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话桑梓|程顺和:一生只为一株苗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让84岁的程顺和“无夕不思量”的,是田地里的那一株麦苗。
作为我国小麦遗传育种专家、常州籍工程院院士程顺和,近年来身体遭受多重病痛折磨,但即便在家休养也常常心有所念。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的领导理解程顺和的所念所想,定期将所里的情况向他汇报,让程院士人在家中坐,也能心知地中苗。
程顺和1939年生于常州溧阳,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遗传选种专业。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40多年,程顺和深耕小麦广适、高产、优质和抗赤霉病等领域,育种兴农、兴农安邦,参与育成扬麦3号、扬麦4号,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扬麦40、扬糯麦1号、扬糯麦2号等一代又一代优质良种,为我国的小麦育种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01
少年种下科学志
父母给程顺和起这个名字,或许最朴实的想法就是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够顺遂平和。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幼年却饱受战火摧残。
出生时,家乡溧阳已被日寇占领,乱世中的一家人过得颠沛流离。5岁时,程顺和的父亲又不幸离世,是母亲用她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图片
母爱是伟大的。虽然日子清苦,母亲魏育真却从未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她起早贪黑地帮人缝补浆洗,只为儿子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坐在学堂,读书长本事。
图片
➤ 6岁,程顺和就读于溧阳南门附近的彭氏小学。从小,他就理解母亲的苦心,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 1949年程顺和10岁,那年,南下的解放军在溧阳城驻扎了几日,孩子们放学了经常会围着战士,听他们讲故事。“你的志向是什么?”一次听完故事后解放军问起程顺和。“做科学家,建设新中国”他脱口而出。这个志向便深深扎根在心底。
➤ 1958年,程顺和高中毕业。大学读什么专业,他曾一度纠结过。毛主席“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的号召,一下子打开了他的心结,“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可以有所作为,为国家作贡献。”程顺和回忆说,这次,他心想事成,收到了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
➤初入金陵求学,程顺和被编在“农学83班”。受时任南农校长金善宝(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的影响,程顺和主动申请转入“遗传选种”专业。当时该专业在全国就只有南农设立,本着向金善宝校长学习的志向,程顺和进一步选择了小麦的遗传育种研究。
当初的壮志少年,开启了“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漫漫科研路。
图片
02
深耕“扬麦”解决世界难题
苦读4年后,程顺和毕业被分配到泰兴稻麦良种场工作。期间,他参与选育出了小麦高产材料107-1。首战告捷,也坚定了程顺和一辈子从事小麦育种事业的决心。
所谓常规育种,是指引种、系统选择和品种间杂交育种。目前,品种间杂交育种是选育小麦新品种的主要途径,其次为系统选择。而引种在上世纪70年代前曾发挥过很大作用,当时农作物育种目标基本以高产为主,国内不断增长的人口与危机四伏的国际局势,都要求粮食生产必须提供基本保障。
图片
图片
在栽培和推广工作中,程顺和切身感受到,“没有良种,栽培推广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田间管理也不起作用。”因此,几次工作变迁,无论是在扬州农校,还是后来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程顺和都始终坚守初心,在小麦育种领域深耕不息。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国内的小麦品种审定还“以产量论英雄”时,程顺和却率先在小麦育种界提出了“鉴定选择时的综合性状协调点”观点。他认为高代材料鉴定选择时,需要按综合性状协调点来选择,而不是只看产量一项指标。这一观点在我国小麦品种审定界引发了激烈讨论,也成为后续品种审定逐渐偏向综合性状的开端。
基于“品种育成初期进行遗传性状再加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等一系列观点和方法,程顺和带领团队育成了小麦新品种——扬麦5号。该品种不仅在产量上表现优异,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赤霉病抗性也十分突出。因为种种优秀的表现,“扬麦5号”成为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凭此项研究,程顺和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程顺和带领团队在“扬麦5号”的基础上,提出“综合育种技术路线”、“同一地点创造不同生态条件与不同生态区多点鉴定相结合,提高适应性育种效率”等观点和方法,育成了中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158”,初步解决了温暖湿润生态区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扬麦158”是我国20世纪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并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已届花甲之年的程顺和依然奋战在一线——主持国家“863计划”“小麦抗赤霉病生物技术育种”、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江苏省重大攻关课题“淮南小麦新品种选育”等多项重要工作。他通过研究细胞工程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利用,建立和完善了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抗DON毒素细胞突变体筛选、小麦花药培养及野生抗赤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等实用技术体系,并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开展小麦抗赤霉病生物技术育种。
作为学科带头人,除了在小麦抗性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适应我国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的需求,确定全面改良南方麦区小麦品质的目标,程顺和还主持育成了扬麦9号、扬麦13、扬麦15等10个高产抗病优质弱筋小麦。
图片
03
言传身教桃李芳菲
“在农业领域,能否在自己手中出成果并不重要,通过一代代人的接力,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程顺和说。
2005年,因扬麦系列表现突出,程顺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当选院士后,程顺和没有停歇,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每个课题都亲自参与。年近七旬,带领团队创新地提出“两端快速发育,筑牢高产基础”的育种策略,巧妙地利用加快灌浆速率、稳定高产生物量基础等技术体系弥补冬前和灌浆期不足,并集成创新“早熟耐迟播+高产优质多抗”聚合育种体系,育成了耐迟播高产早熟新品种——扬麦16、扬麦23和扬麦25,小麦灌浆快、脱水快,可免晒入库,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籼改粳、直播稻面积扩大,水稻收获延迟,小麦播种被迫推迟,育成的耐迟播小麦品种扬麦25,推迟1个月(12月5日)播种,专家测产验收实收亩产达639.3公斤,树立了晚播高产的新标杆,现在年推广面积达300万亩左右,入选2022年国家小麦主导品种。
2009年,扬糯麦1号通过审定,小麦的淀粉品质取得了突破;2021年扬糯麦2号的审定,进一步提升了糯小麦的品质。农业科学的研究周期很长,一般要15~20年才能看到成果,其中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心血。对于新一代小麦育种研究人员的培养,程顺和将下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言传身教一路传承下去。
图片
以“国家需要突破什么就研究什么”、“市场和农民喜欢什么就培育什么”为宗旨,聚焦主责,培育优良品种。程顺和育种团队育成的扬麦39综合性状更突出,抗赤霉病、白粉病,品质优,几乎找不出明显的缺点。2022年,扬麦39测产验收实收亩产达到788.9公斤,刷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高产纪录。
在学生们印象中,程老师对下田极为看重,经常在田里忙成农民模样,有时天刚蒙蒙亮,就看见程老师在身上围块隔露水的塑料布下田去了。在他的培养下,一大批学生成长为小麦遗传育种新一代科研中坚力量。
图片
如今,作为小麦遗传育种学科的带头人,他仍在关注小麦生产提质量和降成本的现实问题……
院士话桑梓
PREFACE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截至目前,常州籍两院院士共有70多位,他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智力资源。当前,常州全市上下正齐心协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市委宣传部联合常州日报社、常州广播电视台、市科协推出《院士话桑梓》专栏,致敬常州籍院士,讲院士生平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搭建常态沟通服务渠道,为常州富集人才,打造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提供更为丰厚土壤。
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
已然聚于常州
我们将继续
借智“最强大脑”
助力创新发展
如果您身边有关于常州籍院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