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简史:古腾堡印圣经开启摇篮时代,沃霍尔制梦露刷新拍卖记录

2022年5月10日,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依据梦露的一幅照片,所创作的亚克力丝网印刷作品——《枪击玛丽莲(鼠尾草蓝色)》,在纽约被拍出1.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13.13亿元。
这不光刷新了二十世纪画作拍卖新纪录,而且也应算作世上最贵的一幅丝网版画了吧。
图片
《枪击玛丽莲(鼠尾草蓝色)》1964,40 x 40 in (101.6 x 101.6 cm)
沃霍尔这幅作品所采用的丝网印刷,也就是漏孔版的方式,这种印刷方式的历史很长,我国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
但作为一项绘画种类,丝网版画自上世纪初才开始兴起,这一版画种类因为安迪.沃霍尔等人的推动,开始风行世界,与传统的木版、铜版、石版一起被称为版画四大版种。我国则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美院才成立了第一个丝网版画工作室。
这一期内容,我们继续此前介绍丢勒的内容,借这位版画大师的时代背景,来探讨一下西方版画的前世与今生。
壹 西方最早的版画
在上一节,大致介绍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这一过渡时期,德意志民族意识开始增强,丢勒用他的版画,从视觉图像上呈现其最初的雏形。
尽管在版画方面取得了如此的成就,但丢勒并不能算作是整部版画史上的第一位大师。
首先来了解下传统版画的概念:这种艺术创作的形式不是用画笔,而是用刀或者化学药品,在木板、石板、铜版等版面上刻出或者蚀刻出图形后,再印刷出来的图画。
版画因其特殊的制作过程和最终呈现的形式,与印刷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图片
大英博物馆所藏唐咸通九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局部
相比欧洲,中国的版画起源要早,主要是木刻版画。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版画,应是作于9世纪晚期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咸通”既是指唐懿宗李漼的年号,从公元860年到874年。
西方的印刷术发展晚于东方,目前存世最早的木刻版画有《普洛塔木板画》和《圣克里斯多夫》等,与中国的最早木刻作品一样,都是为了宣扬宗教教义而制作。
《普洛塔木板画》(Le Bois Protat),是一块刻在胡桃木上的雕版残片,因为在1898年被法国印刷世家普洛塔家族所发现,所以称为“普洛塔木板”。
这块木板应是一幅完整作品的右边部分,只能看见为耶稣行刑的士兵,图像上方仅有耶稣受难时被钉于十字架上的左手。虽然仅有残片,线条也比较拘谨,但三位人物的姿态不乏生动。
图片
《普洛塔木板画》
图片
《普洛塔木板画》中人物造型
据考证,普洛塔雕版的制作时间大约1380年,这相当于我国的明朝初叶,西方正值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这一时期是在乔托、杜乔等人开创了文艺复兴绘画之后的断层期,此后新一代的绘画大师,如南方的布鲁内莱斯基、吉贝尔蒂、多纳泰罗,以及北方的罗伯特.康平、扬·凡·艾克等等都刚刚出生。
(船长最近看了马特.达蒙、朱迪.科默等主演、2021上映的电影《最后的决斗》,这个类似法国中世纪版本罗生门的故事,就发生在1380年前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感受一下那段历史)
图片
2021年电影《最后的决斗》海报
另一幅《圣克里斯多夫》目前藏于英国曼彻斯特图书馆,所刻日期显示其创作于1423年。《圣克里斯多夫》应是在德国制版,纸张也产自德国南部。
传说中的圣克里斯多夫(Saint Christopher)是一个大块头,他在渡口提供背人过河的服务。一次背了一个小孩,但这个孩子非常沉重,克里斯多夫对孩子说:“你的重量简直就像整个世界压在了我肩上。”
那孩子其实就是耶稣,他回答克里斯多夫:“你背负的不仅是全世界,还包括这个世界的造物主。”
图片
《圣克里斯多夫》木版画 1423年
图片
丢勒所作的铜版画《圣克里斯托夫》
克里斯托夫在中世纪被塑造成旅行者、运输行业、运动员的主保圣人,至今很多西方人依然信仰,并且出现在许多的文艺作品中。很多电影中的桥段都让人联想起这位圣人。电影《一球成名》中那首主题歌OASIS中第一句—— Who put the weight of the world on my shoulders——便让我联想起这位大块头。
到了丢勒的时代,这个题材更是经久不衰,他本人也为这个题材创作过版画。
贰 印刷术革命与摇篮本
在丢勒出生前30年,历史上第一次“传播革命”已经在德国开启,这对人类文明产生很大影响,其意义并不亚于500年后微芯片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
1398年出生于美因茨的约翰尼斯·古腾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 1398—1468年),大约在1448年,从美因茨流亡到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如今属于法国,距离前文格吕内瓦尔德内容中提到过的科尔马约78公里),为了更高效地印刷圣经,他开办了印刷厂,并发明了铅字活字印刷术。
