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月下读书,CF40三大书系14部新作等你来拿

假期余额不足?
福利依旧满满~
今年以来(截至9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及旗下“新金融书系”“浦山书系”已累计出版14部新作,聚焦我国金融改革、共同富裕、货币经济学、全球产业链重塑、转型与绿色金融、可持续信息披露、金融科技等多方面重点、热点话题。
成立15年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以专业化、国际化为主要方向,持续加大研究投入,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也已经发展成为高端、权威、兼具学术品质与政策价值的智库书系品牌,凭借深入、严谨、前沿的研究成果,在金融业内积累了良好口碑,并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赶在中秋假期的尾巴,我们为读者朋友带来CF40最新书单,愿书香与明月,岁岁常相伴。☞赠书互动详见文末
CF40书系
1
《低碳转型——绿色经济、转型金融
与中国未来》
徐忠 曹媛媛 著
中信出版社 2022年9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徐忠,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局、金融稳定局和金融市场司工作,并负责筹建了上海票据交易所。长期从事政策制定、金融改革、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和金融研究工作。
曹媛媛,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债券交易管理处、黄金与外汇市场处、债券发行管理处从事金融市场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金融市场与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经验,参与多项金融市场和绿色金融重大制度建设和产品创新。
内容: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十年来的国内外热门话题,本书注重历史时空纵深和国际横向比较,从金融视角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框架探讨了碳金融、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若干问题,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一幅关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历程、历史必然与未来愿景的清晰全景图。
具体来说:一是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讨论碳中和,同时涵盖了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内容;二是从金融视角探讨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尤其探讨了碳市场在碳中和中的作用;三是讨论了在国际博弈中如何应对碳关税等热点问题;四是考虑到即使碳达峰,石化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占相当大比重,因此研究了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如何平衡好各种能源利用问题;五是鉴于中国和西方经济结构不一样,高碳行业在经济中还需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转型金融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研究了中国高碳行业如何平稳转型;六是从标准体系完善和ESG投资角度探讨了绿色金融发展。
2
《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
中国的逻辑与选择》
刘尚希 等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2年8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刘尚希,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高端智库首席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成员、中国区域经济五十人论坛成员。
作者注重从不确定性出发来研究经济社会问题,对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公共治理等问题有创新性的探索成果。著有《公共风险论》《收入分配循环论》《宏观金融风险的财政责任》《中国改革开放的财政逻辑》《新中国70年发展的财政逻辑》《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的研究》《公共风险视角下的公共财政》《税收与消费》《税收与民生》《科技与经济融合》等著作。
内容:共同富裕需要通过社会合力来保障所有的人获得基本能力。只有围绕人来做文章,把共同富裕融入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才能找到促进共同富裕的“钥匙”。本书以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为主线,基于历史考察和全球贫富差距对比分析,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为世界提供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具体来说,本书基于人本逻辑,跳出传统的分配框架,从消费分配、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的循环,阐释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基于历史和现实逻辑,以“贫富差距的根源是群体性能力差距”为主线,剖析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和结构性问题;基于全球视野,以国际贫富差距数据对比,分析如何防止落入福利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基于数据预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共同富裕远景规划;基于实践逻辑,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把共同富裕融入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之中。
3
《大国债市——金融高水平开放
背景下的国际化之路》
万泰雷 张琪 陈夙 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年7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万泰雷,金融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曾先后供职于外交部、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国际部,获选世界经济论坛2013年度“全球青年领袖”。
张琪,中债资信高级分析师,美国PMP持证人,主要从事主权债、海外绿色投资、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具有多年中美欧政府间绿色与低碳转型研究和项目合作经验。
陈夙,金融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国际金融、中资海外债、绿色金融等,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内容:债券市场上通宏观政策,下连微观主体,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债市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债市,债市国际化之路,也是我国金融强国之路的重要环节,关乎人民币国际化,关乎全球标准制定,更关乎全球金融话语权。本书阐释了我国债市国际化内涵和意义,对债市国际化实践和制度建设做了详细梳理,从金融改革、可持续金融、全球博弈等维度分析了债市国际化的方向,并指出要总结借鉴国际经验,克服债市国际化阻力,从金融强国的高度迈向高水平债市国际化。
4
《大国金融的使命:
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径山报告》课题组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5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本书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径山报告》项目2021年的研究成果,由综合报告和四个分报告组成。写作成员主要包括:肖钢、陆铭、丁志杰、徐奇渊、朱隽等(按章节顺序)。
肖钢,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CF40资深研究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2004年至2013年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至2016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CF40特邀成员。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
丁志杰,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CF40成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人民银行中国金融论坛成员、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和发展金融,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多项重大、重点课题。
徐奇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CF40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政策,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宏观经济、中美经贸冲突和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博士学位论文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两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曾获浦山政策研究奖。
朱隽,现任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CF40学术委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任职于政策研究室、办公厅和国际司。长期从事金融业开放、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国际金融合作与规则制定、国际经济金融研究等相关工作。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担任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
内容:本书从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的新使命和新挑战、金融服务城市群建设、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对金融更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展开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本书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要服务新发展格局,就需要进一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对内更多依靠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加快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集聚更多的新增长极。对外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人民币跨境大循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扩大货币的自由使用和内外循环,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5
《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
——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朱隽 等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4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朱隽,现任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任职于政策研究室、办公厅和国际司。长期从事金融业开放、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国际金融合作与规则制定、国际经济金融研究等相关工作。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担任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
