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这十年”——县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图片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西宁市委宣传部策划“西宁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西宁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9月29日,“西宁这十年”县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大通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马明旭,湟源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董峰,湟中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郭健,城东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代区长薛翔青,城中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石林,城西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袁文,城北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杨占仓介绍了各县区相关情况。
图片
图片
大通县
图片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通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青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在动能转换中蓄势勃发,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呈现新气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新提升、迈上新台阶,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全面小康,先后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青海省唯一入选县)”,荣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国双拥模范县‘五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县‘九连冠’”等殊荣。
发布会内容
五四青年节
图片
党建引领更加凸显,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按照省委“131”总体思路,市委“12315”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县委“13415”战略,在筑牢西宁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的新征程上,聚力绘就“一城山水、大境通达”新画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达到669个,党员19745名,预备党员544名。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持续加大,“四风”问题得到有效纠治,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图片
经济总量突破百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2021年达到132.5亿元,年均增长6.9%。人均生产总值快速增长,2021年达到3.28万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7.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2021年达到3.7万余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2021年达到1.5万余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17万元增加到1.8万元,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改善。2021年财政收入达到9.54亿元,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2.9%,居西宁市五区两县之首。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29.3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6.13亿元,年均增长5.2%,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市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考评优秀地区。
图片
产业结构稳中调优,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始终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产业结构、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2021年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2:52.3:30.5,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4.9%,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位居全市第二。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4%,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76.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29.8亿元。电子商务、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建成可可西里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标志性文旅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年均收入保持2位数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近40.37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5%,2021年达到14.19亿元。
图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成功打造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企业28家、研发中心4家、农业科技园2家等。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推行链长制、包保制等,成功举办三届铝镁合金高新材料产业论坛,引进西北工贸城市综合体、年产10万吨铸造铝合金等招商引资项目140项,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4.8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家,新增限额以上企业7家,总产值达246亿元。高原康养生态文旅城、腾讯云创新基地等项目纷至沓来,西宁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以北川工业园区为支点,持续延长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杠杆,共入驻工业企业129家,技工贸总收入达516亿元。
图片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底色更加靓丽
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永续性生态支撑。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完成国土绿化16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8.1%提高到4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8.38㎡增加到8.8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5.88%增长到37.82%。深化河(湖)长制,润泽桥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标准,大河滩水库开工建设,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基本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评估达到优秀。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治理,累计完成“煤改气”锅炉改造723蒸吨,PM2.5浓度下降至31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6%。累计治理水土流失355.4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信访举报问题办理扎实推进,高质量完成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大通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图片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格局持续优化
