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苏联“大炮兵主义”的俄军炮兵怎么拉了?|循迹晓讲

图片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60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话说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啥表现各位也都看到了,虽然胶合板元帅绍伊古表示俄军阵亡仅有五千多,但具体怎么回事,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毕竟这不是动员了三十万军队嘛。所谓虚虚实实,很多关于俄国军队的传言,真要被证实了往往会有“大跌眼镜”之感。
图片
图片
◇ 塔斯社和俄新社的消息被佩斯科夫秘书断然否认
图片
◇ 当佩斯科夫的公子接到“征兵办”的电话时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盛传俄国军队的炮管都被打作废了,炮弹也剩的不多,需要找北朝买炮管买炮弹,堂堂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沦落至此,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片
◇ 毕竟“美帝的情报就是个笑话”
不过,几天之后,北朝发话了——我们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给俄国发送军用物资,美国这么说,这是对我们的污蔑,责任全在美方云云,话说的义愤填膺,北朝显然赢了两次,但这么一来,俄国可就尴尬了,就算再动员三十万人,大炮的问题不解决,这仗还是没办法打下去。
一说到俄国和它的前身苏联,尤其是军事,很多人想到的几个关键词是“钢铁洪流”,“大炮兵主义”,现如今,“钢铁洪流”已经在标枪和NLAW的打击下化为乌有,而这“大炮兵主义”也似乎快玩不下去了,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的东西还是挺值得说说的。
◇ “大炮兵主义”的幻象和迫不得已
“大炮兵主义”可能对军事外行来说是个陌生名词,但看字面意思也都能清楚,指的就是极其重视火炮的作战方式,进攻大炮轰,防守大炮轰,甚至对付敌人狙击手也得用大炮轰,遇事不决,从潜意识里就会大喊一声“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在哪里”——呼叫意大利炮,而不是什么“二营长,咱们的空中支援在哪里”,这其实就是大炮兵主义的底层逻辑。
图片
图片
◇ 截图源于国产电视剧《亮剑》《三八线》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炮”得打得准,得解决问题,这是需要相当多的专业人才和看不见的技术工业储备,后面会详细说,总不能说是拉来了意大利炮,噼里啪啦放一阵焰火对面不动如山吧。
当然,李云龙团长的意大利炮,更多的只是对“大炮兵主义”的野望,上网搜索的话,“大炮兵主义”会跟苏联,俄罗斯联系起来,似乎给人的错觉就是“苏联军队一直都是大炮兵主义的践行者“,其实这话也不完全对。
苏联在二战前的确拥有不少火炮,1939年火炮总数是5.6万门,看数量似乎冠绝全球,但问题在于,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丢掉了一半多数量的火炮,这时候真的想“大炮兵主义”也没啥物质条件了。当然,后来苏联靠着英美的租借法案给续了命,到1945年他们进攻德国本土的时候,火炮数量就跟吹气球一样膨胀了。
图片
◇ 图为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柏林郊外的苏军ML152毫米榴弹炮阵地
柏林战役,苏联军队在前线上每公里的火炮数量(只统计76.2毫米以上口径的)达到了三百多门,平均隔几米一门火炮,甚至不乏203毫米口径的B-4重炮,这样的火炮密度在当时的世界上无人能及。
不仅如此,苏联在柏林战役中对于炮弹的消耗和损伤效果无所顾忌,反正是要在德国法西斯野兽的巢穴作战,每一个“非我族类”,肯定是“其心必异”,往死里发射炮弹就是了。而且都到了这会儿,柏林战役就是欧洲的最后一仗,那么多炮弹放着也是放着,所以就拼了命地“往德国法西斯头上倾泻”——整个柏林战役,苏军各种口径的火炮打出的炮弹达到500多万发,柏林也被彻底炸成废墟,这样的炮击密度在整个战争史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拿第一。
所以,当西方人报道俄国的这次胜利时,会冠上“大炮兵主义”这样的称呼——虽然严格来讲,这样的“大炮兵主义”在二战中苏联军队也就用了这么一次,但这样的形象实在是过于高大威猛,也就当仁不让成为了苏军的标签。
图片
◇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苏军的大炮兵主义思潮就已形成,苏军领导层对122和15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已经提不起兴趣,开始寻求更大威力的武器以便于攻坚要塞和城市作战。图为绰号“斯大林之锤”的203毫米B-4榴弹炮