内容:当前,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也是当前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本书以绿色金融为统领,从推动金融支持绿色转型的宏观框架出发,梳理了相关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就金融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提出了六个观点:第一,绿色低碳转型要控制好转型风险;第二,碳市场能在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第三,金融可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支持;第四,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可发挥引领作用;第五,发展绿色金融要做好标准设立、信息披露和压力测试三项基础工作;第六,市场应在绿色金融中发挥主导作用。
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成果。
6
《读懂中国金融:
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黄益平 王勋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2年3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学与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政策与金融改革。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英文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编。
王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金融改革与国际金融。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从事经济调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从事关于金融改革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以及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JIFMIM, JAPE, CER, AEP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本书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变革历程,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运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了中国政府对金融体系干预的历史合理性和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促进作用,以及政府干预金融在当下经济环境中的局限性,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了合理预测、分析。本书还对公众普遍关注的“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国数字金融如何领先全球”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相关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此外,本书对未来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分析、展望。
7
《债务杠杆、供求循环与货币的作用》
李斌 伍戈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2年3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李斌,经济学博士,研究员。CF40特邀成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货币问题与宏观审慎政策等。曾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多部。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多项学术奖项。
伍戈,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国际金融等。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浦山政策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等学术奖项,并获“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冠军。
内容: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也许是货币经济学的终极课题。本书遵循古典经济理论的传统,借助供求交互影响和动态变化这一视角,去理解经济增长的一般机制,并将货币引入该机制中,观察货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而运用这一框架去思考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果说宏观经济学的新范式是要“把金融找回来”,那么这本书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经济分析的本源找回来”,把供求交互循环这一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找回来。
本书为CF40青年论坛课题《经济增长、债务通缩与货币的作用》的研究成果。
8
《读懂共同富裕》
刘元春宋扬 王非 周广肃
中信出版社 2022年1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刘元春,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经济50 人论坛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宣部“马工程”项目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
宋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入选中国科协创新青年百人计划,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有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王非,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公共政策评估及主观福祉等。曾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周广肃,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曾在美国兰德公司担任访问学者,曾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致力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关注收入分配、社会流动性、家庭福利等研究课题。
内容:《读懂共同富裕》一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共同富裕的意义、内涵、目标以及实现路径等,力求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共同富裕”做普及性、系统性、学理性、前瞻性的解读。本书分为两篇。理论篇的主题为“系统认识共同富裕”,全面解读了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本质内涵、目标与衡量标准,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当前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实践篇的主题为“共同推进共同富裕”,深入研究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主要从顶层设计、示范区建设以及政府、企业、家庭与个人如何共同发力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做系统解析。最后,本书讲述了共同富裕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阐述了如何在共同富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新金融书系
9
《蝶变中的金融科技
豹变中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转型路径探索》
屈宏志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2年9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屈宏志,高级经济师,金融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曾长期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现任渤海银行行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理事。在银行业从业30多年,在商业银行营销拓展、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合规运行与经营管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控能力,具备卓越的金融理论水平、前瞻的商业敏锐度。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实务、金融科技与创新、公司财务、普惠金融、供应链与物联网、产业数字化等,研究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深度交融,基于实践之源提出生态银行四种模式演进、“七轻”银行、“双增压”全渠道建设、未来银行四项特征、数据中台六维解析、风险合规“多锁单门鼻效应”等理论。
内容:随着数字化时代VUCA 特征更加显著,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持续“蝶变”,数字化情境正沿着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纵驰推展开来。在我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影响深入、深刻、深远。商业银行要厚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运用金融科技加快赋能、使能、聚能,推进自身“豹变”转型,实现金融服务“隐形渗透、无感触达、泛在陪伴、沉浸包围”。本书主要围绕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这一主线,纵深总结银行的演进与技术迭新,横向阐释数字化时代主要特点和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解析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探瞻来来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以期为金融科技“蝶变”助力商业银行“豹变”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
10
《我国中小银行资产
负债管理转型研究》
刘晓春 等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2年8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
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农业银行系统,曾是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国际业务部三人筹备组成员,后独立筹备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1997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1999年10月,调任中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负责香港分行的业务经营。2004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2010年7月重返香港,任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2014年7月加入浙商银行,任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为进入转型阶段的浙商银行制定了“全资产经营战略”。2018年4月辞任浙商银行行长,2019年1月正式加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并任副院长,同时兼任该院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在银行业磨砺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业务实操和管理经验,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与现存问题有着全面和清醒的理解。擅长立足自身实践与思考输出独到的观点,作品发表于《中国金融》《清华金融评论》等期刊以及多家主流媒体,著有《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内容:我国银行体系中,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占据近半壁江山,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本书认为,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缺位、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不完善、资产负债运行结构不合理是掣肘中小银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需通过重塑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及方法来改善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本书从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视角,为我国中小银行寻求出路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兼具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参考框架和操作指引。
