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野山楂是什么味道

前几年我在北京,往京西的山里去,总能在荒村野地里看到山楂树,每年10月,又红又大的山楂掉了一地却无人问津。梨树和苹果树也不少。10月的北京山区已经很冷,那些散乱掉在地上的果子们都浸透了山阴,随手捡来一颗尝尝,凉、甜、酸共同冲击舌头,怎一个“爽”字了得。
图片
↑北京山里的“野山楂”和“野梨”
回到杭州后,我时不时会怀念那些“野山楂”和“野梨”的味道,上网买过北方的山里红山楂和秋子梨,却总不是那个味儿。
京西山里的“野山楂”,应当是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和它的变种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var.major)。山楂和山里红是不高的落叶乔木,叶片呈羽裂状。它们的主要生长区域在黄河以北,较难适应长三角气候。
图片
↑北方的山楂
其实杭州也有山楂属植物,只是很难称之为“山楂树”。
杭州常见的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是一种低矮的灌木,常混在杂草杂木丛中,非常不起眼。如果不在花果期,很难把它与周边的环境区分开来。
图片
图片
↑杭州的野山楂
但其实野山楂的数量真不少,它比较耐贫瘠,常生长在荒地道旁,岩壁上都能钻出来。它枝叶密集,生有尖刺,我想我们说的“荆棘”里就包含了野山楂这一组分。
图片
↑长在岩石上的野山楂
图片
↑野山楂枝条上长满尖刺
10月前后,正是野山楂成熟的时节。野山楂果实个头不大,直径还不及人的手指,色泽却十分艳丽鲜红。
图片
那么,味道呢?
我在过去几年里吃了不少野山楂,可以说它的味道跟开盲盒一样,充满随机性。吃到一枚酸酸甜甜的野山楂,那当然是中头奖。更多的则是酸、甜、苦、涩的随机配比,有些极酸,有些极涩,也有完全淡而无味的。
图片
可以这么说,摘食野山楂的感觉跟摘食悬钩子的感觉差不多。
明明没啥吃头,果肉少的都不够塞牙缝,味道也不那么好,但还是要去摘;就算要拨开草丛和带刺的枝条,划到衣服和皮肤,也还是要去摘;摘到手还不舍得吃,非得攒够满满一捧才肯下嘴。但很多时候,吃不了几颗就酸的受不了、苦的受不了。
图片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春季,野山楂在4~5月开花,花期持续较短。花瓣5枚,白色。花中央是二十枚粗壮的雄蕊,顶着粉红色的花药,花丝微微弯曲内扣,将花柱环绕。
总的来说,野山楂花与山楂花没啥区别,就是个头小了一大圈。连气味也差不多,如果去嗅一下,那股“鱼腥味”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
作者:蒋某人
图片:蒋某人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