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盒是怎么被日本人拿来装酒的?

图片
大家好,这里是SOOZY。如果去到日本旅游,看到超市货架上的利乐装饮料,千万别随手就拿,不然收银台前,你可能会被查身份证。
因为你手中的,并不是你以为的果汁或者牛奶,而是高度清酒。
对,日本人就是这么神奇,喜欢用纸盒子装清酒。
图片
而且他们的包装往往极具迷惑性,设计得花花绿绿,既不画酒瓶,也不画酒杯,不仔细分辨,真的很难反应过来这是清酒。
更过分的是,有的纸盒清酒还配吸管。
您瞅瞅,哪儿有喝白酒还给配吸管的呢?日本人就真干得出来。一来二去,这酒就太容易给当成果汁了。
图片
只要你愿意,吸酒还可以搭配婴儿专用奶嘴
什么东西落进擅长继承和发展的日本人手里,都得被玩出点新花样。
1950年代,利乐装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是用来装牛奶的。此后虽然被广泛应用在果汁、饮料等各种领域,但用利乐装装酒,却是日本人的首创。
为什么日本人要用牛奶盒装酒?
这要从17世纪的江户时代说起。
1600年,浑水摸鱼的德川家康在关原打败石田三成,底定天下,战乱的日本终于走向宁静,战火中断绝的商路也重新焕发生机。
第二年,一艘特殊的单桅帆船就从旧首府京都,驶向未来的新首府江户,船上满载的,都是酒樽。
图片
提起日本酒,酒樽或许是外国人眼里,最具有文化特色的意象。
它不止出现在酒品专卖店里,更出现在很多日本节庆和文化场所。
比如明治神宫里最著名的拍照打卡地点,就是一面酒樽墙。这是当时为了庆祝神宫落成90周年,全国各地酒坊送来的贺礼。
图片
清酒酒樽,又叫菰樽,最早出现在镰仓室町时期,不过那时,最主流的清酒容器还是陶土酒坛,直到江户时代,酒樽才真正发展起来。
因为这时,酒成为了越来越需要灵活流动的商品。
陶土酒坛有多沉,想必搬过咸菜坛子的各位都清楚。
而酒樽则不然,别看个头大,但它密度低。
和储藏葡萄酒的橡木桶不同,清酒酒樽通常选用的是杉木、桧木一类比较轻的木材,用木板拼接好后,再捆上竹子、稻草做的麻绳,保证颠簸不破。
比起陶土酒坛来,酒樽更加轻便,也更不容易在运输过程中破损,自然成了酒坊和酒商的首选。
图片
不过,酒樽虽然是方便远途运输的早期「集装箱」,但对于最后一公里的散客来说,还是不太方便。
从前,日本人通常用德利瓶来解决,也就是我们在日剧里常见的那种细口伶仃的小酒壶。
不过那时候,德利瓶不是现在玲珑的大小,而是四合(720ml)的容量。
日本上班族结束一天的辛苦后,经常会说:「走,来一杯去?」
这里的一杯,其实原本是一「盃」,一种古代的容量单位,指的就是四合酒。
听起来只是稍微来一口,其实人家说的,可是不醉不归。
图片
不过黑船来航,西方文化舶来后,日本人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不怪日本人喜欢用牛奶盒装清酒,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酒的包装就一直在学习「西方先进模范」——牛奶。
1881年,日本学习西方喝牛奶,强健身体,于是出现了送到家门口的瓶装牛奶。这种新型的容器,一下子吸引了日本酒商的注意。
于是有样学样,5年后,日本清酒也有了玻璃瓶装。到1924年,现在居酒屋里常见的那种1升装的大玻璃酒瓶,正式成为最流行的清酒包装。
图片
日本酒的计量单位换算
大家在日剧里常看见的那种,把清酒倒得满满的,直到溢出来的倒酒文化,也开始形成。
原本,酒杯下面衬一个木制小盒子,是因为1升瓶实在太沉,不好掌握,一不小心就会把酒倒洒出来,有木盒可以防止浪费。
但后来,也不知怎么,逐渐就演变成了一种习俗——店家会特意把清酒倒得满满的,直到溢出杯子,这叫「サービス」,是店家给客人的款待,让你花一杯的钱,能多喝一杯零一口。
不少初到日本居酒屋的食客,面对这满满当当的酒杯,多少会有些手足无措,这该怎么喝呢?
