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老字号”驶入“新赛道” 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

龙虎网讯 (记者 张玲 摄影 戴培)一路向东,在众所周知的南京汤山温泉胜地,藏着一家百字头的腌腊制品厂——南京新腊梅肉制品厂有限公司。为适应新的消费需求,近年来,“腊梅”在变中求不变,在变中谋发展,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不断擦亮“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图片
腊梅飘香
匠心坚守 传承“老味道”
“没的腊梅不过年!”哪个老南京的记忆里,没有一盘“腊梅”的味道?南京人每年置办年货的时候,总是要几挂腊梅的香肠和香肚,那才能算过年。
图片
始于1862年的“腊梅”
从享誉南京、影响全国的“腊梅”牌香肚、香肠、枣肠等,到拥有相当知名度的“腊梅”牌盐水鸭、烧鹅、咸鹅……说起腊梅食品,那味蕾的记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当时的“腊梅”几乎是每个南京人心中对肉制品印象的一个缩影。
图片
工人在制作腊梅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南京地区传统特产,香肚已有160周年的历史,创于清同治元年,因其形如苹果,娇小玲珑,老南京俗称之为“小肚”,小肚色泽红润,香醇鲜嫩,油而不腻,口感绝佳,佐餐下酒均宜。而香肚也是南京的非遗美食。香肚每串十个,六串为一杆,离地面20厘米悬挂,香肚圆圆滚滚的模样,有“十全十美”的含义,因此南京人的年夜饭,饭桌上总少不了它!
看得见的品质,百年工艺的传承。腊梅食品,不仅是春节必备的美食,更是南京人这么多年的情怀。为了传承这份“老味道”,始于清同治元年的制作工艺沿袭至今,产品不添加味精、香精、红曲红/色素、大豆蛋白粉,这份匠心坚守,就是为了那份不变的情怀。
与时俱进 不摆“老资格”
“老字号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倚老卖老’摆‘老资格’,而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要以老的口碑与口味、以新的姿态融入新时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南京新腊梅肉制品厂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正垠说。
图片
腊梅食品包装
陈正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4年,因经营不善、销售渠道受限,营业额下滑,“腊梅”被当时作为下游销售方的陈正垠收购。收购后不久,原本仅线下“单线销售”的腊梅食品成了“线上+线下”的“双线销售”,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效果。伴随着直播平台的兴起,陈正垠自己打头阵,化身“主播”,摸着石头过河,连续直播三个月,干好了从零到一的事情。在摸清楚直播“游戏规则”的事情后,他将经验再传授给员工。如今,仅一年时间,“腊梅”通过直播就积攒了16万粉丝,营业额突破500万,超总营业额的10%。
图片
腊梅食品“主播”正在直播售卖产品
不仅销售方式在变,产品也在与时俱进。新腊梅人接过老字号接力棒,在继承传统工艺、保持原有口味的基础上,针对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安全的关注,不断加大研发力度,研制出“新腊梅”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今天的‘腊梅’在不断放低姿态、放下身段中,通过维持品牌竞争力、数字化营销手段等方式,展示了一个优秀传统老字号企业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典型案例。”有“腊梅”的参观者这样说道。
传承发展 发扬“老字号”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水浒传中随处可见“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可见从古代开始,“肉”在中国人的眼里就有着特别的意义!如此传统的东西,还能翻出什么新花来?腊梅食品给我们呈现了完美的答案。
图片
工人在制作腊梅食品
腊梅很传统,几十年如一日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才造就了这个金字招牌;腊梅很新潮,新时代下,与时俱进,主播直播、各种新媒体营销如火如荼。
记者发现,除了“腊梅”自身主动驶入“新赛道”外,社会各界也在关注、帮扶“老字号”的传承发展。南京老字号协会主要通过搭平台,为“老字号”店企提供服务。线上而言,协会在多个电商平台注册旗舰店,网罗“老字号”旗下产品进行推广;线下而言,协会每年都要前往世界各地,参加由当地老字号协会举办的嘉年华、美食节、交流会等活动。
图片
陈正垠(右二)向江苏农担南京分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腊梅产品
在帮扶发展中,江苏农担南京分公司为“腊梅”担保贷款的300万也成了其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陈正垠说,通过一系列改革,如今的“新腊梅”,相较2014年产值增长10余倍。这当中有江苏农担南京分公司的一份功劳。“那300万为我们新购置了烘干机、自动化消毒设备等,让我们成功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于‘腊梅’的发展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今天的“腊梅”正焕发着新活力,不断向前,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