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百年骑楼街,还藏着这么多“宝藏”……

没有去过上下九,应该去过北京路;
没有去过北京路,可能去过永庆坊……
这些地方都无一例外是
广州美丽的骑楼街
广州有句俗语:
“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
翻开广州地图,
或许你难以想象,
历史上约十五平方公里的广州老城区,
密密麻麻分布着近六十条骑楼街。
时至今日,
骑楼在广州人的生活中
仍有着不轻的分量。
不得不说,
这就是岁月留给广州的一大笔财富。
骑楼缘起于何时?
百年前广州出现骑楼群
有人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大约于19世纪传入东南亚,后又传至中国,进入广州;也有人说是来自岭南传统的干栏式民居。
据《广州市志》(卷三)所载,“骑楼”是外国券柱廊式建筑形式传入后与广东地区的特点长期融合演化而逐步发展成的一种具有岭南特征的建筑形式。
图片
广州属亚热带气候,多雨湿热。广州骑楼主要由楼顶、楼体和楼底等三段构成,楼上住人,防潮防水;一楼走廊又为行人防雨遮阳,“翻风落雨”不用愁。
图片
环境好,有人流,自然也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因此,这种商住两用的骑楼与广州人的生活哲学和商业基因一拍即合,一合即旺。
图片
华灯初上的上下九路步行街。(资料图)
就像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所说,骑楼等岭南建筑体现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当地气候环境的特殊性。
这就是为什么广州许多老字号,早年都是从骑楼街崛起的,然后名扬海内外。
图片
上下九,莲香楼骑楼。
{
开始于清朝末年
定型于民国初年
}
当然,骑楼不是一天建成的。
说广州骑楼,不能绕开一个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之洞。清1884年至1889年期间,张之洞被光绪帝派到广州任两广总督。
到广州后,他接受了建业堂等商户的建议,并结合广州城市特点,以“弭水患、兴商务”为由,奏请在今天字码头一带兴筑120丈的堤岸,在堤岸上修马路,在马路内或马路旁建廊铺。
他在奏折中说:“修成之堤一律建筑马路以便行车,沿堤多种树木以荫行人,马路以内通修铺廊,以便商民交易,铺廊以内广修行栈。”
这种“马路-铺廊-行栈”的街道模式,被认为是广州骑楼的雏形。
图片
南华西路骑楼一条街(资料图)。
民国初年的广州,大家都希望能建设一个新城市。当时广州城区内街道狭小弯曲,除惠爱大街(今中山路)等少数主街有五六米宽外,其他小街小巷非常拥挤。
从交通、商业、卫生等方面考虑,当时的官、商都提倡仿照境外筑新路、建骑楼、兴商业。
图片
人民南骑楼街的券柱式骑楼,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罗马风格十分浓郁。
真正意义上的广州骑楼,最初以“有脚骑楼”的称谓出现于1912年广州国民政府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实施细则》,当时就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新建铺屋,都要留出八尺宽的位置,建造“有脚骑楼”,以作步道之用,不得私自占用。
1918年之后,广州先后成立了市政公所和市政厅,制定大量快速推广骑楼的措施,如在计划建设骑楼的马路两旁,重新建铺时必须兴建骑楼。
一场轰轰烈烈的筑路建楼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图片
到了20世纪30年代左右,受财力改善以及“花园住宅区”和“田园城市”建设等因素影响,政府不再鼓励建骑楼,继而具体规定一些路段不得再建骑楼。
自此,广州骑楼建设渐趋缓慢以至停建,骑楼格局也基本定型。
广州骑楼有何特色?
广州骑楼兼容并包 传承千年商都基因
从兴建到基本定型,广州骑楼仅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
大致建成了以今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的骑楼街,当时总长40多公里,风格各异、兼容并包。
图片
北京路骑楼一景。
骑楼对广州这座城市有啥意义呢?