图片
一位日本酒徒告诉我,非常简单,先把杯中鼓起的酒液喝掉,喝出一点空档来,再把木盒里多余的酒液倒进杯中就好。
顺便一提,这种木制小盒子叫做「枡」,现在也是日本酒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了。
说到这儿,大家大概也看出来了,容器从酒樽向牛奶盒的演变,其实就是日本酒从大宗批发,越来越向零售端倾斜的结果。
这个过程里,大家只有两个追求,更轻、更散装。
那么玻璃瓶后,酒坊把目光转向牛奶盒,也就不足为奇了。
1966年,昭和41年,发生了两件影响至今的「大事」。
一件是特摄电视剧《奥特曼》第一次登上电视,另一件,是利乐装的牛奶第一次出现在日本市场。
图片
最早的牛奶纸盒是三角形的
这时,日本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战前的传统大家庭结构解体,三口之家的「核家庭」极速增多。日本人迫切地需要更小的包装,满足更少量多次的日常消费需求。
1升或者四合的玻璃酒瓶,还是太大了些,如果家里只有爸爸喝酒,那开一瓶,要很久才能喝完,对于一些需要保证鲜度的生酒来说,过久的储藏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在利乐装牛奶盒出现的第二年,日本清酒就把牛奶的新衣抄走了。
1967年,纸盒装清酒正式出现在日本市场,并且一上市就因为其轻便的特征,大受欢迎。
尤其现在在便利店里,你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小包装清酒,都是纸盒装的,为什么呢?因为便利啊。
图片
不过,俗话说的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纸盒清酒虽然方便,但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没有瓶装或者酒樽装来得高级。
甚至可以说,长久以来,纸盒一直被认为是廉价的代名词。
纸盒清酒确实不贵,便宜的,500毫升大概十多块钱,贵一点的,也不过二三十元。
而同样容量的瓶装,少说也要贵上5-10元。
至于酒樽装,那就更买不起了,不说酒,单说那么一个酒樽,想弄到手,都要1000-2000块钱。
人总是有那么点儿怪心理,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在人均5000的日料店吃的生鱼片,总是要比人均200的吃起来更香更甜。
是否真的如此,暂且不论,关于日料店价格是否虚高的话题,感兴趣我们可以单开一篇来讲。
重点是,和你我一样,很多日本人一边消费着纸盒清酒,一边撇嘴:这便宜酒,真就是不好喝。
甚至在不少人看来,便利店里的盒装清酒就是小姐身子丫鬟命,当不得杯中良伴,只能成为料酒的替代品。
比如做酒蒸蛤蜊、关东煮,或是给田乐豆腐的味增酱增加一点调味。
谁要是天天喝纸盒清酒,就好比天天喝楼下小卖部的绿瓶二锅头,怎么看,怎么带点儿大排档式的下里巴人。
有些清酒狂热爱好者,公开抵制纸盒装清酒,他们认为「纸盒装清酒破坏了清酒的形象,喝了这些便宜酒,第二天就会宿醉头痛。」
图片
从纸盒到纸箱,日本人越喝越豪放
那么纸盒装清酒真的不如瓶装酒吗?
