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叫停ATM二维码存款

如今,大多数消费者都已成为手机扫码的“熟练工”。为了迎合消费者扫码付款的习惯,很多银行近年来都推出了ATM二维码存取款的业务,然而最近一些银行却选择将本行ATM二维码存款业务“下架”。据了解,这项业务操作比较繁琐,用户相对较少,在存款人身份识别方面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而有些银行就选择用更便捷的服务来取代这项“鸡肋”业务。
图片
二维码存款遭遇“下架”
近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表示由于业务调整,自8月19日起关闭ATM二维码存款功能,之后客户仍可持该行银行卡、选择无卡无折存款服务或开通“刷脸办”服务功能办理ATM存款业务。随后,中国银行发布公告,表示8月29日起,调整ATM二维码存款服务。调整后,ATM无卡扫码存款功能将停止,客户仍可持该行银行卡办理ATM存款或前往该行营业网点办理存款业务。广发银行也发布公告,表示9月3日起,停止ATM二维码存款功能。此外,还有银行在个别地区暂停了这项服务。比如招商银行唐山分行公告表示,自8月26日起,关闭迁安支行ATM二维码存款功能。
“不受待见”主因有三
据了解,各家银行推出的ATM二维码存款业务,操作流程都差不多,基本都是先点击ATM的“二维码存款”或者“扫码存款”按钮,当屏幕上显示出二维码后,打开手机银行扫描这个二维码,然后在手机银行中选择存款账户,再将现金放入ATM就可以了。这个操作流程虽然省去了到柜台办理存款时需要的排队、填写存款单、签名等,但和使用银行卡在ATM上存款相比,也没有怎样简便,并不能节省多少时间。而且从用户的实际体验来说,扫码存款必须配合手机银行一起使用,如果事先没有注册手机银行,就没法完成操作。如果遇到大晴天,因为反光,用手机扫描ATM屏幕上的二维码也会很困难,弄不好用户就只能举着手机干着急。
在当前手机支付极其普及的背景下,很多消费者已经很久不用现金。仍在使用现金的人群主要就是老年人,而注册了手机银行,并且能熟练使用手机银行的老年人并不很多。对于老年人来说,往往更习惯使用银行卡在ATM上操作。而对于那些习惯使用手机银行的年轻消费群体来说,平时本来就没有多少接触现金的机会,工资发到银行卡里,银行卡挂在手机银行上,消费、转账、理财都是手机操作,ATM二维码存款业务对于他们来说几乎用不到。但对于银行来说,维护ATM的这项功能,却要耗费不少成本,费力不讨好。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ATM二维码存款业务还存在不能准确识别存款人的身份,不能确认存款人与收款人关系等方面的隐患,可能会有不法分子利用这项业务来转移资金,因而也不利于对洗钱行为实施监控,用户也有遭受电信诈骗的风险。
正是出于这三点原因考虑,一些银行才停掉了这项业务,而业内预期,未来或许还会有其他银行跟进。
ATM仍有发展空间
事实上,在当前消费者已经很少使用现金的背景下,前些年一度被各家银行非常看好,并且大量购置的ATM,近来也在逐渐减少。
央行8月份发布的《2022 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ATM 机具有693.67万台,较上季度末减少1.11 万台。全国每万人拥有 ATM机具 6.63 台,环比下降 1.17%。
但业内人士预期,ATM并不会很快从银行“退役”。银行会根据市场需求将ATM的现有功能进行调整,将那些耗费成本多而使用频率较低的业务从ATM中剔除掉,或者用更安全、更便捷的新业务代替老业务,使ATM的服务水平不断升级。
比如此次被“下架”的ATM二维码存款业务,在有的银行就被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办理的无卡无折存款业务所代替。业内人士表示,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存款人的身份,更好地进行客户甄别,对于反洗钱也更有利。
业内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线上、线下交易,现金支付和网上支付等,还将继续共存。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因而ATM仍将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银行一方面需要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要体察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断对ATM进行“改造”。
监制:祁娜
新报记者:王婷 文/摄
新媒体编辑:郭昱玮
校对:刘瑾
图片
客官!在看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