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学用卫生巾,是迈向“月经休耻”的有益尝试

图片
□杜怡桢(重庆大学)
9月23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一小学课堂上,在老师向学生讲解卫生巾的使用方法时,有部分男生也举手主动上台学习。此事一出,有不少网友对男生上台实践学习使用卫生巾表示不理解。而负责该课程的肖老师则认为,性教育课程不分男女,男生学习后更能尊重女性。(9月25日 梨视频)
据了解,该校一直坚持根据不同年龄段,开展不同主题的性教育课程,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每月均有一次,包含人类出生、青春期身体变化、防止性侵等内容。作为该校性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天课程所讲解的“月经与卫生巾”主题,旨在向孩子们传授月经知识,破除“月经羞耻”。笔者认为,该校对于性教育课程的普及工作值得点赞,而男性群体在月经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更是从“月经羞耻”向“月经休耻”迈进的有益尝试。
“哎!你有那个吗?我那个来啦!”这是几乎所有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不会感到陌生的一个场景。月经本是女性身体构造下的正常生理现象,却由于长期的文化传统因素与性教育的缺乏,变成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据统计,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的不同语言中,用来指代“月经”的词,已超过5000个。从“大姨妈”到“那个”,从“鲨鱼周”到“血腥玛丽”,我们不得不承认,关于生理期的羞耻感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它藏在装着卫生巾的黑色塑料袋里,躲在关于“高铁上能否售卖卫生巾”的争议中,给每一位女性带来生活上的不便,甚至是道德关怀上的失衡。
羞耻带来沉默,沉默带来蒙昧。据2020年发布的《少女生理健康洞察报告》,近五成女性在初潮前对自己的生理变化仅仅停留在“有一些了解,但知道的不深入”的程度,而对月经“完全不了解,不知道为什么会流血”的女性占比竟有8%之多;另外,能够依照医学建议正确计算月经周期的女性不超过三成。种种数据表明,“月经羞耻”的心理以及相关卫生知识的匮乏相互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谈经色变”的羞耻感使得卫生健康知识难以找到普及的出口,而知识的匮乏更加剧了认知的落后,从而导致“月经羞耻”久久难以消除。
破局之策何在?福州这一小学的性教育课堂值得被肯定。一方面,课堂讲授的性教育知识能起到有效的科普作用,填补卫生健康知识空白,从科学认知上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勇敢破除禁忌,让性教育光明正大地进入校园,登上讲台,也是一种对“谈经色变”的破除,一种对“月经羞耻”的拒绝。
在谈论月经等相关女性议题时,男性群体往往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而福州该校男生之举,则在当下男女性别议题热议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充满共情力。前段时间一名重庆15岁少年在裤子上手绘红色蜘蛛,号召同学停止生理期嘲笑的新闻同样引发关注,得到赞扬。笔者认为,男女性别有异,但并不对立。“性禁忌”“月经禁忌”的打破仅靠女性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男性群体的充分尊重、理解与帮助同样重要。月经话题的大众化、日常化目标的实现不是某一群体的任务,而应是多方协同发力、共同关注的结果。
从“月经羞耻”到“月经休耻”,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共领域的每一方都是发力之处。全社会应共同摒弃根深蒂固的传统羞耻思想,不再对月经话题讳莫如深,用恰当的引导与科普,让公共场合坦然谈论月经成为可能,从而真正实现“月经休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