古腾堡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机械印刷时代的开启还应包括以下一些逐渐酝酿成熟的条件:
首先是纸张的大量生产,丢勒的故乡纽伦堡,早在1390年已经诞生了第一家水力造纸厂,德意志的造纸业逐渐跃居欧洲前列;
其次是金属锻造技术的提升,这能够保证铸造出高质量、符合要求的金属活字,丢勒的父亲就是一位来自于匈牙利宫廷的金匠;
最后,印刷所需要的特殊油墨,也需要反复调试,据说古腾堡在这方面借鉴了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绘制油画时的颜料配方。
有了这些必备的条件外,古腾堡开始了他的发明和创业之路,但他的商业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堪称潦倒。
1452年,古腾堡回到了美因茨,他找到一位名叫约翰内斯·弗斯特(Johannes Fust)的天使投资人。弗斯特从巴黎将自己正在索邦神学院做抄写员的女婿——彼得·舍弗(Peter Schoffer)召回美因茨,让他做古腾堡的助理。
三个人合作之初,他们采用新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出版一些宣传页、小册子,也曾揽到了为美因茨教会印刷2000份赎罪券的活。
图片
大约1471年美因茨印刷的书籍内页
不久后,他们孵化出了一个大项目:
在1452—55年印刷了圣经。《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即42-line Bible) ,被认为是拉丁文圣经最早的印刷版本,每一本有1300页。
虽然只印刷了不到200本(45本印刷在牛皮纸上,另外135部印刷于手工纸本上,目前留存的大约有12部纸本,有4部牛皮版为全本),但意味着西方图书批量生产的开端,同时也宣告了中世纪那些手抄本从业人员的职业逐渐终结。
虽然这本圣经很受欢迎,但预售款回款速度太慢,天使投资人弗斯特展露出了魔鬼的一面,他将古腾堡告上法庭,最终在1455年11月将古腾堡扫地出门。
古腾堡此后只有利用技术另找合伙人,他可能在此后出版过《拉丁语天主教词典》(Catholicon),另一部《三十六行圣经》(Biblia Latina, 36 lines)也可能是由他制作,最后在1468年去世。
另一边,弗斯特和女婿舍弗的印刷厂业务持续发展,直到1462年发生了大火,舍弗重新开设了一家工作坊,继续拓展自己的业务。
从美因茨舍弗工厂中流出的技术和人员,逐渐分枝散叶,将印刷术传遍了欧洲,他们在1465年于罗马、1468年于瑞士巴塞尔开办了数家印刷厂。
图片
17世纪的木刻版画《印刷作坊》
从1450年到1500年,这半个世纪的时间,印刷厂逐渐遍布欧洲18个国家,近300个城市。现代有学者统计,在这段时间肇始于德国的这些印刷厂共印刷了6-800万册书籍,覆盖了18种语言。这个数量超过了此前中世纪所有欧洲手抄本的总和。
这半个世纪用活字印刷术所生产的书籍,有一个专有的称谓——“摇篮本”(incunabula)。这些摇篮本不仅推动、普及了公众教育,也传播了文艺复兴精神,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宗教改革。同时,也宣告了版画黄金时代的来临。
叁 印刷术对版画的影响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介绍过多位以手抄本为职业艺术家,他们之中的林堡三兄弟,大约与古腾堡同时期出生于勃艮第,但均因为1416年一场瘟疫而过早离世。
在印刷品大行其道后,手抄本并非立即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种形式依然为一些上层社会所钟爱,比如在介绍埃尔.格列柯时,我提到当他在罗马时遇到了一位贵人——来自克罗地亚的画家朱里奥.克洛维奥(Giulio Clovio 1498年—1578年),他就曾花了九年的时间为法尔内塞家族制作过一本泥金装饰手抄本——《法尔内塞的祈祷书》,当然这在那个时候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这就像如今信息时代我们,在最近这三十年所面对的世界,电子书、数字图书、数字图像和NFT等等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知识、艺术和思想的传播方式,甚至创作方式。
虽然这场变化更加快速,但互联网蛮荒时代的人们总喜欢用古腾堡的发明为自己打气,比如最早的电子图书馆项目就叫做“古腾堡工程”,也许你还听说过一款文字处理的软件,叫做Gutenberg(古腾堡) 编辑器。
当印刷术取得这样的重大革新之后,版画的创作也不再以木板雕刻为主,铜版和石板开始盛行。摇篮本时期的出版物中,大约有百分之十为插图本,因为这些需求,极大地推动了金属版版画的发展。
图片
松高尔所作的圣母像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在丢勒之前,德意志已经出现了一位享誉欧洲的铜版画大师,他就是出生于科尔马的马丁.松高尔(M.Schongauer 约1435一1491年)。
松高尔的画风和他所留下的图像,影响过米开朗基罗、博斯,丢勒的版画更是以他为师。
国内对这位大师的介绍资料不多,甚至将其出生年份1435年也弄成了1453年,有关阿尔卑斯山以北这位一代版画宗师和他的作品,且待下回再向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