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审美性与工具性的流变说明了什么?市场选择里面没有阴谋

近日,一档脱口秀节目中,表演者将女装上的口袋设计与“女性权益”直接挂钩,直指“女装无口袋皆因男性凝视与审美规训”,引发网络热议。
人们一般认为,口袋这一用来携带随身用品的设计,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功能性,与工作需求息息相关。最为典型的是摄影背心和工装裤,这种去性别化的中性设计反映了其实际需要。即审美性向需求性的最大程度让步。
而相反的例子则是晚礼服,即使是男性礼服,其口袋也主要起装饰作用。
“穿什么行头办什么事”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着装常识。
上述反常识、“阴谋论”的观点本身没有太多讨论的空间和价值。其在网络上出人意料地拥有相当数量的支持者,以及由此引发的热议,折射出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极端利己主义在身份政治光环的掩盖下,正日渐侵蚀公共领域。
安口袋,很难吗?
前文提到“穿什么行头办什么事”是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着装观念。而在可以胜任多种场景的日常服饰穿戴上,“潮流”或者说时尚也经常随着时代在工具性和审美性之间变化。而衣服上的口袋也随着工具性和审美性的此消彼长而增增减减。
以女装为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美最流行的是设计师保罗•波列首创的HOBBEL裙,这种颇具东方主义色彩的连衣裙拥有长及脚踝的裙摆和收紧的裙角,没有口袋设计,女性通常将随身物品放在精致的手提袋中,而手提袋往往也是根据HOBBEL裙搭配的。
然而这种风尚在1914年戛然而止,将整个欧洲和美国先后卷入的世界大战,让千万男性走上战场的同时,也让千万女性涉足了从未介入的工业生产领域。这一变化也让女装出现了改变。女性的上衣逐渐向男性的猎装靠近,采用驳领四兜和两兜设计,同时裙摆变成H形或A形并大幅度收短,加装了一排正开或侧开的纽扣,以便随时将开叉调整至适合工作的高度。
因为审美性向工具性的让步,口袋就这样突然而大量地出现在了女装上。
而之后其消失的原因也完全一样,战争结束后,尽管女性进入生产领域的大势已不可逆转,但战时生产的紧迫性已经消失,服装的工具性再次向审美性让步,口袋又逐渐减少了。
这样的变化在历史上来回重复,有需求就会有改变,不同的需求带来不同的改变,口袋这种工具从来没有作为权力符号出现过,增减口袋也从来不是什么政治问题,而只是一个市场与社会需求问题。
安口袋,很贵吗?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消费国。服装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巨大的产能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向全球出口。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拥有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能力。
理论上,任何特异化的需求,无论是真丝的工装裤,或是八个口袋的紧身晚礼服,只要有市场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笔者对广东、福建、浙江三个服装制造业中心从业者进行访谈时,三位从业者不约而同地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了同一个内容:“有钱就可以做,有什么样的价格就可以做什么样的商品,你做不了有人可以做”。这应该基本概括了我国服装市场的特点。
针对“男凝说”支持者称在女性服装上加装口袋会造成成本上升,这部分上升的成本将在零售环节由女性消费者承担,从业者均表示不认可。
第一,从成衣设计角度来看,在女装上额外设计口袋没有任何难度;从制造角度来看,因为女性衣物的更新频率高于男性,因此女装制造的单品单批次产量往往高于男装,加装口袋的成本本身微乎其微(加装单个口袋造成的成本上浮约在1%-2%之间)。边际成本的递减效应使得制造业者在订单量足够大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成本控制消化“增加的口袋”,三位从业者均表示:“只要你量大,口袋算我的也可以啊”。第二,价格由需求决定,而不是由成本决定,这是一个经济学基本常识。抬升的成本能不能通过涨价来消化,是由需求决定的。而且,正如前面所说,只要总的需求足够大,在规模效应之下,增加的口袋成本本身也是通过规模效应来消化的,完全不需要考虑涨价。
可见,口袋并不贵,不存在为了节约成本“克扣本来属于女性的口袋”这种伪命题。而《中国女性消费报告》显示,疫情暴发的前一年(2019)中国内地女性消费市场规模超过4万亿人民币,超过52.4%的女性消费与配偶持平,超过四分之一、接近三分之一(27.3%)的女性独立控制着家庭财政,服装鞋帽位居女性日常消费首位(41.3%)。面对如此大的消费市场和如此强的消费能力,整个服装行业从制造到零售不会有任何一个环节敢于轻视,更不要说为了一个成本微乎其微的口袋得罪整个消费者群体。
都怪你看我,把我口袋看没了?