从前或许确实如此,因为当时纸盒包装的技术还不完备,很多纸盒清酒放久了,就会浸入一层「纸味儿」。
要知道,清酒是非常注重赏味期限的酒类,保存温度稍微不当,或者超过最佳赏味期,就会风味尽失,而不完善的纸盒包装,很难给清酒最好的保护。
所以高级品牌,比如「獭祭」,还有日本天皇青睐的「石田屋」,都从来不使用纸包装,生怕产品「降格」。
哪个纸盒酒厂要是能摆脱纸盒标签,成功晋级瓶装酒市场,那简直可以登报吹上三年。
图片
当然也有品牌在量大价优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推出1.5升的袋装酒
不过现在,情况已经大为不同。
完善的5层夹层纸包装技术,已经能够完全保证酒液不被纸味污染。而且隔绝紫外线的技术,反而让纸包装比玻璃瓶能更好地维持酒液的鲜度。
真要认真品鉴的话,同一个品牌的纸盒装日本酒,可能比瓶装风味还要更好。
虽然顽固的日本酒客仍然坚持,古法才是最香,但纸盒装也未必没有好酒。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款日本目前人气最高的纸盒日本酒:
首先绕不过去的,就是「月桂冠·上撰」。「上撰」本是日本旧时称呼一级酒的头衔,1992年废止级别后,被月桂冠当做了等级名称。既有酸甜苦辣涩的五味平衡,又有大吟酿特有的华丽香气,不论是做为冷酒还是热饮,味道都很不错。也是迄今为止,卖得最好、销售时间最常的纸盒装清酒。
图片
如果喜欢爽利的辣口,那么首推「菊正宗·上撰·生酛辛口」。菊正宗大家都熟,素来以本格辛口酒见长,这款纯米酒入喉爽辣,没有一丝杂味,就像秋末冷冽的空气,清澈透明,仿佛射出一只箭矢,就会嘎拉一声,碎成几片坚硬的水晶。
图片
以上是两个老牌子,而前两年获奖最多的,是铭藏元的「真澄·银撰」。铭藏元坐落在日本长野县的上诹仿地区,是日本有名的高原地形,有连绵的雪山和高山草甸,人称「东洋小瑞士」。「日本全国新酒评鉴会」上,铭藏元连续六年获得金奖。而真澄就是它的得意之作。原料使用当地的美山锦酒米,入口温柔而清甜,正如信州料理独特的微甜口味,非常适合新手入门。
图片
同样产自长野县的「大雪溪·藏出」虽然不比真澄高级,但素来有「最高日常酒」的美誉。酒坊大雪溪来自安云野,这里正是黑泽明的名作《梦》的取景地之一。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想必对其中一个建在水上的村庄印象深刻。这是整部电影里,最美的一个取景地,古树伴着木桥,清溪倒映雪山,村人在翠湖上来来往往,水车吱呀,仿佛桃源仙境。而用这水酿出的大雪溪,正是清爽的辛口,一如安云野的风光。
图片
最后推荐一个日本居酒屋常见,但在超市里不太经常看到的品牌,「香住鹤·但马的自信」,这款酒,堪称老酒鬼的私藏佳品。配合但马人豪爽的气质,这款酒爽利如刀,对于爱酒人来说,入口就是一阵轻快的感觉。配合冬天当地名产松叶蟹和温泉,简直就是神仙般的季节限定体验。
图片
自古以来,酒,就是礼器。它是五谷的灵魂,也是人类与先祖沟通的致幻剂。
而当酒液从青铜器流入酒樽,再从酒樽流入玻璃瓶,最后流进单薄的四方纸盒,它的权力性也随从这流动一同下行,从王公贵族手中流入平民百姓手里。
酒液是一片泛滥无形的水,原本没有任何形状,是承装它的容器赋予了它能够被认知的模样。
我们总是试图用容器去定义它的存在,正如同我们用年龄、财产和容貌去定义一个人的存在。
但不论是装在廉价的纸盒里,还是装在昂贵的酒樽里,它的滋味,终究只有在脱离容器,流入唇齿喉舌之间时,才能够真正被定义。
图片
撰文 / 新宿九丁目
SOOZY粉丝群不定期发放粉丝福利
图片
公众号菜单选择「扫码进群」!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