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广东|过山瑶的祖居地——乳源

乳源
地处广东省北部,韶关市西部
东邻韶关市武江区
南连清远英德市
西接清远阳山县
北与乐昌市及湖南省宜章县交界
图片乳源县城(摄影:钟华)
图片
据乳源县志记载,乳源瑶自称“勉”,属中国瑶族四大支系之一的盘瑶支系,其语言(瑶语支系)分布地区极广,与全国乃至海外的许多瑶人的语言相通。
乳源瑶族属“过山瑶”,过山瑶是瑶族盘瑶支系的一个分支,因“耕作一山,则移一山”的游耕文化特征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迁居欧美和东南亚国家的瑶族同胞认定乳源是他们的祖居地,因此乳源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乳源于2010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瑶绣之都”称号;2014年、2021年两度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瑶族刺绣)”,2015年,瑶族文化(乳源)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列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图片
乳源瑶族是迁徙中走来的民族,历代散居于深山大岭之中,基本上靠刀耕火种辅以狩猎为生。因为生产技术落后,为了保护生态、恢复生态,乳源的过山瑶以山为家,从这山过往那山,在耕作一山过一山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维系了人与大自然的平衡。
图片瑶族生产生活 (摄影:邓雄华)
图片瑶族生产生活 (摄影:邓雄华)
瑶族人长期在深山中生产生活,在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形成了靠山吃山的生存理念。瑶族人就地取材,以杉木、树皮、竹片、茅草、沙泥筑屋,依地势建构千脚落地、连片成寨的土坯房吊脚茅寮建筑风格,进而形成了过山瑶独特的农耕、林耕、酿酒、腊肉制作技术。瑶族在千百年传承中还创造了对民族生活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瑶族传统医药。
图片酿瑶酒(摄影:邓雄华)
在生产技术落后、缺衣少食的过去,乳源瑶族有与汉族认“同年”的传统,“同年”之间在生产生活中相互支持,同舟共济。每年夏收、夏种时,瑶族“同年”都会带着农具下山帮汉族“同年”耕种。而汉族群众则向瑶族群众传授生产技术,把良种、仔猪等供应给瑶民,低息租借水田给瑶民耕种,并在春荒缺粮时借粮给瑶民以解决实际困难。
图片瑶族孩童(摄影:邓雄华)
擅长猎耕的过山瑶以天地为生,乳源瑶族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孕育出“逢山吃山、逢水吃水、逢场作住”的山耕文化,靠山吃山、烧山炼山、耕山耘地,种植玉米、番薯为主粮,配以三角麦、小米。主副食兼掺的粽粑、竹筒饭送烟熏肉,是瑶胞倾心钟情的舌尖佳肴。
乳源瑶族素来热情好客,无论是瑶族还是汉族,只要到瑶山做客,主人必以传统席上珍品——熏肉、豆腐、烧酒等款待。
图片制作粽粑(摄影:邓雄华)
图片竹筒饭(来源:乳源瑶族自治县人社局)
图片石韭炒烟熏肉(来源:乳源瑶族自治县人社局)
图片
瑶都山水画卷,千年文明辉煌。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特色、最原生态、最精华的要数拜盘王文化。
拜盘王文化是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及民俗等于一体的始祖崇拜文化,乳源文化部门于2006年为其申报国级非遗,因与国内其他瑶族地区申报的内容相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时统一名称为“瑶族盘王节”。
瑶族人民把盘王尊为卫国有功的圣祖、瑶族开疆拓土的始祖、民族的英雄和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盘王文化。其贯穿于瑶族民间神话、宗教信仰、习俗、节庆、歌舞、刺绣、文献和图腾崇拜以及道德观念中,并形成了特色浓郁的民风民俗,是瑶族人民坚韧顽强、勤勉朴实、战天斗地、生生不息的缩影。
图片盘王节(摄影:钟华)
这里还流传着一项宝贵的非遗——瑶绣。有近两千年历史的瑶绣,乃瑶族贯通古今、穿越中外的活文字,囊括天地万物,汇集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图形纹、象征纹、祭祀纹等刺绣图案,承载物种、典故、思想或人生内涵,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瑶族的历史、经济、家族、宗教与生活,荣登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殿堂。
乳源有21项过山瑶传统文化项目列入了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级的有盘王节、瑶绣,省级的有双朝节、瑶服及苦爽酒酿造技艺等,市级的有瑶医传统医药等。
图片瑶绣(摄影:钟华)
近年,“首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落户乳源,绽放出文明硕果:瑶族风情园展现过山瑶博物馆、文化馆、民族文化传承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风情,斑斓瑶绣、动人瑶歌、魅力瑶舞交响回荡,演绎老少咸宜的现代文明风景。古老的瑶族文化,在乳源开出了新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