从大的说,是构成了广州旧城肌理的骨架,反映了20世纪初广州城市的发展状态。
从小的说,骑楼传承了广州千年商都的基因,让城市留下记忆,留下乡愁。
尤以人民南至长堤、北京路、上下九恩宁路以及南华同福路这四大骑楼群最为突出。
图片
{
人民南至长堤骑楼群
诞生广州近代首个CBD
‍}
1914年,广州长堤全线竣工,很快带旺了这一带的商业。
就在这一年,侨商创办的先施环球货品粤行在长堤开张,成为内地首家现代化百货公司。
其附属公司东亚大酒店不仅是当时广州规模较大的酒店,其第七层天台设有花园,有“百粤之冠”的美誉和“不夜天”之称。
广州早期的骑楼一般都只有三层或四层。但后来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师把大型公共建筑引入长堤骑楼,楼层开始突破四层、五层,甚至达到十层以上。
如1922年建成的城外新大新(今南方大厦)有15层,为当时广州第一高楼,当时有俗语说:“没到过南方大厦,就不算到过广州”。
图片
南方大厦
位于今长堤大马路与人民南路交会处的嘉南堂也很有气势。
图片
图片
新华大酒店
嘉南堂包括三栋建筑,其中南楼就是今新华大酒店,楼顶设有礼堂和天台花园。
图片
新亚大酒店采用陶立克式柱、爱奥尼克式柱两种类型的罗马柱,十分典雅。
旁边是有“南华第一楼”之称的新亚大酒店,外墙立面长长的拱形窗与垂直线条,充满哥特式装饰意味;底层高五余米、宽约四米的行人通道,完全突破了当时普通骑楼尺度的标准,堪称豪华骑楼空间。
到了20世纪二十年代末,广州长堤一带已是寸土寸金。
此时,海珠石被填埋后,修筑了约1160米长的新堤大马路(今沿江西路),并在海珠岛与长堤大马路之间的河滩上填出一块平地,叫新填地。
图片
爱群大厦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以仿哥特式窗,底层骑楼柱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
1937年,爱国华侨陈卓平在新填地建起了爱群大厦。这栋共15层,高64米的骑楼,既吸收了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又保留了岭南建筑艺术特色。
此后30年,爱群大厦雄踞广州第一高楼之位,如一艘巨轮,乘风破浪。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长堤一带的商业在摩天骑楼中迅速崛起,成为广州近代第一个CBD,海关、银行、酒店、百货、食府、茶楼、戏院林立,引领岭南大半个世纪的商业时尚。
{
千年中轴线上的骑楼传奇
}
长堤与北京路相连。北京路是广州古城千年未变的中轴线,一直是商业昌盛之地。
1920年扩建马路,统一命名为永汉路,后来才改为北京路。
北京楼骑楼街是以北京路为主,涵盖了附近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德政路、文明路、泰康路、万福路、东华路等的骑楼群,堪称当时广州最大片的骑楼群。
图片
位于文德南路与万福路交接处的巨型转角骑楼,被称为“广州的罗马斗兽场”。
在当年城市改造中,马路由政府开辟,骑楼则大部分是由私人修建的。私人建造,各展所长,有仿哥特式的,有南洋式的,有西式的,也有中西融合的,骑楼可谓百花齐放。
图片
图片
北京路336号新华科技书店骑楼,是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旧址,其特点是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明显的哥特装饰意味。该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宗设计。
比如北京路步行街最北端,建成于1931年的“新华书店·岭南书店”两个立面风格迥异,面向今北京路一侧的正立面,上下层窗间墙的位置及建筑顶部是明显的西式“折”形风格;北立面则是典型的中式设计,如带阳台的墙身及中式的大屋顶。
兼具中西风格的骑楼让商业更旺。
图片
北京路336号新华科技书店骑楼。
今天的中山四、五、六路一带,繁盛时期有上百家老字号,致美斋酱园、三多轩、新华电影院,还有售卖绫罗绸缎、西装革履、胭脂水粉、毛巾雨伞等包罗万有的商铺……
另外,北京路一带的骑楼群一直延伸到东山的东华东路等地段。这一带的骑楼整体风格趋于简洁现代,简单实用。
{
西关骑楼听雨声
购物美食很生活
}
说起广州步行街,人们第一印象就是北京路和上下九,这两个地方都是广州骑楼商业繁荣之地。
只不过,广州城墙拆除之前,北京路位于广州古城中心,而上下九一带位于古城西门外。
如今,从上下九沿第十甫路、恩宁路、龙津路,再折回到人民中路,连成广州最完整和最长的西关骑楼环。
图片
依水而建、依路而兴的西关骑楼街不仅折射广州水城特色,以环形居多,更古典雍容,体现当时中西结合、兼容开放的文化特征。
既有巴洛克风格的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也采用了中式清水砖材料、满洲窗等。
图片
广州第十甫路骑楼街,陶陶居酒家的墙面上除了满洲窗,还有中国传统故事的彩色浮雕。(资料图片)
图片
广州恩宁路的一栋骑楼屋檐上以“羊”为元素的石雕装饰。(资料图片)
民间工艺、美食老字号等聚集,构成了西关的民俗风情。行走其间,犹如触摸一段段羊城往事,是商业的味道,更是生活的气息。
图片
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鸡公榄”唢呐声在骑楼间“嘀嘀嗒”地响起。(资料图片)
俗话说:“西关记忆在上下九”。“上下九”是上九路和下九路的习惯叫法,也叫上九甫和下九甫。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下九开始兴建骑楼,百货业、饮食业、金银业纷纷进驻,商业愈显繁荣。
图片
莲香楼骑楼。
图片
陶陶居骑楼。
图片
皇上皇腊味骑楼。
