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矢志坚守初心,铸就救助匠心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为表彰先进典型、弘扬奋斗精神,激励动员广大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397名同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授予198个集体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来自上海的10名同志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处等5个集体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今天让我们走近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四级调研员唐怀斌同志。

2000年,35岁的唐怀斌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从部队转业至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救助站)。22年来,他在救助管理一线岗位,不惧风险、刻苦钻研、甘于奉献,始终坚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初心,努力践行“孺子牛”精神,硬是将这份别人眼中的“苦差事”,钻研出“金刚钻”,干好了“瓷器活”。

近5年来,他带领团队为4500多人次各类救助人员开展暖心甄别救助,实现返乡回家梦,2021年创造了寻亲甄别成功率100%的历史性佳绩,在救助管理领域独树一帜。他带领团队一趟趟跨省甄别,一次次千里寻亲,足迹遍布21省(市)46市(县),用“万分”的努力帮助受助人员实现“万一”的团圆梦,把温暖送到最弱势、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心中。

坚守一线,做好亲情“服务员”

不惧风险,耐心细致,满腔热忱地为受助人员服务,这是唐怀斌22年持之以恒的工作状态。

救助站的服务对象多为精神障碍、智力障碍、肢体障碍者,有些甚至还身患艾滋病、梅毒、肺结核等传染病,救助管理一线岗位,是公认的“苦差事”。但是,唐怀斌心系服务对象,长期坚守一线,乐做受助人员的贴心人。每天一上班,他总是最早去救助生活区巡查,对受助人员嘘寒问暖。每当受助人员出现情绪波动异常时,他总能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真诚的关心关怀,对于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的流浪乞讨人员而言,犹如冬日的暖阳洒入心田。

每一位受助人员背后都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有些因各种原因离家出走,而将过往深埋心中。2020年2月,救助站来了一位瘦骨嶙峋、行动不便的康姓受助人员,他不愿提供个人的真实身份信息,先后说了4个姓名、7个住址,经过多种方式查找核查,结果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唐怀斌并不气馁,每天不厌其烦地找他交谈,像兄长般关心他的生活起居。受助人员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最终消解了抵触情绪,吐露了心中的隐秘:30年前与父亲一次激烈争吵之后离家出走,数十年来居无定所……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来历后,脸上露出释然的神情。在离别返乡时,受助人员热泪盈眶,紧握着唐怀斌的手说:“谢谢你对我的照顾,你真像我的家人呀!”唐怀斌笑道:“我就是你的家人啊!”

刻苦钻研,成就“民政工匠”

面对每年超千人次的残障、病患等特殊疑难救助对象,唐怀斌把“帮你找到家”作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追求,苦练救助甄别业务技能。

受助人员来自天南海北,救助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常人难于听懂的土话方言。唐怀斌有部队医院工作的经历,各地方言都能听懂一些,但他感到这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判断受助人员来自哪个省,还应精准锁定到哪个市、县”。每到一个地方,他总会去菜场集市、背街小巷听当地最接地气的俚语土话;上下班的公交地铁上,他总是竖起耳朵去听、去辨别不同的方言。经过多年积累,唐怀斌练就了仅凭只言片语就能精准锁定省份、地级市甚至县城的“七大方言辨识”技能。

唐怀斌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略褪颜色的中国地图,只要你报出全国范围任意的地级市名称,他马上能答出其所在省份和方位。他还酷爱阅读人文地理类书刊,反复观看《航拍中国》《中国影像方志》等电视节目,学习和熟悉全国山川地理和人文风情。每次出差,总要抽出时间到乡镇,实地察看当地的风土人情。他练就了一双根据容貌判断受助人员籍贯的“火眼金睛”,别人几个月都没能问清楚的疑难对象,经他过手,常常只用几小时便能找到破解身份密码的“钥匙”。

2022年5月,一名戴头盔、在街面上漫无目的行走的男子被送到救助站。“头盔男”自述姓孙,上海人,还提供了住址和身份证号。但是,经调查发现,其提供的门牌号与身份证均不存在,对此该男子缄默不语,甄别陷入僵局。唐怀斌坚持每天与他聊天,发现他口音并不像上海人,倒像是湖北的,同时发现他字迹工整,这在流浪受助者中并不多见。抱着“有一丝机会就尽最大努力”的信念,唐怀斌主动联系湖北省公安部门,一名孙姓荆州籍人员进入了视线。多方联系找到户籍地派出所,但对方无法提供有效线索,他抽丝剥茧重新梳理信息,发现此人文化程度是大学,那个年代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单身者落户一般迁入集体户口;再次联系派出所,发现辖区单位“中南某建筑设计院”集体户口里确有孙某名字,原来孙某1993年北京某大学毕业后入职该设计院,2003年因病辞职不知去向。据此,唐怀斌分析孙某的人事档案可能早已转至省人才发展中心,进一步查询,档案果然在那里。顺此线索找到了孙某的哥哥,确认了孙某的身份。分别20载的兄弟重获团圆,哥哥喜极而泣,连说终于了却了爹娘生前的遗愿。

唐怀斌注重在工作中思考、研究和总结,将经验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带领团队通过梳理、归纳和提炼,从察言观色沟通、地理痕迹剖析、现代科技导入、社会资源整合等四个维度,创新性地提出了“甄别寻亲十二法”,在全国第一次系统性提出甄别寻亲业务技能方法,得到了民政部相关司局的高度肯定。2021年,“甄别寻亲十二法”荣获上海市民政局系统第六届“十佳服务品牌”,唐怀斌本人被评为上海“民政工匠”。

乐于传授,当好团队“好老师”

技能需要传承,事业需要发展。2019年初,救助站成立了“甄·爱”工作室,唐怀斌担任了项目负责人,专门负责青年业务骨干的培养。

他不遗余力地落实“师徒带教”“集体会诊”“包案攻坚”等工作制度,经常与团队20多位年轻干部职工围坐一起交流业务,辨方言、查地名、破难题,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业务技能和工作经验倾心传授给青年人。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社会管控措施加强,许多从未办理过二代身份证的长期流浪受助人员被转送至市、区两级救助站,这些受助人员很难通过人脸比对、DNA采血比对等现代技术手段甄别。面对高难度的工作挑战,唐怀斌认为这是实战锻炼的好机会。他带领团队,深入各区救助站、隔离点、医院,一点一滴拼凑寻亲线索;数百次的跨省电话和网上联系,书写出一个又一个传奇的甄别故事——200多个电话联系30多家单位,帮助颠沛流离60多年的老人回归故里;带着智障老人在走失发现地附近查找线索,帮助他串起断片的记忆,继而联系到亲属;引导无名智障女孩回忆起关键线索“高家庄”,在排摸数十个相似地名后终于找到苦苦寻女四载的父母;帮助一名为寻找走失的聋哑妈妈而专门考到上海读大学的四川姑娘实现了母女团圆……在唐怀斌团队的辛勤努力下,救助站内不断演绎着家庭团圆、喜极而泣的温馨场面,团队青年骨干也在唐怀斌悉心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

22年如一日,唐怀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转业军人退伍不褪色的风采,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一名普通公务员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来源:上海基层党建

编辑:张悦阳

责编:李琳、张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