始终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添动力,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推行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1+7+20+311”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系。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县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成立运行。四级紧密型医联体改革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县供销联社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先进单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力打造“一键大通号”,当好金牌“店小二”。市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实现23个部门143项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办结率达100%。行政审批事项从132项减少至59项,企业开办时间由15天压缩至1个工作日。构建投资项目并联审批“一站式”运行模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90个工作日。东西部协作、住建部定点帮扶成效明显,投资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7个,引进小微企业3家。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高质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村集体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图片
城乡布局全面优化,区域环境明显改善
始终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高标准推进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编制完成《大通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等规划,“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试点初显成效,城镇化率达51%。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行动,矿山东路道路改造等22个城市项目和东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等30个农村项目扎实推进,宁张公路沿线(大通段)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启动,城市“三区六点一带”和乡村“5带60村”城乡发展布局基本形成。严格落实街长制和门前“六包”责任制,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以上,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三乡工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成效突显,建成6个美丽城镇、276个高原美丽乡村,新改建厕所29717座,农村污水管网达135公里,42个村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86.19%。286个村、37.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17112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持续深化县乡道路养护体制改革,全县列养农村公路1730.3公里,县、乡、村道路经常性养护率分别为100%、100%、70%,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
图片
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累计改造保障性住房、棚户区、老旧楼院30257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22平方米,较2012年增加11.13平方米。建成使用爱老幸福食堂11个、日间照料中心12个、农村老年之家129个,惠及2.65万人。10年来北大、清华录取84人,8人分别摘得全省文理科状元。累计投入18.3亿元,新改建中小学5所、幼儿园68个,新增学位1.8万个,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楼等建成投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完善。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图片
基层治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巩固提升
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大力选树培育示范典型,创新推进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桥头镇八一社区等3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市首批社区“石榴籽家园”,创建全国和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3个,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称号。深化双拥共建活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国防教育不断加强,双拥模范县成果持续巩固。创新“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方式,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信息化防控体系建设,“雪亮工程”建成投用,“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8.8%以上,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湟源县
图片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湟源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前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9%;十年来,湟源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准,每年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持续增加,幸福湟源的品质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发布会内容
五四青年节
图片
坚持党建引领,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湟源县坚决把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围绕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以及制度建设,下功夫、出实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建+”模式,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图片
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依托“背靠大牧场、面向大市场”的区位条件,谋划了青藏高原地标农产品交易港,着力打造农畜产品产业集群。建成高标准农田19万亩,培育涉农经济组织187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湟源牦牛肉”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小茶牧场”“日月山牧场”高端肉制品走向了内地餐桌,“日月臻品”等区域公共品牌成为特色名片。大力支持快递、电子商务配套发展,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胡萝卜、马牙蚕豆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走向全国各地。
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紧扣“双碳”试点示范,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快大华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引导绿色产业入驻,年产2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建成投产,98兆瓦分散式风力发电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光伏发电、新材料等清洁能源,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以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挖掘整合“西王母文化”“排灯文化”,将宗家沟、丹噶尔古城、日月山景区,大黑沟露营基地,“二十四庄廓”特色民宿等A级景区和星级乡村旅游点,串联成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浪山浪水浪河滩”成为当地百姓幸福生活的生动体现。
图片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生态文明取得新成果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殷嘱托,聚焦生态“高地”,致力建设“湟水上游生态强县”。全面完成药水河生态修复等工程,建成县城污水处理湿地公园等项目。用数据来说,全县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从Ⅲ类提高到Ⅱ类,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近九成乡镇、超半数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5%,大华镇、东峡乡8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石貂、赤狐和藏雪鸡等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纷纷现身,雪豹和荒漠猫首次在湟源县境内被监测到,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图片