本书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课题项目研究成果。
11
《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
范文仲 编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2年6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范文仲,现任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在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发改、国资、金融监管等部门任职,具有丰富的国内和国际工作经历。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内容:本书洞见金融发展趋势,探索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交融发展的未来,以超越时代的视角,推动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全面创新。全书一共九章。第一章金融创新的前世与今生,讲述了支付创新和融资创新的历史演进;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介绍了数字经济的创新技术、创新工具、创新平台;第五章传统金融领域的革新,着眼于银行、证券和基金、保险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变革;第六章个人金融领域的淘金热,聚焦消费金融、智能投顾、众筹;第七章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蓝海,讲述了服务小微、服务农村的普惠金融平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第八章解读金融风险与监管,说明打造金融大航海时代的“压舱石”的重要性;第九章阐释中国的机遇与金融价值观,金融创新兴于技术,成于制度,只有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才可以实现技术和金融的引领,行稳致远。
本书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课题“金融科技与金融监管: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成果。
12
《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及应用研究:
全球趋势与中国实践》
屠光绍 王德全 等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2年4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屠光绍,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金融市场报价交易信息系统中心副主任,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交易部主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常务副市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王德全,鼎力可持续顾问(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曾任西盟斯国际律师事务所大中华区的管理合伙人、跨国公司和投资机构高管。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理事,中国基金业协会绿色与可持续投资专委会专家顾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ESG专委会专家顾问,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可持续投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ESG30人论坛专家。拥有北京大学学士、哈佛大学硕士和斯坦福大学公司治理和金融监管方向的法学博士(SJD)学位。
内容:本书通过深入分析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发展趋势,研究国际标准的内容及其适用性,梳理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推动和实践,并综合考虑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建立建言献策,以期为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作为披露主体的企业和作为主要信息使用者的投资者,提供相关指引,同时提高中国在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制定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本书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课题“可持续投资的信息披露标准设计:国际经验与我国探索”的研究成果。
13
《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创新》
鲁政委 钱立华 方琦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4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鲁政委,经济学博士,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IFA)常务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CCEF)理事。2010年12月被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确定为“上海金融领军人才”。曾在《经济研究》和The Chinese Economy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预测背后的逻辑:像鲁政委一样思考》(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8月),《聚焦需求侧:经济新格局下的消费、投资与出口》(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10月)。
钱立华,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绿色金融高级专家,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前项目官员。拥有超过15年的绿色金融和银行工作经历,在绿色金融政策、市场、标准、产品、业务及实践方面经验丰富。曾深度参与了中国第一个绿色金融专营机构的筹建、部分绿色金融监管相关制度的起草和制定,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部委和国际机构的绿色金融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亚洲货币》、CFA协会(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机构评选的多个绿色金融奖项,数十篇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中国金融》等专业期刊上。
方琦,金融学硕士,兴业研究高级绿色金融分析师。主要从事气候金融和碳金融、绿色金融理论与市场等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亚洲货币》2019年和2021年“中国绿色金融杰出研究成果奖”、CFA协会与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19年评选的“绿色金融论文”三等奖、中华环保联合会评选的“绿色金融十大案例奖”等。曾在SCI期刊Sustainability,以及《金融监管研究》和《中国金融》等专业期刊发表多篇绿色金融研究方面的论文。
内容:《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创新》一书对过去绿色金融政策与市场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同时展望了未来在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将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其中,首先回顾了全球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历程,以捕捉碳中和大趋势下的机遇与挑战,然后剖析了碳中和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概念与内涵,并介绍了国内外绿色金融的政策与标准,最后聚焦绿色金融市场助力碳中和的实践,展现了气候投融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可持续投资与ESG、绿色保险、碳市场与碳金融等领域的新发展趋势。
浦山书系
14
《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的选择》
徐奇渊 东艳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
图片
书籍介绍
作者:徐奇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美经贸问题。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三次。两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获评2016—202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岗位先进个人。
东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贸易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择优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启动基金等多项课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首席研究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特等奖、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等。
内容: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过程中,我国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中间国家摇摆、内有转型之困等挑战。同时,全球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我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产业升级势头正盛,由此,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如何扬长避短,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当中重塑竞争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书将中美贸易冲突作为分析主线,同时将疫情冲击、数字化、低碳化作为三条辅线。在此基础上,在理论上提炼出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和完全自主可控的二元悖论,并进行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实践探讨。
本书为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课题“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应对”的研究成果。
赠阅规则
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区别是什么?双碳目标之下,我国该如何做好转型金融?
回答上述问题并获得最高点赞数的前10位朋友,可以从今天的书单中任选一本,我们送给你!点赞统计截止时间:2022年9月19日中午1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