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倾听烟台好声音|大海深处的澎湃潮音

图片
1.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烟台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烟台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走过非凡十年,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展示烟台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非凡成就和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烟台日报今起推出“非凡十年·倾听烟台好声音”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蹲点地点:长岛
蹲点时间:9月13日至15日
关键词:经略海洋、生态保护
跨过茫茫沧海,穿越重重巨浪,记者来到大海深处的长岛,置身于壮美的山海画卷之中。
这里曾是全省首个小康县,却因支柱产业无序发展而陷入低谷。历经跌宕起伏后,长岛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主题,生态保护是根本。十年来,长岛努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成为山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9月13日-15日,记者蹲点长岛,倾听大海深处的澎湃潮音,感受波澜壮阔的山海巨变,憧憬风云际会的未来之岛。
从生态疮疤到绿水青山
“小时候的感觉又回来了”
图片
“水清了,山绿了,小时候的感觉又回来了。”蒙蒙细雨中,打量着村里的一草一木,孙家村村民肖树全呢喃着说。
漫山遍野的野果、药材,无穷无尽的黄鱼、大虾,是他最美好的儿时记忆。可随着长岛海水养殖技术大突破,海参育保苗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行业最盛时,孙家村95%的村民都从事这个行业。海岸线上,养殖大棚吞噬了山坡、礁石。肖树全也回乡“接班”,干起了保苗。十几年间,他的养殖规模从100水体扩大到1000余水体,整整扩张了10倍。
“那边就是我以前的保苗场,从山坡延伸下来。”肖树全遥指着远方的山坡比划道。那是一块狭长坡地,距离海岸线仅咫尺之遥。
对当年的破坏性后果,肖树全的言语和眼神中满是懊悔:“海参育保苗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化学药品,最后又全都排到海里。”
多年来,夹杂着化学药品和参苗粪便的养殖污水直排入海,一场生态灾难悄然降临:“海底森林”逐年稀疏,大片山体裸露,岸滩死气沉沉。
以自然风光闻名的长岛,出现一块块“生态疮疤”。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长岛人终于认识到,持续发展是主题,生态保护是根本。
十年来,长岛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从全域拆除风力发电机组、治理裸露山体到实施新能源供暖、全面淘汰燃油公交,再到拆除育保苗场、腾退近岸养殖,“山水林海城”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在拆除的86万平方米岸线育保苗场中,就有肖树全的贡献。他响应号召,壮士断臂,带头拆除:“虽然每年损失几十万,但总得考虑长远啊。”
经过持续10年不间断的生态治理修复,长岛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多年未见的大叶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高级海洋生物频频出现,北海狮、黑天鹅首次出现,长岛境内发现的鸟类已占全国鸟类种类的24.2%。
图片
肖树全也慢慢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他的保苗场旧址上,种满了薰衣草、绿萝等绿植。每到花开季节,这里就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居民和游客拍照游玩。
说完岸上的变化,肖树全将目光转向翻腾的海面。他说,村里每年都会投放人工鱼礁,营造“海底森林”,吸引海洋生物前来“安家”。几次潜水,他注意到,海藻和鱼虾数量不断增多,海洋生态正在恢复。
连续举办海洋生态文明长岛论坛、争创国家公园、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全域生态保护……长岛正在或将要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让肖树全充满期待:“绿水青山又回来了。”
从近海养殖到进军深蓝
“我们的装备型海洋牧场全国领先”
挺进深远海,耕牧“新粮仓”。
来到南隍城海域,一座座智能网箱犹如“海上城堡”般矗立在海天之间,这就是首批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经海”系列。
图片
“又大又稳。”回岛当渔民的肖显明对这些“庞然大物”印象深刻。他放下刚回岛时的抵触,加入了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安心在南隍城养起了鱼。