脱贫攻坚奔小康,农业农村展现新面貌
投入20亿,实施扶贫项目547项,完成236户755名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工作,58个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脱贫路上一个不落、一个不少。扶贫饲草产业园和羌韵青绣工坊等扶贫车间带动群众脱贫致富,146个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物质脱贫的同时,我们注重群众精神富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移风易俗小切口推进乡风文明大变样。
制定了40项工作措施,全力推进“三乡工程”,打造10个能人回乡创业典型,带动7000余户群众增收1100万元以上。“企业兴乡”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省级龙头企业、示范性经营主体多点开花、带动明显。“市民下乡+”“能人回乡+”走出特色产业振兴路,小高陵村拉动了“红色旅游引擎”,申中前沟村树莓种植实现多赢。
按照“湟源所需、六合所能”的宗旨,利用1.9亿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实施帮扶项目44个。健全以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湟源陈醋等农副产品成功打入东部市场,累计销售金额达到2000余万元,带动一大批群众就近就业,创收增收。全面启动组团式教育协作,教育帮扶走向长效化。特别是在深化项目管理改革、工作机制优化等方面把脉开方,留下了可持续利用的宝贵财富。
建成“高原美丽集镇”3个、“高原美丽乡村”87个,农村危旧房改造实现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安全饮水覆盖率、电网供电可靠率均达100%,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5%,硬化路和客车实现“村村通”,城乡1小时交通网全面建成,成功入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图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保障改善民生
着力算好民生这本大账,坚持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每年都在80%以上。
聚焦“一老一小”,以民生温度提升幸福指数。“家庭医生”助力“居家养老”,签约率达到97%。建成运营农村老年之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68个,各类文化娱乐设施配备完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更加贴心暖心。加大普惠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运营”理念,开办标准化规范化托育机构,“筑梦童年”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启动运营,全社会共同保障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大力提升学前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97.9%。全覆盖开展集团化办学,县幼儿园、高级中学相继投用开办,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面消除,“控辍保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成功组建,完成中医院易地搬迁,新建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11所中医馆相继建成投用。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村医覆盖率达到100%,就近能看病,就近看好病成为现实。
打造优质劳务品牌,“丹噶尔绣娘”“酸辣里脊”“波航休闲农庄”等劳务品牌加快标准化建设,“指尖上、舌尖上经济”带动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用传统手艺过上了新生活。
图片
湟中区
图片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明确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作出了建设产业“四地”的战略部署。十年来,湟中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重要指示要求作为湟中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拼搏赶超,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长足进步,宜居宜业宜游新湟中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发布会内容
五四青年节
图片
致力于生态保护,南部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累计完成人工造林7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2.5%,较2012年提高8.5个百分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完成“煤改气”547蒸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图片
致力于改善民生,群众获得感更加真切实在
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深入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发展红利更多转化为民生福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93.7%,年均增长6.8%,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全区156个贫困村退出,8980户、2870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0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3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3%。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组织创新奖,脱贫攻坚“湟中路径”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图片
致力于转型升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坚实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16万亩,耕地保有量稳定在85.48万亩,粮食产量连续10年丰产丰收。打造千亩露地蔬菜生产基地11个,产量占全市地产蔬菜的42%。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25万亩,新建改建养殖基地133家。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1462万亩,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2021年,农牧业总产值达48.3亿元,是2012年的1.14倍。湟中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坐拥全国5A级景区塔尔寺。建成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带4条,建立星级乡村接待点27个。打造3A级以上景区10个,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区首位。成功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累计接待游客5290万人次,创造文化旅游收入143.39亿元。文旅产业呈现“井喷发展”之态,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4%。
图片
致力于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补齐短板,城乡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26.43%提升至50%。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成保障性住房1.37万套,改造棚户区18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520套,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7%、96.6%。外环内网道路骨架基本拉开,新建改扩建县乡道路625公里,“两通”目标全面实现,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十年来全区乡村面貌发生蝶变,建成美丽城镇6个、高原美丽乡村283个,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2万户,75%的行政村“旧貌换新颜”。农村污水收集、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铺设污水管网97公里,建成污水处理站1个,垃圾填埋场3个,垃圾中转站95个,城乡垃圾处置率达95%以上,380个行政村环卫设施实现全覆盖,108个村遴选为省市清洁村庄,李家山镇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卫生乡镇,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留住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
