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 前瞻研究报告(2022 年)

Web3.0 是一种新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有望深刻影响下一代互联网形态,其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存在广阔的想象空间。
图片
近年来,针对互联网行业发展面临的利益分配失衡、平台资源垄断、个人隐私泄漏等问题,全球兴起了新一轮互联网创新探索热潮,力图通过引入区块链、密码学等技术,来重构互联网发展未来图景,Web3.0 理念应运而生。
总体来看,Web3.0 是以分布式技术重新解决互联网数据权属和价值表达的重要创新,有望从技术、产业、经济三方面优化互联网,进而推进生产方式、组织秩序和经济形态创新,但当前 Web3.0 仍存在发展前景备受争议、技术应用不成熟、金融衍生风险等关键问题。建议密切关注 Web3.0 发展动向,包容审慎推动相关技术创新与应用探索,积极稳妥探索我国 Web3.0 发展之路。
为加强我国对 Web3.0 的前瞻研究和战略预判,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TBI)、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CCSATC601)WG6 大数据区块链工作组、中国互联网协会(ISC)区块链技术应用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成员单位深入研讨 Web3.0 相关技术细节和应用方向,共同编制研究报告。本研究报告综合分析国内外 Web3.0 政策和产业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 Web3.0 的关键技术组件和核心应用场景,为我国积极稳妥探索 Web3.0 发展之路提供参考建议。
Web3.0 的核心价值主张
从 Web1.0 到 Web2.0,再到 Web3.0 的演进,反映了互联网发展理念的升级。
Web1.0 是以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为理念,主要特征是门户网站主导创作并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文字和图片以及简单的视频内容。
Web2.0 是以撮合劳动者和消费者为理念,主要特征是平台作为中间商撮合多边市场,用户不仅是享受服务的消费者,同样可以成为提供服务的劳动者,在平台上交易劳动力、创造内容或者进行线上社交活动。
Web3.0 是以去信任、去中介和数字资产化为理念,其主要特征是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对 Web2.0 应用逻辑进行重构,利用区块链的可信协作、分布式执行、数据保护、资产转移等能力进一步整合信息流、业务流和价值流,以更加标准化的、更加简洁的链上智能合约来代替现有互联网应用服务,消除对中心机构的依赖。
当前 Web3.0 具有多重定义,满足不同参与者的价值主张。广义的 Web3.0 是指下一代互联网,而狭义的 Web3 是指目前全球区块链产业生态。Web3 只是 Web3.0 阶段中诸多技术概念的其中一个,Web3 能否发展成下一代互联网仍有待商榷。
图片
Web3 包含两个的核心价值主张:数字资产化和去中介化。从数字资产化的角度看,Web3 强调价值流通,认为数字空间中的数字产权可以高效流通,任何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创造价值、分享价值、获得价值。
从去中介化的角度来看,Web3 强调开发共建,认为互联网应用服务在技术、数据、知识产权、算法代码、功能接口、金融市场等层面应该足够开放,普通用户能够参与到互联网应用服务的生产、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Web3.0 的关键需求
Web3.0 概念兴起的底层逻辑是人们对互联网、对数字空间需求的变化。
图片
1、科技向善的需求
Web3.0 是从开源文化、极客精神、加密朋克等文化思潮演变出来以 " 科技向善 " 为初心的社会运动。Web3.0 概念兴起的一大推动力是解决目前互联网发展存在的 " 垄断 " 和 " 作恶 " 问题。极客们希望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不可篡改、公开可验证、代码即法律等特性,创造一个身份自主、数据自主、算法共治、去垄断、去恶性竞争的数字空间。
2、开放共建的需求
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人机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演进,各项技术独立发展都面临着规模化落地的瓶颈,无法形成闭环的商业生态。而 Web3.0 的出现,为各项技术提供了一个更新、更大、更聚焦的概念和商业模式,以此拉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并进一步促进商业化落地。
