大戏,迎来了工业产业链条式发展的爆发期。
封闭进不来新鲜空气,坐等等不来发展商机。
尤其是“十三五”时期,临泉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战略机遇,立足产业基础,聚焦产业规划,创新招商理念,突出精准招商,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全民招商氛围逐渐浓厚,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
走出去,请进来,朋友持续增多,信心持续增强,成果持续扩大。
图片
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绿色建筑建材、化工医药、纺织皮革服装等主导产业相继落户临泉。
图片
柏联智能科技产业园、天邦500万头生猪养殖屠宰及深加工、轻纺产业园、锦荣皮革、柳桥集团禽一体化、闽粤台包装产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大项目先后落户。
图片
在招商实践中,形成了洽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
多年来,仅县经开区就累计外出招商320余次,签约落地项目150多个,计划总投资652多亿元。特别是2022年以来,县经开区紧紧围绕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绿色建筑建材、化工医药、纺织皮革服装等主导产业,瞄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契机,积极对接上海、苏州、昆山等区域,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和产业上下游配套。
不仅招商引资项目数量逐年递增,工业项目土地供应量也逐年增加,土地指标制约因素不断破解,为项目的落地建设提供了保障。
招商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都是临泉招商的重点区域。
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机械电子、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发展态势良好,皮革加工产业、食品加工类企业也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集聚规模,化工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项目投资主体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数据上看,返乡创业类项目占总体50%以上,是临泉县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形成了返乡创业、企业增资扩股和县外投资项目三分天下的局面。
图片
秉承“精准招商、项目为王”的工作理念,临泉县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项目谋划,积极促成项目落地。天津博世达电子电线年产3.6万吨高品质电子电线丝项目、昆山众达鑫激光科技激光PCB板电子生产项目、温州刹车片刹车系统生产项目等相继落地。
服务:环境优化成就贴心保姆
春江水暖鸭先知。
发展环境如何,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
为实现招得来、引得稳、落得实、成长得好,临泉县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在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浪潮中迎风起舞,着力打造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吸引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的项目顺利进驻,成为加速融入长三角、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独家秘籍。
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盘盘支持企业发展的“硬菜”先后出锅。
《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临泉县轻纺产业园奖补办法》《临泉县皮革产业园奖补办法》《临泉县食品产业园奖补办法》等文件相继出台,着力在资金、人才、技术、环保、信息、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简化办事流程,让企业办事更便捷、更高效。
把县直单位审批服务事项纳入行政服务大厅,开设市场监管、城管、国土、住建、环保、应急、综合窗口等七大窗口,集中办理各项手续,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优化行政流程,强化风险管控,压缩权力寻租空间,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办成所有事。
“四送一服”扎实开展,“全程陪同代办”“专人包保”“项目调度会”等服务机制相继出炉,帮助企业解决从项目备案到用地、规划、环评、建设和生产各个环节遇到的各种问题。
临泉县还扎实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着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促进产业加快发展。临泉县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县经济工作领导机制和县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设立县十一个经济工作小组和县十一大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小组,聚焦达产项目抓扩能、在建项目抓达产、招商项目抓落地,协调解决产业重大问题,统筹推进产业招商、项目服务等工作。
领导带头、靠前指挥、亲自调度,相关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力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成立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精简审批事项,提高服务质效,优化政务服务,规范监管行为,切实解决“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以良好的服务赢得企业的点赞。
为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县经开区出台《 “园区贷”工作实施方案》,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积极向企业宣传各类奖补政策,依规及时落实奖补政策,36家企业申报奖补,发放奖补资金约1389.56万元。全力抓好扶优育规和高企申报工作,今年以来,海螺水泥、康悦电子等14家企业纳入2022年重点“入规”培育工作,同时指导凌志环保、晶宫绿建等12家企业积极申报2022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从白酒化工的“一枝独秀”,到新能源、新材料、机械电子、生物技术、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百舸争流”,临泉工业经济发展突破了观念上的藩篱,突出了结构上重围,突破了业态上的认知,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创出一片全新天地,必将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越走越宽阔。
图片
记者:赵怀勇
编辑:代明宇
实习生:于慧
微信关注:lqxw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