图片
致力于区域治理,服务发展能力和水平日益提升
先后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632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完成各项改革任务160项,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了一批发展难题。全区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理顺部门权责3762项。“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取消、承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8项,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7%,252项事项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管理,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群众办事基本实现了“只进一扇门”。
图片
城东区
图片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青海各族人民,十分关心青海工作,高度重视青海发展,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两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体现的都是深切关怀,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城东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持续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东区发展量质齐升最快的十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也是全区人民获得实惠最多的十年。
发布会内容
五四青年节
图片
听党话、跟党走,政治建设贯穿始终
牢牢把握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更加注重服务效能提升,自身建设在作风转变中不断加强。持续拓展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推进中央巡视、中央环保督察、国务院大督查、省委巡视等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推动中央和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深入开展“四个奔着去”大抓落实活动、“政策落实年”“基层减负年”“能力建设”和“转作风、勇争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政府机关效能进一步提升。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36件、政协委员提案762件,办复率、满意率达100%。
图片
调结构、促转型,综合实力争先进位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把发展作为最大的任务,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致力于优化区域商业发展布局,推动传统商贸业向交通枢纽型商业转化,王家庄小商品市场、泰阳国际商贸城、汇鑫食品集散中心持续转型,中惠万达、新千、中发源等商业综合体迭代升级,丝路风情街评为“省级示范步行街”“中华民族美食街”,建国路综合商务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深耕新兴领域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产业发展新业态,打造全市首家政府主导运营的电商发展服务中心,带动引领消费升级。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08.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72.71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四区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191元,年均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合理区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5.96亿元增加到147.12亿元,年均增长8.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提升30个百分点,达到77.28%,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图片
优环境、促发展,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牢牢把握生态优先这一导向,更加注重和谐共生,绿色福祉在生态保护和治理中逐步增值。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累计造林绿化14647亩,其中,封山育林5760亩。打造北山美丽园、苦水沟、梨园、团结、东胜5个公园游园,新增绿地19.7万平方米。完成260蒸吨“煤改气”和69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工作,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8%,较2012年上升18个百分点。投资4230万元实施沙塘川河流域(入湟水河段)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国控湟水流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I类。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并销号,环境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34.3%。
图片
强统筹、重协调,城区品质全域提升
牢牢把握统筹协调这一原则,重塑发展空间,提升城市能级,城区功能品质蝶变换新。区内33条道路完成新建改造工程,其中22条道路实现交通微循环。累计实施房屋征收拆迁项目67个,完成房屋征拆面积约354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住房18737套,实施142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及配套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城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全面完成“厕所革命”建设任务,累计新建公共厕所49座、农村户厕141座。深化“幸福西宁·清洁西宁”提升行动,推进“街长制”“门前六包”责任制,健全“警城”联动联勤,主要街道机械化清扫全覆盖,城区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图片
聚民心、惠民生,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牢牢把握共享发展这一理念,更加注重补齐民生短板,群众幸福指数在精准施策中持续攀升。民生领域资金投入达13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21%。实施城东区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养老场所34个,中央厨房、爱老幸福食堂等34个。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城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我们始终坚持把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全面完成268项民生实事,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郑重兑现了对全区各族群众的庄严承诺!
图片
转作风、提效能,政府改革纵深推进
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不断拓展发展的新空间、厚植发展的新优势。高质量完成201项承接改革任务,高标准实施61项自主改革,市场主体增加3.7万余户。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率先上线运行营商环境移动服务平台,启用营商环境微型服务站,建成全省首个可视化政务大厅。稳步实施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率达10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防、治、康、教协同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破零”。全区社会大局和谐有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发展环境在提升效能中持续优化。
图片
城中区
图片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世纪疫情影响,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城中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聚焦“产业兴城、文化润城、民生惠城”定位,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全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中央活力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为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作出了中区贡献。
发布会内容
五四青年节
图片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坚强有力
