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厚植自立自强土壤 为气象装备产业搭建支撑

9月1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由近8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36部天气雷达、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多项气象观测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背后,还有另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截至2022年,近三分之二的天气雷达、近一半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轨运行的7颗风云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皆由华云集团自主创新研制生产。
作为国有企业扛起创新大旗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气象局指导和支持下,华云集团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用,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持久发力科技支撑、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当下,已形成气象装备、卫星工程及遥感应用、气象信息为主责主业的三大产业,并在环保、水利、农业、民航等专业领域积极拓展,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华云集团充分发挥气象行业综合应用、多元数据融合应用及气象卫星数据应用等作用,以气象大数据信息应用为基础,陆续完成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平台建设,较好支撑气象业务的集约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做实做优气象装备产业——
提供气象领域系统解决方案
气象观测自动化使我国气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气象预报、气象服务做得更精准、更精细,这都得益于不断多元、丰富的气象探测手段、探测产品。我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地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网不仅能第一时间捕获天气动态,更能精准测得风移云动背后“分钟级”乃至“秒级”的精密数据,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撑。
图片
全要素气象观测场可观测温、湿、风、压、雨等传统气象要素,还可观测云高、能见度、天气现象等云能天要素
图片
天气现象智能观测仪
图片
海洋气象漂流观测站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科技型国有企业的重中之重。在中国气象局支持下,华云集团通过智能化、高精度化推进自动气象站国产化和迭代升级,成功研制新一代智能气象站,将稳定先进的测量和传输技术融入气象站设计,完全遵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和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实现全自动地面气象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传送;目前自主研发的日照自动观测仪、天气现象智能观测仪、海洋漂流浮标观测仪、高空高精度温湿压传感器、北斗探空仪等产品已投入业务试用,部分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图片
位于河北保定的X 波段双偏振全相参天气雷达
图片
安装在国家体育场的激光测风雷达
图片
国产自研跑道视程仪应用于通航机场
华云集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相位噪声、自动标定、快速扫描和精细化观测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动态范围技术指标≥115dB,相位噪声技术指标≤0.06°等多项技术指标已经优于国际标准,已将成果应用于牵头制定的双偏振天气雷达行业标准中。目前,气象遥感系列产品主要包括S/C/X波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激光测风雷达和GNSS遥感水汽探测仪。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ROSE2.0)是开展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全业务领域的“重器”,能够集中管理区域内多部雷达,提供丰富稳定的气象算法,生成70多种天气雷达产品。
图片
位于四川甘孜泸定闪电定位仪
对雷电进行有效监测和预报预警,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华云集团的雷电监测设备几乎覆盖全国气象领域的雷电监测网络系统,研发制造的全闪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等雷电监测设备为增强雷电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供了支撑;其观测数据还可用于雷击事故评估、风险评估及预报预警等。
图片
新型智能北斗探空系统示意图
图片
全自动导航卫星探空系统
积极参与研制的新型智能北斗导航探空系统采用了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测风精度提升了1个量级,实现“上升1小时-平漂4小时-下降1小时”三段式探空观测;采用基于地-空物联网的“云+端”数据传输模式,实现了从定时定点单一接收观测数据向实时智能组网接收的技术变革,并实现了探空数据接收、处理以及应用的自动化。
由于气象科学试验设备的市场小、要求高、利润低,多数企业不愿承担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作为国企,华云集团主动担当作为,围绕业务需求进行产品研发,有效填补了该项领域空白,有力支撑了气象科学试验顺利开展。
做强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提供多行业应用服务
在距离地球800千米和36000千米的太空中,7颗风云气象卫星俯瞰全球风云。而在地面上,“1+4+2”的风云气象卫星地面站网布局更加优化,这7颗在轨运行风云气象卫星的大部分地面应用系统由华云集团提供。
聚焦主责主业,着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从2004年至今,华云集团承担国家级气象卫星工程建设任务,包括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集成、组织开展全系统联调联试、协助委托方完成全系统验收等。
图片
全球实时视场扩展应用系统(EAGLE)
在卫星观测和数据接收应用系统方面,华云集团提供了风云气象卫星系列任务管理和运行应用系统等;在遥感数据与产品处理系统方面,提供了风云二号数据预处理系统和数据产品调度系统、风云四号定标与真实性检验系统和产品生产系统、风云三号预处理系统等产品。不仅如此,华云集团自主开发的智能运行控制系统平台(OCTOPUS)、全球实时视场扩展应用系统(EAGLE)、数据精度评估监测系统(PECKER)、高级数值目标仿真系统(ANOLE),构建起星地互通、高效可靠的卫星业务数据处理闭环管理及服务流程。
图片
智慧火情遥感监测系统
图片
EAGLE系统实时展示风云四号A星彩色云图(2022年第11号台风“轩岚诺”)
华云集团同时为环保、林业、民航、教育等行业提供数据接收设备、处理和应用系统软件等气象卫星遥感产品服务。参与研究的电网大范围山火灾害带电防治关键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帮助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山火跳闸率下降90%,未发生山火严重停电事故。开发制作的智慧火情遥感监测系统,可实现7*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动判识火点,提供火情信息处理、实时报警、综合分析等多项服务。集团积极参与实施了探月工程全生命周期、海洋卫星、碳卫星、火星探测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担任地面应用系统总承制方,负责卫星观测规划管理、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等工程软件研发和集成调试。
打造气象数据应用支撑平台——
行业应用效益最大化
提供“数算一体”服务,意味着将原本分散的气象数据资源和算法资源汇聚在一处,减少中间环节,实现高效协同。华云集团充分发挥气象行业综合应用、多元数据融合应用优势,在推动气象大数据行动计划落地、促进气象业务建设统筹集约发展过程中,协助气象部门各级业务单位构建“云+端”新业态,推动信息系统统筹集约建设。相比过去,各个业务系统有效避免数据重复传输、重复存储等资源浪费现象。
在承建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中,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全面提升了气象数据存储服务能力和算法运行支撑能力。在气象综合业务监控平台中,通过统一的气象业务监控、运维及运营平台,实现气象全业务、全流程、全数据一体化的综合监控管理与可视化展示。
图片
智能网格预报一体化业务平台
集团还通过建设预警发布及气象通信系统,进一步提高预警发布及气象通信传输能力,时效达到“秒级”。基于MICAPS4框架构建的精细化网格预报平台有效提高了主客观预报融合和交互订正能力,可制作发布1公里网格预报,提升省、市、县精细化预报水平。国突预警系统平台一期系统持续升级,CTS2.0系统已在全国稳定高效运行,有效优化流程,润滑气象业务链条,促进监测、预报、服务业务及管理协同发展。数据可视化及业务一体化平台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多种气象数据可视化共享发布,提供气象实况监测分析、预报预警产品制作、产品一键发布及预报效果检验评估的一体化支撑。
在气象部门相关业务单位支持下,集团开发构建的数值预报模式支撑平台持续为预报模式研发和业务运行提供支撑保障,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的协同众创开发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罗澜 王婉
编辑:杨奥清
审核:张娟 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