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演员,终于不再尴尬了

图片
还记得吗?在2019年FIRST电影节上,有一段呼吁“市场上给中年女演员多一点机会”的发声。后续,一些市场还不错的女演员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阐述,紧接着网友们也加入了这场讨论。
可是在观众玩梗的时候,总有些“老实”的演员悄咪咪地在市场夹缝中,好好演戏,像是每天打卡上班的人,把表演做成踏实的工作。毕竟,在仍旧以白幼为主流的审美市场上,大部分中年女演员的机会确实不多。
但事实同样证明,群嘲和网络梗改变不了一个好演员,更无法阻止真正的观众对一个好角色的肯定。现在,有一些功底扎实的老演员正在用角色证明,优秀的中年女性角色的魅力,不论你是个农妇还是精致丽人。
图片
中年女性角色的春天来了吗?好的女性角色跟年龄无关,我们更愿意问,新女性角色的春天来了吗?不同于以往荧幕上传统的女性角色,她们配合男性的塑造,她们的困境来自于男性,新的女性角色摆脱了两性之间无聊的情感拉扯,而投向自身,关注更加真实细腻的女性内心世界。
今年的爆款黑马是由两位女演员主演的电影《妈妈!》。荧屏奶奶吴彦姝和“女儿”老戏骨奚美娟一起讲述了一个特殊的亲情故事——85岁的老母亲照顾患上阿兹海默症的65岁的女儿。
图片
这个跳出常规思维的戏剧化故事展现了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笑中带泪的情节:母亲像照顾幼儿一样给女儿喂饭;母亲推着坐在轮椅上女儿;忘记密码进不了门时,母亲敲碎玻璃跳窗开锁;在女儿被污偷窃时,是母亲挺身而出与人大打出手。
在如此轻易便可引发观众泪奔的故事里,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地让你哭,更多是在生活的巨变和压力下让我们看到女性的巨大能量,没有退缩,没有悲切,没有绝望。吴彦姝饰演的妈妈对女儿说:“我退休二十年也休息了二十年,本来觉得活够了,你又无意当中挽救了我。”
图片
吴彦姝凭借这部电影拿下了北影节的影后桂冠,无可置疑。两位女性的表演浑然天成,仿佛镜头不存在,她们就是这样一对特殊又普通的母女。
其实,除了演技之外,两个女性角色的设定本身更加珍贵:她们不是两性中的女人,她们不是爱情片中时刻散发着荷尔蒙的女性,更不是男性视角中的女性,她们只是女性,作为单纯而独立的人存在的女性个体,散发着人性本性中的珍贵与闪亮,这种也许就是我们期盼的新女性角色。
图片
新女性角色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仔细回想近年来的影视作品,可以发现几个明显的过程。
一开始,是角色翻转,反客为主。这种女性对男权主义的压迫有深刻的体会和愤慨,不惜以各种方式加以反抗;或认定女性的能力并不比男性差,常以其超群出众的成就凌驾于男性之上,甚或“以其道反制其人之身”地对男性施于压迫和制裁。它以“女尊男卑”的关系式对传统两性关系作了180度的翻转。
图片
我们应该很熟悉这种模式的女性剧,大女主剧也基本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立意的,一开始确实鼓舞人心,像是《欢乐颂》,或是极端调转两性状态的《传闻中的陈芊芊》,让男性怀孕生子的日剧《桧山健太郎的怀孕》,但最近的很多剧开始走喊口号的形式主义,为了反抗而反抗,为了显示独立而降智剧情,也是大女主剧逐渐式微的原因。
接下来,女性角色开始进化为保持特性,呈示自我。这类女性角色并不否认男、女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别,但却不承认所谓男优女劣的传统认定,因此顺应自然地保持着女性诸多固有的特质,并以此显示了女性“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它显现的关系式是两性的“并列”。今年热播的《梦华录》就有几分这种味道,以及非常优秀的《我的天才女友》《俗女养成记》更是深刻的讨论了女性的内心自我的成长和蜕变。
图片
或许未来我们可以看到下一种新女性角色,她们不再负责回答催婚催生、职场歧视、出轨家暴这种老套的问题,也许那个时候这些也不再会成为困住她们的问题,一切将从非性别主义的角度出发,去讨论情感、工作、生活。
就像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一个女研究生该不该因为生孩子而休学”,本来是非常个人向的选择,却再次引起了关于生育成本、关于性别的争论。如果剥离性别,把这个问题变成“一个研究生该不该为了孩子而休学”或者“一个人该不该为了当下更重要的事而放弃学业”,人们又会如何回答?
回到开头的问题,新女性角色的春天来了吗?我们带着美好的期望,相信是的。
撰文:美江,图源:微博、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