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的重要进展,为现代人起源等重大考古课题提供了新证据

郑州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的空白,为探讨中国及东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与现代人起源等重大考古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
李伯谦 序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在这部专著即将出版之际,很高兴有此机会能够与本书的读者交流。这部专著的出版既是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近十年来努力的结果,更是课题组依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两单位长期合作的重要收获。记得不久前在郑州举办的第十届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双年会的开幕式上,我曾代表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致辞,祝贺这次盛会在郑州举办。我很高兴地向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学者介绍了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历史与重要意义,与大家分享了我对近些年来郑州旧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新进展的一些认识。
郑州位于中国及东亚大陆的中部,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位置,处于过渡地带的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为早期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更是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关键地区。因此,早在20年前,在刚进入21世纪之初,我曾提议并推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在郑州地区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由此开始整整20年的合作,先后发掘多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包括荥阳织机洞,新密李家沟,新郑赵庄、黄帝口,登封西施、东施、方家沟以及郑州市二七区老奶奶庙等。这些遗址的地质时代皆属于晚更新世,是研究旧石器中、晚期到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发现,为探讨中国及东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与现代人起源等重大考古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证据。
由于前期田野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所奠定的基础,2011年课题组申报的《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获准立项,2015年通过中期检查后又获得滚动资助。经过课题组各位多年的努力,对前述多个郑州地区重要旧石器遗址的系统发掘,并与中原及周边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比较与综合研究,取得多项令人关注的新收获。
首先是嵩山东麓及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得以确立。地处嵩山东麓的郑州位于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框架,尤其是中、晚期文化发展序列的确立,不仅是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研究的基础,同时对认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深入探讨现代人在东亚大陆出现与演化特点,以及中原及华北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与农业起源等课题,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项是通过郑州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提供了现代人在中原地区出现的重要证据。近二三十年来围绕现代人起源问题的不同假说之间争论非常激烈。中原地区考古新发现对于东亚现代人来源的认识非常关键。从织机洞下文化层开始,包括老奶奶庙等遗址发现有规律的营地布局分布,新郑赵庄、黄帝口遗址,登封方家沟遗址等与现代人行为有关的特殊遗迹现象的发现,均是现代人在中原地区出现的重要证据。郑州地区的典型石片石器组合将华北到中原以南地区同类发现连为一体,进一步说明中国境内具有解剖学意义上的早期现代人的出现,是和具有本地区长期延续的石核—石片技术传统的旧石器遗存密切相关,清楚地展示出中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还有一项重要进展是登封西施与东施遗址石叶及细石器工业的发现,清楚反映晚更新世期间中国及东亚大陆中部地区发生过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证实了现代人扩散北线的存在。由此可知,在距今5万~4万年中原及周边已明确出现现代人之际,来自旧大陆西侧的人群或文化的影响仍仅局限于北部边境地区,直到距今2.6万年前后才波及中原腹地。
更令考古同行关注的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新发现。2009~2010年在新密李家沟遗址的发掘,发现早于裴李岗的李家沟文化,以及李家沟文化层叠压的细石器文化层。这一发现是继20世纪70年代裴李岗文化发现之后,中原地区史前考古的新收获,被有关学者称之为一项期待已久的发现。李家沟下文化层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遗存,主要是船形与锥、柱形的细石核技术。与细石器遗存共存的还有石片及石叶遗存,以及较多的可能与居住活动有关的石块等。典型细石器文化层还出土少量素面陶片与局部磨制的石锛等,更展示出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历史进程与复杂性。
以上是我所了解的近20年来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的重要进展。这些也是这部专著的主要内容。郑州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的空白,因而受到国内外旧石器考古同行的关注。前一段时间众多国内外代表出席在郑州市举办的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第十届年会也与此密切相关。我觉得负责组织这届年会的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选择郑州作为主办城市,以及将会议讨论的主题确定为通过旧石器考古新发现来探讨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更是与近年来郑州与中原地区晚更新世阶段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令人瞩目进展的原因分不开。