顺便说一句,在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阶段,苏军打其他东欧城市并没有集中这么多火炮无节制的使用,毕竟要考虑其他国家的感受和国际舆论。至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那里不在苏军进攻柏林的路上,所以能被重炮照顾的概率也不大。一来二去,柏林就成了唯一彰显苏军“大炮兵主义”的目标。
这个“大炮兵主义”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苏军对火炮异常重视,这相比于英美盟军其实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火炮作为火力投放的方式,无论怎么样看,跟空军的地面支援力量比起来都相形见绌(距离,精准度以及打击力度都考虑在内),苏联空军在二战中直到最后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对地支援的基本任务,那么本来很多交给空军干的活,就只能让炮兵去干,这可以被看成是立体作战缺失的情况下一种不得已的补救措施,看上去非常宏伟壮观,但也是颇为无奈的选择。
◇ 炮战是个技术活,俄国现在落后了
即便如此,光有火炮没有人操作那也是不行的。火炮一定要打的准才有意义,这里不展开太多细节,但只想强调一点,火炮的操作在相当程度上是个数学计算的过程。
二战时苏联总动员那么多人,有人回忆征召过来的士兵到了征兵处,先被安排做三角函数的数学题,做对的去炮兵,做不出来的就只能去步兵当炮灰了。照这个标准,很多看到数学就头疼,看到葛军恨不得就问候全家的人,大约是无缘做炮兵。
图片
◇ 火炮内弹道求解
而且,炮兵的计算量还特别大,得用专业的计算工具,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就是用来计算弹道的,由此可见它对数学的要求有多高——至少在近代之前,一个炮兵专家跟一个数学家差距并不算太大——当然啦,光会数学其实远远不够,温度,湿度,风力,经纬度,发射药装填量,弹种,等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命中效率,但数学是基础,没有数学一切免谈。
而在当年的苏联,数学教育其实还算不错(想想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吧),所以有不少人能写会算,炮兵的后备力量底线是有保证的。
但时代发展到现在,电子技术突飞猛进,很多东西其实是可以靠计算机去完成的。而对于炮兵而言,目标的位置这个最重要的信息,也完全可以靠着无人机和卫星等等侦查手段去给出非常精确的坐标,当这个坐标回传之后,借助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可以在一秒之内就得到靠谱的火炮诸元(比如方位角和仰角),然后开炮发射就是了。再也不用靠人力去计算,过程迅速又可靠。
但对苏俄来说很不幸的是,这方面他们远远地落后了,过去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这个(详见:曾经世界第一的苏联电子工业,为啥被美帝“弯道超车”?| 循迹晓讲),所以在乌克兰战场上,乌克兰的炮兵可以迅速地做到信息感知和整合,但俄国炮兵几乎做不到这些,命中率和乌克兰军队比起来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今年春天发生在基辅北部的一次伏击战非常好地揭示了这一点。乌克兰军队可以通过无人机悄无声息地实时监控俄军在小镇子里头的坦克装甲车动向,并随时把这个数据传递给十几公里外的炮兵部队,然后乌克兰炮兵在如此靠谱的数据指导下,第一轮炮击就完全摧毁了俄军阵型中的第二辆,第四辆坦克——之所以挑这几辆坦克去打,是因为俄军一般会把指挥车放在双数的位置,敲掉指挥车之后俄军就会群龙无首,狼奔豕突,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图片
图片
◇ 而在今年3月初,在基辅东北部郊区城镇布罗瓦雷(Бровари)发生了一次伏击战,乌军无人机视频中显示乌军先击中俄军中央司令部第90装甲师第6装甲团营战术大队中的第一辆和最后一辆坦克,然后将车队困在中间,并想对聚集在一处的俄军坦克和装甲车进行点名。但第一轮炮击后,这支俄军装甲部队从容撤退,没给乌军点名的机会。在这次战斗中,俄军中央司令部第 90 装甲师第 6 装甲团营战术大队人员和装备遭受重大损失,团指挥官扎哈罗夫上校被击毙。
在指挥车被击中起火之后,俄军剩余的战车没有分散,没有释放烟幕弹,就这么直愣愣地等着乌克兰军队火炮挨个直射点名。这固然说明俄军装甲兵的训练水平低到令人发指,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乌克兰炮兵信息协同的高效。
类似的事情在顿巴斯地区的战斗中又上演了,俄军的坦克装甲车挤在渡口准备渡河,结果乌克兰军队的炮弹以令人发指的精准摧毁了浮桥,过了河的俄国军车进退两难,只能被抛弃,而那些俄国军人如果还想活命,只能开展游泳比赛了。
图片
◇5月9日,俄军在比洛戈里夫卡村附近强渡北顿涅茨河时,遭到乌军火力覆盖,俄军一个营级战术群遭到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没。图为卫星照片显示的,乌军炸毁的俄军浮桥
图片
图片
◇ 卫星照片,黄色方框内就是被击毁的俄军装甲车辆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俄军每天浪费大量的炮弹,屠杀了不少平民,但打击效率却低到令人发指,如此一来已经和乌克兰军队(其实是西方体系)形成了代差,成了事实上的聋子和瞎子,就算有再多的火炮,又能如何呢?