3、数字原生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也不断向高维进阶,人民需求逐渐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发展,从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础需求向满足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阶需求发展,从实物形态向数字虚拟形态发展,从数字迁移向数字原生发展,未来随着人们的物质匮乏感普遍降低,人类的文化和娱乐需求将迎来新高度,数字原生的商品和服务将成为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Web2.0 即当今互联网是以信息为核心对象的信息互联网,其核心特征是算法与信息的交互,利用算法来生成和分发信息,实现了信息流转趋向于 " 零边际成本 ",实现了以平台经济为核心引擎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Web3.0 是以数字资产为核心对象的价值互联网,其核心特征是算法与资产的交互,利用算法来生成和分发数字资产,实现了资产流转趋向于 " 零边际成本 "。Web3.0 通过区块链及智能合约将数字空间的资源标记成数字资产,用户基于数字资产可以拥有互联网的部分数字产权。
Web3.0 的关键特性
01网络的开放共建:
Web3.0 将数据、算法、算力等数字资源在区块链上开放共享和数字确权,组织或个体可以自主参与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为 Web3.0 数字空间提供存储、计算、网络带宽、数字内容等资源,并通过密码学保障用户提供的劳动力和资源可以被有效记录和验证。
02算法的可组合性:
不同数据、算法、算力、身份、应用之间可相互随意组合,像 " 乐高积木 " 搭建在一起。一个应用能成为另一个应用的创作材料,不同应用能融合在一起成为更大的应用。
03数据的可移植性:
Web3.0 为用户赋予数据的可携带权。用户数据在应用之间可 " 自由迁徙 "、" 改门换庭 "。如果用户对某个应用不满意,可随时把自己的数据迁移到另一个应用之中。
04算法治理的自主权:
通过密码学保障应用规则、数字社会制度的正确运转,用户基于数字权益凭证参与应用业务功能和发展方向的治理,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掌握算法治理的话语权。
05身份数据的自主权:
通过密码学保障用户自我掌控数字身份,自主控制个人数据流转,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有效规避 " 信息茧房 "" 二选一 "" 算法歧视 "" 大数据杀熟 " 等乱象。
国外创业投资活跃,国内聚焦数藏领域
海外 Web3.0 创业投资额度增长迅速。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截至 2022 年 6 月,全球相关投融资总金额约达 1600 亿美元,投资机构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北美地区以约 733 亿美元投资额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欧洲地区以约 275 亿美元位列第二。
图片
图片
同时,大量传统资本也在离开传统互联网涌入 Web3.0 领域,其中不乏有红杉资本、老虎环球基金、软银等传统投资基金,也包括谷歌、脸书、微软、三星等大型科技企业。
国内企业积极布局 Web3.0 重点技术研发与数字藏品应用。目前,国内核心技术储备不亚于海外公链,腾讯、平安、蚂蚁、华为等科技企业更多聚焦区块链、隐私计算、数字身份等 Web3.0 关键底层技术研发,业务方面则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同时聚焦于数字藏品领域。
图片
据算力智库数据显示,2021 年国内共计发售数字藏品数量约 456 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 1.5 亿元。2022 年上半年,国内共计发售数字藏品数量约 1536 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 6.53 亿元。自 2022 年 5 月,国内数字藏品业务增长趋势逐渐放缓,各大数字藏品平台逐渐出现滞销现象,数字藏品发展进入 " 冷静期 "。
应用模式仍需探索,风险挑战不容忽视
Web3.0 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业界认知不一致。虽然 Web3.0 已经赢得了不少拥护者,但当前业界对 Web3.0 认识还远未统一,各方对其发展前景也存在较大争议。
二是应用模式尚不成熟。虽然 Web3.0 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未来网络愿景,已经得到业界大众的充分认可,但现有技术体系构建的 Web3.0 仍存在信任洼地,其中的数字身份、数字资产、自治组织等关键应用目前均处于发展初期,且相关商业模式探索也处于早期实验阶段,未来技术演进路径还不清晰,是否能够破解当前技术瓶颈,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应用场景,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三是金融风险值得警惕。虽然 Web3.0 的数字资产具有补充数字经济活力的潜力,但同时也会对金融稳定造成扰动。数字资产的可编程性容易衍生融资、保险、借贷等金融服务,成为不法分子掠夺牟利的工具。
图片
【Web3.0前瞻研究报告(2022年)】
领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