实际上,靠海吃海的南隍城,经历过产业发展的大起大落。1994年,南隍城抓住长岛推广扇贝养殖的机遇,率先养殖虾夷扇贝,并迅速发展为支柱产业,随后迎来扇贝养殖的“黄金十年”。“这就是当年鼎盛时期的最好见证。”肖显明指着一排排红瓦粉墙的独栋别墅说道。
但到了2011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养殖密度过高等多种原因,扇贝连续多年大面积死亡,扇贝养殖产业塌方式萎缩。
实际上,不仅南隍城,整个长岛都面临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压力。
为解决人海之间加深的供给矛盾,推动渔业由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2013年,长岛正式启动海洋牧场建设,明确将海洋牧场作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植。
作为美丽乡村的“样板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老典型”,南隍城早就坐不住了。“从‘海上粮仓’到海洋牧场,我们一直在先行先试。”南隍城乡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盛平说。
在运营好“长渔一号”深远海智能化大网箱和“国鲍一号”坐底式深远海智能化海珍品养殖网箱同时,南隍城积极与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对接合作,让“经海系列”6座深海智能网箱顺利落户。
图片
这些深水网箱配备了自主研发的自动投饵机、水下自动洗网机器人、各类智能传感器、养殖大数据管理系统等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实时可检控和全程可追溯,在深远海养殖上实现全国引领。同时,借助外海水深流大、饵料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人工和天然双重饵料配以清洁水质,实现了“类野生”养殖。
目前,长岛共获批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14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处,省级8处,累计海洋牧场用海企业50家,面积34.9万亩,投用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11座、多功能平台5座。
依托海洋牧场建设,长岛逐步探索出“海工+牧场”联动模式、“大渔带小渔”共惠模式、“近远海接力养殖”模式,摸索出一个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牧场建设“长岛模式”。
“与父辈们相比,虽然我们也在闯海,但我们在走一条新路,在闯更大的海。”肖显明说。
从孤岛天堑到海上通途
“进岛出岛,抬腿就走”
“现在真方便,想进岛出岛,抬腿就走。”提起十年来长岛基础设施的变化,南长山街道荻沟村村民袁承胜高兴地说。
受海域辽阔、岛屿分散、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长岛成了茫茫大海中的“孤岛天堑”。“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一艘客船常避风,一辆客车常跑空”,曾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十年来,长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群众关心的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入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海岛群众。
图片
“船是渔民的腿。以前去北岛,晕船的人要丢半条命。”袁承胜说。对此,长岛先后投资4.5亿元新建和更新船舶16艘,船舶增加了减摇、侧推等设施,安全性和舒适性大幅提升。目前,蓬长航线共有客运船舶26艘、总客位9911个,蓬长航线运力规模、服务档次达到全国陆岛交通领先水平,年停航天数由70多天下降到10余天。如今,砣矶岛班次增加到4个,大钦岛、小钦岛班次增加到3个,南隍城、北隍城班次增加到2个,极大便利了北五岛居民出行。
7月6日,长岛综合交通枢纽揭下“盖头”、惊艳亮相,标志着全国最大的陆岛交通码头项目建成启用,不仅系统解决了长岛港区车客分流、交通组织、口岸监管和功能布局等问题,也激活了长岛进出港交通新动能。
司空见惯的小事,隐藏着最大的民生。水曾是困扰居民生活、制约海岛发展的关键瓶颈。“现在24小时不断水,以前哪敢想?”袁承胜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淌。
在他的记忆里,村民要去村口的井里挑苦咸水。后来装上自来水,喝上海水淡化水,但两天才放一次水,而且价格高达15元/m³。
图片
2014年12月17日,蓬长跨海引水工程正式供水,长岛正式实现陆水供应,彻底解决了南、北长山居民饮水难问题。该工程铺设两条海底输水管线,建设加压泵站一座、高低位水池各一座。
近年来,长岛着力解决全域饮水问题,新建改造海水淡化站18处,建立直饮水站70余处,实现海水淡化站有居民岛屿全覆盖、净化水村村通。
同时,完成全域双回路电网和偏远海岛智能微电网示范工程建设,安全供电水平进一步提升。
还有很多看得见的变化,对老百姓来说,这都是最大的幸福。”袁承胜说。
YMG全媒体记者苗春雷 通讯员 聂英杰
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