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达地李尚霖:AI大航海时代前夜,AutoML扬帆启航

图片
2022年9月3日上午,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亿欧主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商业落地论坛”,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功举办。本次AI商业落地论坛以“精于商业、智创未来“为主题,旨在与行业参与者共同研讨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的最新趋势、重要影响因素,发掘代表性企业以及典型案例。
会上,共达地生态合作负责人李尚霖以《大航海时代前夜,AutoML扬帆启航》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图片
演讲原文如下(略有删减):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们怎么看待现在的AI市场、未来会有什么样的趋势出现、共达地在这个事情上做的准备。
为何谈大航海时代,我们观察到很多关键数据。上海宝山区的数据中心有5万路摄像头,整个上海市的数据中心接的摄像头约有一两百万的摄像头。这就代表万物互联已经完成了。同时观察到一个关键的数据就是算力,算力变得越来越便宜,所有芯片厂商都会做AI加速器,所以算力其实在变得廉价。
伴随这两个关键趋势,万物互联及算力价格的不断下跌,可看到AI确实到了大规模应用的节点。
大家对于AI的理解有很多阶段不一样的思考。我们定义的AI发展,从最早“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到其后几十年的发展,完成的主要是AI的工程化,这是AI1.0时代。在这期间,从业者以博士学历的AI研究员为主,主要面向单一场景,以人脸识别为主,算法数量较少,算法交付周期以年为单位且成本往往在千万级别,AI渗透率也极低。AI四小龙是这个阶段的代表公司。
进入AI2.0时代,AI方案化了,成为深入具体场景的完整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AI所服务的场景丰富起来,算法数以千计并不断上涨。与此同时,从业人员门槛不断降低,交付周期也缩短至以季度为单位,单个模型的应用成本下降至十万至百万级别,商用性大大提升。
但AI3.0时代更进一步,导向的是AI的产品化。基于一个成熟的、可广泛开放的平台,让没有AI背景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角色,能以零代码的方式生产AI算法,以应对超大规模应用场景中数以十万计的算法需求,并实现以周为单位的快速交付。通过工具的提升,让算法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让应用门槛大幅下降,就是共达地正在做的事情。
从AI2.0过渡到AI3.0,是很多一线人工智能公司能“体感”到的变化。比如我们在业务中会接到很多餐饮公司的需求,希望上线“明厨亮灶”的算法包。这个算法包在早期可能只有一两个算法,比如检测是否失火、是否有老鼠等,但到后期逐渐细化到厨师是否佩戴厨师帽、是否有非工作人员闯入、是否有违规操作等等。
但我们认为这个还未结束,还会有AI 4.0诞生,这时AI就会变成一种服务。大家已经体验过很多产品服务化的过程中,比如最早你需要买车,可能车的费用很高,但现在你可以打车,这是AI汽车驾驶或者乘坐的产品体验变成了一种服务。产品服务化一直是人类在经历的过程。这是我们在AI上的底层思考。
共达地认为,如果真的实现AI的产品服务化, 日常生活中,算法量肯定是数以十万计的,真正应用算法的人也不一定是算法工程师,更多可能是大专生或者生活中的任何人,他有需求,但是供给是不能满足的,所以共达地做出一款可以让非专业人士自己训练算法的平台,让他有自给自足的能力。
传统算法生产是用手工作业的方式,包含13个流程,从业务定义、建模到调参,最后适配。这个过程中,还涉及排期等,导致了算法交付周期是按照一个季度、两个季度来算的。
我们共达地把13个流程都自动化,用AI生产AI,这是我们的技术方案。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所有的视觉算法,都在一周以内给客户交付可商用的算法成果。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是一个还在实验室阶段的产品,我们已经实现商用了。现在有20多家AI公司在使用我们的平台,覆盖了三四百个场景。
图片
客户只需要定义好场景需求,把数据上传,平台和生态合作伙伴会协助客户完成后面的额工作。即使是非专业客户通过这个平台也能在数小时内训练一套精度在85%左右的算法。平台会根据训练结果给出优化建议,比如补充一些数据,然后以天为单位自动迭代,最终算法平均精度会超过92%。这是我们在算法的自动化生产环节给行业带来的全新体验。
我们相当于完全实现了算法生产的自动化开发,这种算法生产方式给行业带来的体验升级,项目交付周期缩短都是革命性的。我们的客户大部分都是AI公司,很多人会跟我说,“以前没有你们这样的产品,我很多需求是不接的。有了共达地这样的产品我就愿意接”。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赋予了整个AI行业产品服务化的关键能力。
所以相比较而言 我们的平台有以下几个优势,这也是我们给客户和合作伙伴带来的价值。
1.全自动的数据工具。
2.预适配了100+芯片。
3.支持小时级模型训练
4.一键下发。
以上这些能力我们都验证过了。此前我们安排了内部2名不懂算法的产品经理,在2个月内,用一些碎片时间,训练了100个算法。这个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图片
共达地算法精度与其他方案算法精度对比
共达地的愿景并不是要某个垂直行业的大解决方案公司,我们更希望联合行业上下游让AI真正成为一种服务。我们内部有一个衡量标准,叫做“共赢价值表”(共赢增值表),计算的是共达地为合作伙伴提供的增值服务所产生的价值,以共同帮助这个行业进入到真正AI as a Service的时代。
同时我们自己也会通过我们的训练平台来做算法商城。但我们的算法商城和别的算法商城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并不依赖于把算法做出来然后给别人收取一次性的费用,而是为了帮助整个市场算法量的增长,帮助各个场景的渗透,这是我们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整个业务形态的依旧是以生态搭建为基础的。
图片
共达地算法商城
也分享一些我们的案例给大家。智慧城市是目前算法量比较大的一个场景,包括高空抛物、井盖丢失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细碎散的算法需求。我们和平安、极视角等企业合作落地了非常多案例。在制造行业,我们一方面有工业质检类的算法合作,另一方面也有跟生态合作伙伴一起面向制造企业开放算法生产能力,,让给富士康、比亚迪等等客户可以根据场景需求自己定制检测算法。
最后,我也希望借这个会场发出我们的呼吁和号召,希望和更多的厂商真正合作起来,共同赋能这个行业变成AI as a Service的时代。
【写在最后】
共达地立足于为行业提供自动化、平台化的人工智能开发服务,通过拥有的核心技术以及产品化落地经验,使得AI由人工开发模式,转变为半自动化、自动化开发模式,大幅降低客户AI开发成本、周期和使用门槛,促进和加速AI的产业化和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