南信双皮奶、皇上皇腊肠、百年饼家莲香楼、老牌粤菜陶陶居和广州酒家……都是从这一带走出来的老字号。
穿过上下九,进入恩宁路,顿时从喧腾热闹变成了宁静悠闲。
图片
永庆坊
图片
八和会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恩宁路是有名的粤剧之街,曾留下众多粤剧名伶的身影。这里有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等传统风貌建筑数十处,还有广州第一家有“冷气开放”的电影院。
在广州,没有哪一条骑楼街像西关这样,把骑楼建筑、商业、文化与广州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得如此紧密,谁也离不开谁,从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
骑楼“过江”落河南
繁华店宇隔江相对
}
谈及广州骑楼老街,很少有人能想到“河南”。
其实,“河南”也藏有三条风格独特的骑楼老街,它们分别是同福路、南华路和洪德路骑楼街。这些骑楼街组成了“河南”最早的商业区。
图片
广州南华西路上的一栋骑楼,外观典雅,外墙上还有建筑公司字样。(资料图片)
广州人口中的“河南”指的是珠江以南的地方。
清代人口激增,“河南”四周环水,又近河北商业中心,许多富商纷纷在此兴建园林别墅,其中以十三行巨富潘氏和伍氏所建的潘家花园和万松园最为有名。
至清末,在这一带建造的私家花园大大小小达数十处之多。如玉带般的漱珠涌流经此地,沿岸酒肆鳞次栉比,画艇多如过江之鲫。
20世纪二十年代末,广州筑路建骑楼的行动“跨过”珠江,南华路、同福路、洪德路等主干道得以修筑,并依路建起骑楼。
图片
洪德路骑楼。(来源:视觉中国)
其中,南华路、同福路为东西走向,与珠江平行,而洪德路呈南北走向,将同福路、南华路和珠江串联一起。
南华路有期盼“河南”“繁华发达”之意,同福路则因位于同福大街旁而得名。
新修的马路、新建的骑楼带旺了这一带的商业。有文献记载,这里最旺时有上千家商店,与隔岸城区相互映衬。
骑楼如何保护与活化?
永庆坊去年客流达750万人次
深藏西关骑楼街的永庆坊,今年初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永庆坊位于恩宁路骑楼街,有不少老字号和历史建筑。活化后的永庆坊,保留了岭南建筑特色风貌,并打造了全新的骑楼夜景。
在中国建筑学会2019-2020年建筑设计奖评审中,广州3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入选“建筑设计奖”,其中,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榜上有名。
图片
据统计,2021年,永庆坊客流量达到750万人次,2022年预计将超过880万人次。
如今,不管是骑楼群,还是西关大屋,古香古色的岭南建筑中充满了新的业态,它们既是新的商业模式,更是广州文脉的传承。新业态让老楼活色生香。
恩宁路227号是一独栋古楼,旧式红砖和深色木门让人情不自禁停下脚步,钟书阁书店已经在这里开了整整两年零四个月,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能达到7500人次以上。
图片
钟书阁华南区域总经理张文告诉记者,这里位于广州老西关区,钟书阁用代表城市底蕴的象征性文化符号演绎了具有人文温度的现代生活。
钟书阁以独特的设计展示当地文化,希望更多读者能认识到广州的文化底蕴。这是钟书阁当时选择在恩宁路骑楼街“安家”的初衷。
泮塘五约外街116号的古建筑与周围街景融为一体,只有绿色的醒目招牌和墙外的文字涂鸦,提醒着过路行人,这里藏着一个不同寻常的空间。
原来,这是一家书店。2013年,29岁的刘二囍萌生了“开一间不打烊的书店”的想法。一年后,这家书店在广州开业,成为广州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2020年,该书店进驻西关,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0book&bed。
刘二囍告诉记者:“我们感觉到,老城西关才最有人文底蕴,真正地走入它,了解它之后,我们觉得,这里更适合一家广州本地书店的生长。”刘二囍说。
而在离恩宁路不远的上下九,一些骑楼被活化后,民宿、客栈生意有声有色。在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中部北侧的“星泉里”小巷内,有一家客栈,藏于巷子深处,闹中取静,出门走几步就是各式老字号、美食、小吃,应有尽有。
店家说,上下九一带骑楼建筑非常美,本身就是岭南文化地标,而且这一带交通便利,景点众多,商业繁荣,吸引了很多游客。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古街古城古建筑在传承与活化中相继变身网红店、创意空间、咖啡店、时尚美食店、民宿、博物馆、涂鸦墙……新业态让老城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
近4000栋骑楼受保护
}
近年来,广州加大对骑楼等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
2019年1月,广州市发布《广州市骑楼街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广州首个针对骑楼街保护的法定规划。
规划首次明确了广州骑楼的“家底”,确定北京路等60条道路的全部或局部作为骑楼街规划范围,涉及骑楼建筑总数多达3886栋。
规划提出,要保护广州骑楼街“一环三带,四片十街”的传统格局。
图片
广州骑楼街,
古朴而又时尚,好玩又出片!
它们,是广州最美的“宝藏”地标,
快来打卡~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