而且,在俄乌战争开打以来,乌克兰的炮兵信息系统已经有了升级,西方军援的M777榴弹炮非常强调信息整合和及时反馈,这么一来它的精度也非常吓人,一度有“超远程狙击枪”的美誉。这还不算,乌克兰自主开发了一系列app发放给军人民众们,任何人只要看到路上的俄罗斯军车坦克都可以拍照上传,军方会根据这些信息“接单”,“派单”,这不就是“滴滴打俄”么?既然滴滴打车能对出租车行业有如此革命性的影响,经过了数据算法整合的滴滴打俄,对俄国人意味着什么,这就一目了然了。
图片
◇ 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克兰副总理米哈伊洛·费多罗夫下令开发了一款基于聊天机器人Telegram的“电子敌人(e-Enemy)”情报众筹应用程序,也称eVororog或eBopor,并号召乌克兰民众大量下载,从而可将手机拍摄到俄军的即时动态和定位情报上传汇集,供乌克兰军方发现、打击俄军。该软件可以标明所报告的事件(如俄军装甲车队在移动)、位置坐标、精确到时刻的时间、事件类别(人员、装备等)、以颜色区分的紧急程度,并提供图片或视频链接网址。乌克兰总人口只有4190万,该app已有多达4000万次的下载。乌军利用民众上传的实时情报解决了16000多名俄军,摧毁了4000多辆军用车辆。图为乌克兰情报众筹APP。
以上仅仅是炮兵信息感知和信息整合能力的差距,俄国人由于电子工业的落后,已经远远地被甩在了时代之后,可以说是一步错步步错。比这个更可怕的还有反炮兵的装备。
乌克兰这边装备的德国眼镜蛇反炮兵雷达,可以在几秒内就测出俄国炮弹的飞行轨迹,反推对面的火炮位置,并马上给出火炮射击诸元,而俄国还是由于电子工业落后的老毛病,反炮兵雷达跟西方产品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不得已开发了“青霉素”反炮兵系统,这东西是侦测炮弹发射的声光信号,可问题是战场上火炮射程动辄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这玩意儿的靠谱程度大概跟今人复原的地动仪差不太多,所以有人说俄国人在信息时代,花了大力气搞出了全自动算盘,这是很贴切的比喻。
图片
◇ 眼镜蛇(COBRA)反炮兵雷达,探测距离大于40千米,其升级包探测距离100千米,90度时探测面积1200平方千米,在距离20千米探测误差小于10米,可在不到2分钟探测大于240门火炮,也就是40多个六炮连,可通过C3数据链自动向上级传输火炮方位、炮兵宽度和方向、武器分类、攻击区域、打击优先级,还可以执行友军火力监测落点以提高打击准确性,也可以提供炮弹轨迹的精确拦截点,以控制和引导拦截系统。图为“眼镜蛇”反炮兵雷达系统
上面列举的这些就已经足够了吧,但俄国人落后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他们没有靠谱的无人机(佳能相机不能回传目标精确坐标),没有靠谱的制导炮弹(还是电子工业的锅),再加上工艺粗糙的因素,俄国火炮射程普遍不如西方的火炮,这么一通对比下来,俄国虽然在乌克兰有那么多火炮,但打了个寂寞,似乎也不难理解。
时代变了啊,谁让俄国的电子工业那么拉垮,一步错步步错,这也是毅种循环罢。
◇ 他们甚至连炮弹和炮管都缺
当然,俄国大炮像没头苍蝇那样发射炮弹,终于自己也尝到了炮弹短缺的滋味。
这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俄国自己的炮兵相当传统,每次确定目标是需要大量炮弹进行校正,本来这消耗的弹药就要比乌克兰在信息加持下一发入魂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另一方面,随着乌克兰海马斯海老师对俄罗斯的弹药库挨个直射点名,毁于吸烟事故的俄罗斯弹药越来越多(详见:赢麻了:海马斯算个屁,还不如“300毫米烟头”好用 | 循迹晓讲),所以没过多长时间,俄国炮弹就竟然出现了告罄——为什么俄国的弹药库那么招海马斯牌香烟呢,这其实是后勤补给的锅。
图片
◇ 俄罗斯的后勤和物流非常依赖人力。而由于腐败问题,至关重要的军用卡车保养效果很差,很多卡车一上路就掉链子,因此俄军大量征发民用卡车运输物资
俄国军队的后勤补给没有托盘和叉车,基本靠着人力去零敲碎打搬运弹药,效率非常低,所以大的后勤基地都在铁路枢纽附近,也就是说,俄国人无法做到对弹药的分散保管,只能这么集中堆放,这样的后勤效率,不招海马斯都难。
至于俄国国内还能不能造出合格的,足额的弹药,只能说很难了。毕竟在现代社会,没有国际通力合作,想要闭门造车搞出高精尖的东西是不可能的。连俄国最先进的苏-34攻击机都挂着1947年定型的铁炸弹去送死,还怎么指望他们能有靠谱的足额的弹药呢?
