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论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齐旭明:生态保护里的“海南样本”

图片
↑齐旭明,摄影王红强
红星新闻记者|罗梦婕
责编|邓旆光 编辑|王禾
在我国北纬18度到23度之间,有一片热带雨林恣意生长。它是我国最南的森林,也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岛屿性”热带雨林。同样,它也是世界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全球保护意义。
2021年10月12日,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选首批国家公园。在探索过程中,海南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施生态搬迁工程,打响了占海南岛陆域面积七分之一的热带雨林“保卫战”。而作为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旗舰生物,海南长臂猿也见证了热带雨林的环境变迁。
在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面向全球发布,总结出长臂猿保护“海南模式”,为世界濒危物种、热带雨林保护等焦点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8月9日,红星新闻专访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长齐旭明,在他的分享中进一步了解到,海南对于长臂猿保护案例中所展示出来的“中国智慧、海南方案、霸王岭模式”。
以下是红星新闻与他的访谈对话。
从保护区到国家公园
工作的重点始终都是围绕着“生态保护”
红星新闻:霸王岭,从最初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到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如今的国家公园一部分,作为一名见证者和参与者,咱们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齐旭明:以霸王岭为例,2020年8月,在原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南省猴猕岭林场(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基础上组建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为隶属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而在这之前,霸王岭区域主要包括两家单位,一个是霸王岭国家级保护区,另一个是霸王岭林业局,霸王岭林业局成立初只是一家主要进行森工采伐的企业。1994年停止天然林采伐之后,才从采伐企业转为了天然林的保护性、公益性单位。
在进行这一性质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在管辖范围内发现了数量极少的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只有7-9只;1988年,霸王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面积增加到了6626公顷。我们进一步发现辖区内的许多物种都对于栖息地存在很多的生存要求,特别是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范围,于是经过林业部门的努力,省政府又向国务院申请扩大保护区面积。因此,在2003年时保护区面积达到了29980公顷。
后来,在2019年时,中央深改委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整个海南经过长期的探索后,于2021年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园。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区划总面积为4269平方公里,涵盖并连通了五指山、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黎母山、猴猕岭、佳西、俄贤岭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南高岭、子阳、毛瑞、猴猕岭、盘龙、阿陀岭6个省级森林公园及毛瑞、卡法岭、通什等相关国有林场。
红星新闻:您认为现在的国家公园与之前传统的保护区有什么区别?
齐旭明:从大的方面来讲,它们都是自然保护地,且在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然保护地级别分类里,我们传统的自然保护区更接近于的是在国外对标上的一种无人荒野区。但国家公园作为一个新提出来的概念,我个人认为,它与传统的保护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以前,在不同的自然空间之下,各地都有不同的自然保护地,分属于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去管理,很容易就会形成九龙治水的局面。但这实际上却是导致了我们在日常的管理中人为地割裂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国家公园却是突破原有的体制,把原本分散管理的自然保护地、风景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区域都整合在一起,按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去整合管理。
同样,国家公园在体制上的创新还有管理,即把各个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责统一归到一个部门来进行管理。以前,不管是传统的保护区还是森林、湿地公园,可能大家所保护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进行的保护尺度也是有限的。但国家公园作为一个顶层设计,更具有国家代表性,因而我们对其的投入会更统一、更大,对这一块的生态保护也是更有力的。
红星新闻:建立了国家公园后,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否有所变化?
齐旭明:首先,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态保护工作开展的,不论国家公园建立前后。只能说,在国家公园成立之后,我们承担的工作任务重了不少。以前做保护区的工作时,受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投入力度,我们的工作任务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但国家公园成立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参与度非常高,促使我们要更多地去宣传我们国家公园保护的理念,让更多的人主动地参与到生态保护。
比如,以前我们的科普宣传往往是进社区发传单、拉横幅,告诉居民不能去破坏森林资源,不能去猎杀野生动物,要保护野生动物。但现在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更深入的宣传,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保护,以及保护它有什么意义。
图片
↑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供图
作为濒危物种的庇护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在书写“海南样本”
红星新闻:您认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立,对海南地区的生态系统有什么重要意义?
齐旭明:海南是岛屿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它相对来说跟其他的生态是隔离的,如果我们没有生态核心的话,很多东西,例如淡水等资源靠其他地方来支援是很难的。因此,建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保护好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同时也能就此唤醒大家对生态保护方面的意识,促使大家能够直接参与进来,进一步融合我们的“两山理论”,让人深刻理解什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另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我们国家在履行生物专项公约,在国际上代表了一定的国际形象。这片雨林不是单单是我们海南的,实际上是它也是我们全国的,是全世界的。我们希望通过海南的成功案例打造“海南样本”,并将此提供给其他地方进行参考。
红星新闻:对于热带雨林,有人居住的区域,往往会是生态敏感和脆弱的区域。我们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处矛盾的?
齐旭明:很早之前,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是一家主要进行森工采伐的企业。后来因林场改革,它从增收型企业转型,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在当时,面对一个全新理念的保护形式,很多从业者都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比如,产业发展需要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生态保护下一些人工林、小水电等要退出保护区,特别是一些生活在核心保护区的群众必须要搬离生活地……这些都要慢慢去理顺。
但是,发展才能解决生存。我们说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跟民生改善,都是相统一的。像水电站退出工作,一个是解决了生态保护的问题,另一个在对水电站工人来说,政府都是为其做出了经济补偿和就业引导的。
图片
↑霸王岭片区的风景照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供图
红星新闻:在推进生态保护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对海南长臂猿的监测保护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展示出了“中国智慧、海南方案、霸王岭模式”。您能和我们简单分享一下吗?
齐旭明:海南长臂猿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旗舰物种,一直是我们保护的重点。过去,受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海南岛的热带雨林面积急剧缩减,从而也导致了对热带雨林生境高度依赖的海南长臂猿数量锐减。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最初发现海南长臂猿时它只有两群7-9只,经过长期的保护与监测,目前海南长臂猿已发展到5群36只。对比全球20种长臂猿,海南长臂猿是呈稳定增长趋势的。
为了具体掌握海南长臂猿的情况,我们每年都会做一次关于海南长臂猿的种群大调查。大调查的时候,我们会集中大量的人员参与其中,通过三角调查法进行长臂猿的数量核实。因为长臂猿的活动范围是相对相对固定,他们主要活跃在某一个区域里,且都有自己的领地,彼此之间是不会相互打扰的。因此三角调查法是相对科学且准确的。
而在具体的长臂猿保护工作上,我们则是把属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8.5万亩霸王岭片区分成了大约300个护林岗位,每个护林岗位上都有一个责任人。除了每天进山巡护、一月全覆盖外,霸王岭这边还配备了电子围栏(类似实时摄像等的监测手段)等设施在一些关键点位。此外,我们还特别组建了18个人的长臂猿的监测队,队员们基本上每个月有15天会在山里进行实地监测,并按要求规范记录每个种群家庭的日常行为规律等。
在多年的保护工作中,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海南长臂猿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的物种,因为它跟人比较接近,它的很多习惯都是对生态环境有要求的,包括它吃的、玩的等。而为了弄清楚这些,我们做了很多研究探讨工作,比如它食用的浆果类,如果营养不足会不会影响到它们繁殖后代?怎么去打通连通它们的栖息地,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让它们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在一个食物丰富度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长臂猿到底能承受多少个家庭成员在这里生活?扩大长臂猿种群后,目前的雨林是否能否承受住?而这些都还在摸索中,需要长时间的探索确认。
图片
↑齐旭明,摄影王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