实施了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完成村(社区)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改扩建和党组织活动阵地规范化布置。“幸福党建”联盟、党群偕行·邻里牵手、党在我心中·我在服务中等项目成为中区特色党建名片,“365党代表工作室”“红烛先锋341”等项目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全区32个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全部超5万,城市“党建微综合体”辐射全区671个楼院,“1+8+N”大党建工作格局全面形成,基层基础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27名人才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纵深推动作风巡查,将全区354个机关科室、基层站所、社区、政务服务窗口纳入“西宁评议”监督范围,聘请作风建设监督员,设立“办不成事”事项反映窗口、纪检监督岗。
图片
坚持优化经济结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年来,城中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84.20亿元增加到235.67亿元,是2011年的3.0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59.8亿元增加到115.3亿元,是2011年的2.3倍;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353元,是2011年的2.5倍,全区财力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实施莫家街、南关街街景整体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香水泉遗址修复、中心广场北扩、水井巷商业文化旅游街区等重点项目300余个。健全招商稳商机制,借助“青洽会”“城洽会”“双50”“500峰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近60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约350亿元。
图片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提档升级
十年来,“绿色”成为中区最鲜明的底色。开展“绿色银行”积分兑换活动,建立“绿色阳光·爱心换购”驿站,大力培育“绿色细胞”,创建绿色家庭、绿色餐厅。
深入推进“西宁蓝”建设行动,全面完成“煤改气”治理任务,严格落实建筑工程“十个100%”污染防治措施,截至2021年底,城中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9%,较2012年提升约20个百分点。深入推进“高原绿”建设行动,完成大南山三期绿化,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30.98%和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
深入推进“河湖清”建设行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湖长全覆盖,100%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顺利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终期评估,六一桥断面水质由2012年的Ⅴ类稳步提升至Ⅳ类及以上标准。
图片
统筹协调发展,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新”和“变”,是中区城乡建设的关键词。十年来,城中区坚持综合施策、双轮驱动,城乡发展协调共进、相得益彰。时代大道建成通车,4座新建桥梁横跨南川河两侧,沈家寨、劳动路、园树三大立交辐射全省,连接东西、通达南北的立体化、现代化交通网络已然呈现。
全力推进破损道路修复、农村危房整治等城市隐患排除,顺利完成雨污分流改造、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3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实现稳定破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
加强城市管理,扎实开展户外广告整治,实施城中区物业整治三年行动,成立全省首支“无人机执法中队”及“骑行中队”,全面推行街长制,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图片
坚持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12至2021年,全区民生领域投入累计达126.85亿元,占财政支出持续稳定在80%以上。真正做到了用小财政办大民生,民生福祉更有温度、更有厚度、更有力度。
十年来,城中区城镇新增就业共计7073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830人次,就业形势保持良好。教育发展根基越来越牢固。建成高标准寄宿制阳光小学,完成华罗庚实验学校和沈家寨小学改扩建项目,实施城中区第一幼儿园等建设项目,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93%。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城中区被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建设实验区。积极打造基础教育核心区,城中区获评“全国劳动教育试验区”。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累计保障困难群众22436户(次),为保障对象发放救助补助金2.52亿元。
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运营城中区社会福利中心、城中区老年养护中心,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时间银行”志愿式互助养老模式形成中区经验,中央厨房·爱老幸福食堂让中区老年人幸福满满。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3+1+N”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6支,家庭医生签约率从84%逐步增至92.5%。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新冠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工作有序推进,安全防护屏障更加牢固。
统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打造全省首个劳动维权工作站,帮助1.59万名劳动者讨薪2.84亿元。荣获“全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考核优秀地区”。举办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品味古城·乐游中区”非遗文创周等大型文旅活动,打造全省首家古建筑书院—香水书院,建成全市首家绿色发展展示体验中心和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持续实施基层社会治理行动,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积极创建“平安中区”,探索建立“商户联防”治安防控新模式,成功打造全省首个“邻里牵手”工程,建成“1平台+1中心+N应用”块数据平台,实现“24小时平安在线”全天守候,南川东路派出所获评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完善信访矛盾多元化调处化解机制,“三无”县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无淡季”思想,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全覆盖,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向上向好。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先进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区”等荣誉称号。
图片
城西区
图片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西区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特别是文亭巷社会时的讲话精神,在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紧扣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做高品位的主线,砥砺奋进、拼搏赶超,在现代化新青海和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现代服务业立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了城西区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发布会内容
五四青年节
图片
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始终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高地,主动融入省市发展大局谋思路、抢机遇、抓项目,一年接着一年干,各项指标保持稳中有进态势,经济总量始终位列全市首位。地区生产总值由135.26亿元跃升至404.9亿元,年均增长11.8%,超额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成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唯一超400亿元的区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5.8亿元增加到14.8亿元,年均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3.9亿元增加至169.5亿元,占全市总额的27.1%,年均增长9.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年均增长9.3%。