图片
◇ 乌克兰“皮卡丘”旅军官科切文壳,在视频中展示了获得的部分俄军武器弹药装备
所以,这说到底还是个体系问题,而对于俄国人来说,好消息是因为他们善意的撤退,大量弹药都留给了乌克兰军队,这些弹药再也不用担心被海马斯给点了。但是,坏消息也还是有的,那就是俄国前线的大炮炮管磨损非常严重,前线需要更换炮管的大炮多达两千余根。
“炮管磨损”是炮兵必须面对的问题,火炮内部一般都有膛线保证炮弹出膛之后稳定的轨迹,而这样的膛线随着每次发射的高温和剧烈震动,磨损的非常厉害,所以火炮身管是要有寿命限制的。
二战期间,德军装备虎王坦克,猎豹坦克歼击车的的71倍口径88毫米炮,一开始火炮身管就是一段式的,但后来发现一段式身管不行,膛线磨损太厉害,那就索性改成两段式的,前面膛线打秃了可以马上换掉,工作量和材料都能被极大节约。
图片
◇ 《重返传奇“武藏”号战列舰》截图
1944年日本的武藏号战列舰在莱特湾海战时,面对铺天盖地涌过来的美军飞机,舰长猪口敏平拒绝用460毫米巨炮发射三式烧霰弹进行防空,理由就是“这种炮弹发射会磨损主炮炮膛,妨碍之后突入莱特湾的炮击”。所以,就是为了保存主炮的膛线,武藏号被美国飞机围殴沉没,永远没能到达莱特湾。
讲这么多是为了强调不管多牛的炮,打了很多炮弹之后身管必须更换,而火炮身管的制造其实有很高的材料和工艺要求,这次西方援助乌克兰的M777榴弹炮,身管的材料据说用到了黑鸟侦察机的一些同款材料,至于工艺更是得长期摸索之后用高精度机床去加工。
现在俄罗斯这么被制裁,高精度机床早就被远程锁死,所以大炮虽然会有等待更换的炮管,但可能后方再也生产不出来了。打的话,可能会炸膛,炮毁人亡,不打的话,这炮似乎除了红场阅兵,实在干不了别的了。
而比这种磨损更严重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很多俄军的火炮炮管都是因为保养不及时而损坏的,比起正常磨损,因为缺乏保养损坏的情况更严重。
图片
◇ 保养不当的结果就是这个下场
但凡当过兵真的上过战场的都知道,在战斗间隙,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擦枪。所谓擦枪,不是把枪拿来外表用抹布擦干净随完了。擦枪最重要的,是要用工具把枪管内部擦干净,并涂抹枪油。这是因为身管武器发射过后,枪管和炮管内会残留火药残渣和金属碎屑,如果不清理干净,很就会卡住下一发子弹或炮弹导致炸膛。
作为步兵要经常擦枪,作为炮兵则要经常擦炮。对火炮而言,在战斗间隙,需要用专用的擦炮杆把炮油块顶到炮膛里然后来回擦炮膛,清理火药残渣和金属碎屑(主要是炮弹和膛线啮合挤压生成的“挂铜”)。尤其是线膛炮,擦炮更是要勤做。
图片
◇ 美军也需要擦炮膛
图片
◇ 线膛炮清洁前后的状态
擦炮是非常累人也非常需要人力的工作,所以对于只有合同兵,缺乏动员兵(拜大帝所赐,不宣战,没有总动员就不能激活动员兵参战),俄军的炮兵部队虽然炮多但是人手不足。这就导致大量的火炮在过度使用的情况下严重缺乏保养,没有做擦炮工作,结果当然就是炸膛事故频发。
其实火炮炮管是材质非常好的特种钢打造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因磨损导致炸膛”这样的事故。磨损通常只会导致精度下降,但火炮还是可以发射的。而炸膛多半是因为炮管内有炮弹被卡住在内部爆炸而导致。而这个多半就是没有及时擦炮,让炮管内积累了太多的火药残渣和金属碎屑在炮弹发射时卡住了炮弹,从而导致的后果。这其实也说明,俄军炮兵训练管理水平低下,素质不高,人力缺乏的真实面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人找北朝去买炮弹和火炮的传闻,也一点都不奇怪。当然事情的后续我们知道,北朝义正严辞拒绝了俄国的请求,这也意味着俄国在战场的火炮将彻底无以为继,只能打一发算一发,打到哪里都不要问,直到不知道什么时候炸膛为止。
这么一来,此次乌克兰战争其实标志着俄罗斯“大炮兵主义”的彻底破产——转念一想,这次战争以来,俄国吹上天的许多东西,没破产的还有多少呢?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