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的女性觉醒,到底是什么?

多年前,《半边天》节目报道过一位女性——生活在陕西农村的刘小样。她身在乡下,身份是家庭主妇,每日的生活也只有家务、孩子,却写下了令人惊叹的文字,字字都在拷问那个年代农村的闭塞,也在追问新生的可能。“觉醒了”是我在评论中看到最多的评价。女性觉醒是我们常听到的表达,那“觉醒”到底是在说什么呢?
图片
图片来源:《半边天》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先去翻了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定义,得到如下描述。自我意识是“十分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在下意识的假想中,自己好像始终被“注视”着;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在人群中觉得“所有的人好像都在看我”——都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这样看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不过,心理学家也说,自我意识常常是与孤独、羞耻这些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考虑到这层,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就有些必然了。
图片
图片来源:pexels
在过去,大部分女性的人生轨迹只有成长、家人、养育家庭,母亲是维持家庭的存在,但她的努力和付出很难看到实际的回报。终日围绕少有成就感的家务,孤独和没有价值是萦绕不去的感受。而羞耻一直是用来打压女性的一种感觉,女性要因为月经而羞耻,因为性而羞耻,甚至因为自己是女性而羞耻。女性不是自我意识觉醒了,而是一直都拥有自我意识,却从未有机会去主宰自己的人生。我们说一个人觉醒了,不过是在说她开始把这种不公平表达出来了,开始想要去争取平等了,去争取为人所基本的权力、机会、自由了。
关于女性的觉醒,有一个典型的意象——娜拉出走。娜拉曾经生活在家庭幸福的梦中,接受了社会对女性的安排,便可以忍受一成不变的家庭生活。但她还是醒了,发现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又是她的傀儡。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
图片
图片来源:pexels
鲁迅讨论过什么情况下娜拉可以不走。那就是在她走前,丈夫告诉她可以完全自由,想做什么事都可以自己选择,并自己负责。这种情况下,娜拉即使不走也可以自由,也就没有必要走了。
鲁迅还讲了娜拉出走的后果,一是堕落,二是回去。理由也很简单,那时候的女性是被豢养的,不被允许拥有生活的技能,也无法了解社会的面貌,更是很难获得稳定的收入。所以走与不走,都无法实现自由。也就是说,让女性不自由的,远不是丈夫这个具体的人,而是整体社会的设计,就没准备给女性自由的机会。
当一个女性一朝觉醒,却没有机会让自己获得自由,这种难受是更深切的,正如鲁迅说,人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图片
图片来源:pexels
那觉醒是独属于女性的吗?我觉得不是,它是属于所有人的。在刘小样的故事里,节目播出后,大部分被打动发声的人都是男性,因为刘小样对生命的反思也切中了他们的生活。毕竟,这世上没人是完全自由的,在追寻生命的自我掌控和价值上,人是相通的。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就建立在换位思考上。
翻看了这一通资料,我感慨良多。我们平时用“觉醒了”概括的东西,其实包含了很多对生命追寻的点点闪光,看似渺小,却是动人心魄的。在生活中,你也见过一些“觉醒”的人,经历过“觉醒”的时刻吗?
图片
做有品位的内容,当有灵魂的美少女。
文字 | 空小妖儿
封面 | pexels
你的每一个“在看”支持,对我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