前文提到过,服饰本身都具有工具性和审美性的双重性质。如果服装鞋帽的消费中混入了工具性消费使人难以判断的话,《中国女性消费报告》显示,美容护肤紧随服装鞋帽之后,占据女性消费的第二位(36.3%),则可以侧面说明审美性的重要地位,而审美性又带有悦人和悦己的双重性质。
所谓的“男性凝视和审美规训”,无非是说因为男性对女性身体曲线的偏好导致女性服装失去了口袋,因为口袋破坏了女性的身体曲线,而女性被迫接受男性的这种观念,也被迫忍受了“没有口袋”这种不方便结果。
这种说法完全混淆了“悦人”和“悦己”区别,否定了女性的审美主体性,将女性置于一个纯粹的被观察、被凝视的场景之下。实际上绝大多数女性完全能够自我欣赏、自我取悦,无论是着装打扮还是美容护肤,既有“悦人”,也有“悦己”的成分,并不完全受异性审美眼光的控制。
而“纯粹悦己”的穿着打扮动机也不在少数,这部分独立女性完全追求悦己,奉行“我穿什么与你无关”的理念,单纯为了取悦自我。某平台的报告《进击的女神——女性消费趋势洞察》分析指出,女性运动/健身领域消费持续增长,运动内衣/瑜伽服/增肌粉、蛋白粉成交额稳居运动类消费TOP5,显示女性“悦己型”消费增长,更加注重自身体型塑造和健康管理。
至于“悦人”,取悦的也不一定是异性,也完全可能是同性。即使有取悦异性的成分,又是大多的罪过?取悦异性本来就是双向的,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雄孔雀还开屏取悦异性呢。大家都来深挖“异性凝视与审美规训”,轻则荒腔走板,重则社会撕裂。
身份政治与“阴谋论”
反复炒作类似“你把我的口袋看没了”这种伪命题以让目标群体认为被凝视、被塑造、被压迫,是西方身份政治玩烂的老把戏,只要把目标词汇从“少数群体”随便一换就可以适用于多个不同的场合,这套把戏之所以可以在当下社会屡屡奏效,在各个不可思议的场合掀起各种对立,源于其与人类内心中最极端的自私心理天然契合,一体两面,很容易成为极端利己主义者、阴谋论者“用最伟大的理念达成最卑劣目标”的幌子。
众所周知,极端利己主义者如果赤裸裸地在社会中以侵犯公共利益的方式攫取特权,必然遭到整个社会的反对和排斥而不可能获得成功。但如果他能够引发一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那么乘乱得利的成功几率就会上升,要得到这种混乱,最简单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是占据道德高地,将卑劣的目的隐藏在宏大叙事的言说之下,第二是进行群体绑架,通过对伪命题的炒作,将个人极度自私的诉求,隐藏在虚妄的群体诉求之中。
以本事件为例,“口袋阴谋论”的支持者们的叙事逻辑是“我需要有口袋的衣服→但有口袋的衣服我不想买,想买的衣服没口袋→为什么会这样,一定有人在压迫我”,极度以自我为中心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心态让他们意识不到,市场完全可以满足所有的个性化需求,无论是真丝质地的工装裤,还是有八个口袋的紧身连衣裙,但制造业者没有制造这种产品,是因为需求太少,造出来会赔本。
但自私者认为,你不肯赔本给我造我想要的东西,就是一种傲慢,当然了,就算你造出来,我也未必会买。这种“天下人都欺负我”的病态心理之下,拥抱身份政治只能说是一种双向选择。
美剧《权力的游戏》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混乱是阶梯。是的,混乱是阶梯,但是每一个投身混乱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究竟是拾阶而上之人,还是阶梯本身。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