在专著即将出版之际,我很希望向课题组各位成员,以及长期关心支持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两家单位,表示诚挚祝贺。祝贺经过各位长期不懈努力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并出版这部专著。同时也期待有更多郑州与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成果继续发表面世。
李伯谦
2022年3月于郑州
现代人在中原地区出现的
考古学证据
现代人起源一直是史前考古与古人类学领域研究最关注的课题。位于中国与东亚大陆中部的中原地区旧石器考古新发现与研究的进展,对检验关于现代人起源的两个假说均非常重要。无论是坚持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连续进化,还是主张晚近走出非洲的完全替代等不同假说,都需要有考古学证据的支持。关于多地区连续进化的认识,首先需要更全面展示中国与东亚地区远古人类与文化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显然是其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对于晚近走出非洲说主张的东亚现代人起源外来替代模式,则无论是来自南线或北线,也都离不开中原地区旧石器考古材料的检验。该地区近年来一系列旧石器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进展为上述讨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图片
▲ 嵩山东南麓地貌结构与人类遗址分布
最新发现显示,从距今四五万年一直到距今3万年前后,中原地区的石器工业仍然是中国北方长期流行的石片石器传统,以简单剥片技术来生产石器,提供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由于MIS3阶段相对暖湿环境,中原地区成为当时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不同人群分布在平原河谷区,聚集在适合居住地点,安营扎寨,形成较长时间栖居的中心营地;在周边形成放射状的临时活动地点,进行狩猎、采集、选取石料与制作石器,乃至堆砌石堆并摆放象头等多种活动。这种栖居特点与发展态势,具体地展现了晚更新世人类在嵩山东麓生活的繁荣景象,更清楚地显示出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按照晚近走出非洲假说倡导者所推断,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影响及东南亚地区多巴火山大爆发等作用,导致中国境内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链条中断,因而才有走出非洲的现代人进入东亚及中国境内,成为该地区现代人的来源。这一假说显然与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及其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而无法通过考古学证据的检验。
中原地区考古发现不仅展示该地区古人类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而且更直接反映这一阶段简单石片石器主人的行为复杂化,特别是仅有现代人独具的象征性行为的出现等发展历程。老奶奶庙等遗址布局结构有意的安排、优质石料远距离的运输,以及石器生产技术的进步等,都是很明确的证据。新郑赵庄遗址发现远距离搬运紫红色石英砂岩,专门垒砌成石堆基座,再摆放巨大的象头遗迹,更为引人注目。这一反映非功利性复杂活动的遗迹,无论是出于对巨兽的恐惧或崇拜,还是对狩猎丰收的祈求,都明显具有象征性意义。赵庄遗址摆放象头的石堆遗迹不仅是中原地区,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发现,显然是现代人行为出现的更确切证据。赵庄遗址出土石英石器工业面貌与技术,与广泛分布在华北北部至中原地区等同类发现均很一致,都反映了此阶段该地区现代人石器工业传统与技术特点。
图片
▲ 赵庄遗址出土的象头
左. 室内清理出来的象头骨 右. 与头骨共出的脉石英石制品
登封西施与东施遗址发现石叶工业,与中国北方长期流行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截然不同,显然是外来技术,反映了晚更新世期间中国及东亚大陆中部地区发生人群迁徙与文化的传播扩散。这种新技术的出现,更可能是受到末次冰期极盛期气候变冷的影响,原来生活在高纬度的欧亚大陆草原带的狩猎人群,携带他们石叶技术大举南下,一直影响到中原腹地。石叶是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晚期与现代人的标志性技术。石叶技术在中原地区的出现,显然是现代人迁徙扩散的结果,可以证实现代人扩散北线的存在。然而这一扩散时间发生的时间却是在中原地区现代人已经出现的一二万年之后。这种情况也进一步显示,在东亚现代人出现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发生过外来影响,这种影响的痕迹也应该会在考古遗存上看到端倪。近几年来,本项目组亦在华南地区开展考古发掘,并对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晚更新世考古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但均未能发现来自华南及东南亚地区的现代人迁入的明确线索。
图片
▲ 西施旧石器遗址典型石叶技术的操作链示意图
本文摘编自《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王幼平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22.7)一书“序”“结语”,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SBN 978-7-03-072760-2
本书首先通过郑州地区典型遗址的分析,系统建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背景与年代学框架;进而阐述荥阳织机洞、二七区老奶奶庙、新郑赵庄、登封方家沟、登封西施以及新密李家沟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进展;最后对郑州地区新发现与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成果进行综合讨论,系统展示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本书可供考古、历史等学科的研究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