图片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始终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新兴业态、培育未来产业一体推进、“多轮驱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在全市建成三产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制定出台“四大集聚区”建设各项配套措施和支持、引导总部经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京东科技、重庆大龙网等平台企业和大唐能源、上海申能等能源企业落户西区,区域性总部达145家,实现年营业额170亿元。建成商务楼宇53栋,年营业收入超30亿元。全省半数以上金融机构集聚西区,现代金融占比达24.6%。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现代金融和现代商贸集聚效应日益彰显,市场主体突破4万户,第三产业总量位居全省区县首位,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力盟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商圈更趋成熟,以唐道637、新华联、万达、大象城等为核心的海湖商圈逐渐成型,唐道637、力盟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城西区已然成为全省最现代、最时尚、最宜居的活力中心。
图片
生态建设硕果累累,城区品质彰显新气质
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聚力绿色发展,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扛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全面完成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开展“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建设行动,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治理,全面开展花园城区建设,大南山绿化造林3.2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0万亩,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实施火烧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生态绿谷”建设成效明显,昔日垃圾沟变身城市后花园。率先启动“生态互联网+”试点工作,建立网格化大气环境监管体系,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位居全市前列。率先建立“1+8+N”河流管理机制,推行“河湖长制+检察长”联动机制,河长制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围绕最佳居住环境建设,先后完成158个小区基础设施改造、3.6万套老旧住宅容颜提升、7个新村建设,实现了城区风貌与居民生活的同步提升。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全市首个生活垃圾分拣中心,34条道路实现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凤凰山路拉伸东西联系快速通道,北气象巷、口福街退市还路,城区道路更加便捷畅通。主次干道推行机械化清扫、全城清洗作业模式。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整洁,幸福品质之城魅力愈发彰显。
图片
改革创新多点突破,发展活力呈现新势头
始终把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730项承接上级改革任务和240项区级自主创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成立全省首个政务服务流动工作站,工作日中午“不断岗”、周六日上午“不打烊”政务服务模式得到全市推广。机构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任务圆满完成。集团化办学、城管体制改革、医联体改革、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等走在全省前列。城市基层党建“微综合体”项目试点、“警城联勤”“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模式为全市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西区经验。打造全省首家地区“文化联盟”,产业融合化走出新路径。依托“青洽会”“城洽会”等载体平台,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率先建成全省首个楼宇信息平台,首创政企联合招商模式,成立政企联合招商分中心,先后引进项目77个,实现省外到位资金300亿元。与武汉江汉等城区建立友好合作交流机制,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图片
社会事业亮点纷呈,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累计投入55.54亿元,实施22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在全省率先建成绿色产业孵化服务中心等一批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就业创业连续十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率先出台精准帮扶十二条措施,兜底发放各类补助、救助金1.16亿元。率先组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医联体,全力推进“3+1+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设提升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1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8%提升到33.83%,被国家卫健委授予“全国优秀健康促进区”荣誉称号。新改(扩)建小学、幼儿园15所,大班额比例从68%降至2%。组建全市首个学前教育联盟,普惠园增至37所,先后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称号。建成全省首个虚拟养老院,2个镇办级养老中心、33个日间照料中心、1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48个爱老幸福食堂、1000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构成的综合养老体系惠及4.6万名老年群众。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五峰书院成为西区文化品牌。体育公园建成投用,社区(村)体育健身器材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市建成“15分钟幸福生活圈”“10分钟健身圈”。先后成功举办环湖赛、特色美食节、夏都梦想季、FIRST电影节等各类大型赛事及群众文化活动近4000余场,接待旅游人数达4515.3万人次,累计旅游收入达578.9亿元。
图片
社会治理精细高效,共治共享再创新模式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指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省率先打造“石榴籽家园”,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雪亮工程和智慧西区建设,率先实现城区治安电子监控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成区级反电信诈骗中心,防范电信诈骗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成立全市首家医患纠纷调处中心、信访调解委员会,成功化解信访积案36件。圆满完成中央扫黑除恶督导整改工作,社会安全状况及专项斗争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级平台,实现政府机关、街镇、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七五”普法终期验收考评全市最优,荣获全省普法先进区称号。率先在全省组建退役军人创业孵化专区、军嫂社区、志愿服务队,连续四年被评为双拥模范城区。餐饮服务单位分类定级挂牌公示实现全覆盖,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更加稳固。
图片
城北区
图片
图片
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北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办成了一件件顺应群众期盼的大事实事,迈上了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为聚力建设生态宜居品质城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布会内容
五四青年节
图片
十年强基铸魂,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正风肃纪反腐,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主动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北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思想保障。
图片
