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省部共建!汉长安城“特区”要有大动作了!

图片
今年4月底,历时十余年,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7月底,历时三年,中华(文明)文化传世工程——西安国家版本馆(文济阁)正式落成开馆。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今年可谓“丰收之年”。
此外,陕西文博界更是大动作频频。近日,陕西召开全省文物工作大会,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约《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国家文物局与西北工业大学签订三项重要合作协议。
这也标志着,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开发建设正式迎来国家参与、省部共建的新局面。
图片
西安主城区西北方向的汉长安城在西安的现代城建史上一直都是“甜蜜的负担”,西北角的“点亮”也是西安人最关注的话题。
汉长安城是我国迄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都城遗址,是“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决策地,前后作为权力中心达800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地。
图片
汉长安城城垣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址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其中最重要的宫殿,未央宫面积是北京紫禁城的6倍之大。除已部分开放的未央宫遗址外,还建有长乐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及八街九陌、长安九市等,为同一时期罗马城的2.5倍。
实际上,作为全国首个大遗址保护特区,早在2010年7月国家文物局就与陕西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
图片
同年,《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公布,明确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重点,明确在保护范围内,严格限制村落规模,控制居民迁入。
2011年,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首次提出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并建立工作机制。
此次再签协议,也意味着时隔多年省部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工作的重启。
图片
图片
这一期间,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正式对外开放、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3.2平方公里全面开放、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建设运营移交曲江新区管委会负责等。已展示的遗迹点和开发的景区主要是未央宫遗址、汉城湖景区和遗址区内的5座博物馆。
高标准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图片
9月22日,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联席会议在西安召开。
此次联席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是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多重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在合作协议的框架安排下,统筹各方力量,持续加大考古研究和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服务民生改善,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束缚,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高质量发展,为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贡献“西安探索”“陕西经验”。
图片
陕西省表示,省级有关部门和西安市要坚持系统规划引领,强化保护展示利用,探索融合发展模式,高标准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沟通对接、多方协作、要素保障和督导落实机制,确保《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共建汉长安城保护利用将有实质性变化
图片
按照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标准,保护区内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均需经国家文物局同意、陕西省政府审批后方能实施。
基于此,长期以来西安秉承着“原状保护”的原则,这片面积达75.02平方公里的区域,仅城址区37.47平方公里,就涉及65个村,人口约10万人,如今依然过着无市政配套的“田园生活”;曾经尝试引进的重大文化项目也无奈清理销号。
相信随着,省部落实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的加快推进,共建汉长安城保护利用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也将助推西安积极申报创建汉长安城遗址纳入国家文化公园体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期效果图
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期正在进行景观绿化提升、园区道路建设、配建设施提升、遗址保养修缮、片区民宿改造等工程,预计将于今年10月建成开放。
国家文物局与西工大签署三项重要协议
图片
三天之内,国家文物局与西北工业大学签订了三项重要合作协议!
9月21日,陕西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共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以及西北工业大学与国家文物局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根据协议,国家文物局、西北工业大学将围绕文物类交叉学科建设、高层次文物人才培养、考古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升级、文物保护关键技术攻关、文物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推进考古探测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开展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研究、促进文物领域国际合作、做好西北工业大学博物馆“三航”科技特色展陈,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片
9月23日下午,国家文物局与西北工业大学签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协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协议》。
按照协议约定,双方将深化合作,强化对接,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研究相关的学科建设,对国家文物科技保护贡献力量;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的作用,推动文物领域国际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根据协议,西北工业大学将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围绕水下考古装备研发、考古遗址保护、考古专业装备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学科共建、文物保护、共享平台、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图片
近年来,西工大充分发挥地处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区位优势,坚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学校拓展了“材料科学与文物保护研究”方向。2016年,成立了材料科学与科技考古研究中心。2017年学校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建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集中三航、材料、信息、机械等优势学科力量,聚焦文物探测、保护、利用的关键技术需求,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建文物交叉学科,培养文化遗产跨学科人才。
文化遗产研究院拥有3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目前主持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近20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院积极开展产学研用结合,为社会提供成熟的技术、装备和服务,目前有200多家文博单位使用研究院的技术和装备。
图片
2019年5月,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发起单位,成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来自16个国家的65个高等院校、博物馆、文化遗产研究机构成员单位作为联盟理事。
图片
2022年,由西工大担任链长单位,实施陕西省创新链与产业链“两链融合”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项目任务分为8个课题,由省内4家高校和4家文博单位,8家单位牵头负责,18家单位联合执行。
图片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关注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读懂中国!
- END -
长安范儿
有态度的生活方式
最有范儿的生活服务型平台
与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
专题30:这四个城市被定为未来国家中心,西安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