十年砥砺前行,地区综合实力实现新飞跃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扎实实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7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67.6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29.5亿元到增长至2021年的126亿元,成为全市首个固投超百亿的县区。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2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3.84万元,增长近3倍。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3亿元,2021年增长至145亿元,年均增长7.61%。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成立全域招商引资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政府服务优势和企业产业链资源优势,从“单打独斗”转为政企、政银、政商、政村、政校多方“握指成拳”,开启了“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共创共赢”的招商大格局,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累计达到270.6亿元。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为开启新征程、实现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十年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始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创业、人文科教、高端物流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北区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激情,逐步形成“政府支持、多方合作、高校参与”的创业创新发展模式,辖区13个国家和省市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年均实现产值近20亿元,累计培育创新型企业 131 家,产学研融合型市场主体15家,成功申报生物信息等领域专利1360 项,实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21项,本省特色技术成果对外转化落地5项,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达到41件,城北区成功入选全省首个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载体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区内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4%,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近三成。万达、吾悦等国内知名企业竞相入驻,高原钢城小镇一期基本建成,带动了现代商贸服务业量质并举、速效同增,形成了一核带动、多点开花的商贸新局面。朝阳物流园区、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生活用品冷链分拣中心等现代物流快速发展,连接内外、横贯东西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北川湿地公园、市级“四馆”、生物园区5A级博物馆群等一批高品质旅游新亮点活力显现,生态乡村游、文体健身游等一批特色旅游品牌逐渐打响,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双增长。全区第三产业占比从2012年末的不足三成增长至2021年的近七成,基本实现了由工业农业区向城市综合休闲商贸区的根本性转变。
图片
十年精心呵护,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
深刻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三生”共融、水城共融、蓝绿共融的生态北区已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从2012年的10.8%增长至2021年的35%。持续加快公园城市建设步伐,累计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0.6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2年的8.59平方米达到2021年的14.48平方米,北川河湿地公园、沈那遗址公园等11处公园游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首选地。
图片
十年深耕细作,城市品质提升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进城区服务功能和品质,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城区新格局。城市空间布局呈现根本性转变。以小桥—朝阳为核心的现代商贸核心圈基本改造完成,填写了北区没有核心商业圈的空白;以青藏高原农副集散中心、钢城小镇为核心的西川现代物流圈,共同组成了全市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大学城、高新区的拔地而起,让北川地区一跃成为创业者的新沃土。北川河、湟水河沿岸综合治理,小桥大街、宁大路等提升改造等工程的顺利完工,北川、西川开发建设加速推进,城乡居住面貌实现历史性变化。坚持“房住不炒”基本原则,将保障和改善居住条件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资源整合的住房保障和改善机制。火车西站、小桥、北川、马坊等区域高品质小区陆续建成入住,新增人口超10万人,成为全市人口增速最快的县区。累计投资10亿元实施的184个老旧小区主体和80个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让老旧小区穿衣戴帽、焕发新颜。投资66亿元实施的小桥、陶北等23个新村住宅小区,让2万余人出村入楼,实现新居梦。持续完善城市路网构架,实施完成五四西路延伸段、昆仑大道西延段等省市重点道路项目,建成通海桥、湟水桥等特大桥,构筑了人流、物流密切交往的“新通途”,对外衔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畅通城市“毛细血管”,完成朝阳西路改建、门源路拓宽等道路建设,实施小城建道路建设45条,新建幸福桥等一批便民桥梁,新增绿道约26公里,城市微循环更加通畅。提升农村道路品质,实现了农村道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转变。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海绵+”模式,加快解决城市内涝、老旧小区雨污合流问题。坚持城市美化、净化工程齐头并进,实施老旧楼院等重点领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垃圾不落地”“全城清洗”“立面空间净化美化”等专项行动,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城市环境,彰显着“生态宜居品质城区”的特色和风格。
图片
十年共建共享,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把80%以上的财力用于保障民生,坚定不移办实事、惠民生、增福祉,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坚持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全面落实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就业政策,2012年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6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实现了劳者有其岗、在岗有其薪的托底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动城乡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加优质,新(改扩)建陶昕、博雅等11所学校,新增校舍16万平方米,大班额占比消减至1.79%,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1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投入使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三江源民族中学等建成招生,西宁大学等项目加紧实施,大学城“青春校园”魅力彰显。强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城北区中医院迁建、马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率先组建中医医联体,“一院一品牌”中医特色更加凸显,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全省首个“医养结合”养老示范基地、4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28个农村老年之家、2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57个城乡幸福食堂,为老年人提供高标准、高质量服务,老年人生活更加安康、更有尊严。加大力度建设公共文体服务基础设施,建成文体设施34处、文体活动场所88处,城北区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即将投入使用,“15分钟幸福生活圈”和“10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覆盖全区的三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法治政府、行政审批、营商环境、平安北区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区各族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生活得更加殷实、幸福、美满!
来源:西宁广播电视台
监制:刘幸海
责编:冯丽晨
编辑: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