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的演技,夸不够

时光编辑部 | 隐饮
用电影治愈生活。
国庆档的《万里归途》,大家都看了吗?
想说一句有点俗套的话:你永远可以相信张译的演技
图片
他的表演仿佛有种魔力,能让观众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迅速忘记他是个演员,只深深被这个角色吸引。
这一次,张译又贡献了教科书般的表演:精准细腻,游刃有余,直抵人心
今天,时光君想来聊聊张译,聊聊这些年来他令人难忘的演技高光瞬间。
万里归途
在《万里归途》中,张译饰演的外交官宗大伟,是全片的主心骨,但这个角色并不好演。
图片
一方面,他是个归心似箭的丈夫,内心怀着无法陪伴待产妻子的愧疚。
另一方面,他又是在枪林弹雨中引领撤侨的外交官。
他必须小心翼翼藏起自己的“私心”,也藏起自己的脆弱和恐惧。
图片
片中有多场重头戏靠他的表演支撑,他也不负众望,又一次贡献了值得观众反复回味的瞬间。
比如当宗大伟接受叛军武装分子的轮盘赌局时,他满头冷汗,用力地闭了一下双眼,他开始不自觉地发抖。
他要冒着失去自己性命的危险,去换回同胞的安全。
图片
即便他是训练有素的外交官,在面对死亡威胁时,眼皮还是会轻微地抖动,这是来自人性本能的恐惧。
这个暴露脆弱的小细节,就是张译让观众产生共情的理由——他诠释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面对危险时他有真实的恐惧,可是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他的底气。
比如宗大伟在沙漠中喝水,一滴水滑到嘴边即将掉落.
张译马上即兴发挥,他不是随手擦掉,而是迅速用大拇指把水抹回嘴里,还不忘舔了舔。
图片
因为沙漠里的每一滴水,都无比珍贵。
张译这个关于“一滴水”的小设计,充分展现了撤侨之路的条件艰辛。
导演也对这段即兴发挥非常满意,直接保留进正片里。
还有宗大伟终于用电话联系上了老婆,他握着电话的手止不住颤抖,身体一软,蜷缩在岩石下,这是对妻子深深的愧疚。
图片
听到孩子已经出生,他又激动得猛一抬头,直接撞上了石头。
这一撞,真是撞到了观众的心坎里,就是那种震惊又狂喜的感觉。
他完全不顾疼得龇牙咧嘴,却反而捂着头傻笑起来,眼角洒下一行热泪,因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图片
影片结尾处那三枪,张译演得是“四两拨千斤”
每一枪的表演的细微变化极有层次,紧紧拿捏住剧情的紧张感。
最后他带领大家排除万难,踏上归途,那句铿锵有力的“回家”,让不少观众瞬间泪奔。
图片
在《万里归途》片场,工作人员常会看到张译在片场匆匆忙忙跑来跑去,原来他是要去监视器前回看自己的表演。
他经常看得入迷,甚至会忘记满头的汗水和干裂的嘴唇。
同组的演员王迅透露,“张译每一遍的表演,都不一样。”
图片
原来,他是在反复一遍遍审视自己的表演,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和台词的节奏,直到找出导演最满意,状态最佳的那一条。
这是他十几年前就在用的办法,如今,仍在继续。
演戏不惜力
这么多年,张译是个演戏“不惜力”的人,总是习惯性“自虐”
出演《万里归途》,对张译来说难度最大的地方,就是要从头学习阿拉伯语。从台词量就能看出来,这次他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这两句阿语,张译至今可以脱口而出。
图片
导演饶晓志透露,“阿语很难,在不熟悉的情况下,他还需要说出台词,还得把台词里的这些情绪层次演出来,这很不容易。”
张译有颈椎病的旧疾,病情严重时走路就会犯晕。
他在片场经常会拄着拐杖,但演戏时他要强忍着这份眩晕感,给出精准的表演。
图片
图片
《万里归途》拍摄现场
导演称赞说,“张译就像宗大伟一样,总能在表演上给我们安全感。”
在《金刚川》里,张译反复演出仰天怒吼的戏,为了喊好这句“来吧”,每次都拼劲全力,脸憋到通红。
图片
最后他体力透支,一度缺氧眩晕。不过他很快调整状态,向工作人员表示“对不起”,并要求“再来”。
在张艺谋的《一秒钟》中,张译暴瘦、剃光头的形象让观众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身高178cm的他,为拍《一秒钟》暴瘦至110斤,几乎瘦到脱相。
图片
其实用现在的化妆技术,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但张译的态度就是这样,老老实实减肥,为了角色,不会偷一点懒。
为了达到皮肤黝黑、粗糙的效果,每到拍摄休息的间隙,他就在42度的高温下暴晒跑步。
图片
凡是有工作人员来打伞,他都劝走了,“天天打着个伞,是不可能完成人物的”。
而在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里,张译又一次贡献了令人肃然起敬的表演。
那个他被电击的镜头里,他被五花大绑,头发蓬乱眼神涣散,脸上的肌肉都在不自觉的颤抖,逼真到不忍直视。
2020年的《八佰》,张译和欧豪有一段高光对手戏。
图片
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哭诉对活下来的渴望,祈求欧豪饰演的“端午”放他从四行仓库出去。
“我比不了你们,我做不了英雄”。
图片
这段戏的情绪层层推进,直到变成声泪俱下的下跪哀求。
张译演的比原定的戏长了很多,连摄像师曹郁都差点扛不住沉重的机器,后面来了三个人撑着他。
图片
最后,这段戏让监视器前的导演管虎,都忍不住偷偷抹泪
图片
图片
张译把“老算盘”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彻底演活了。
在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中,他饰演了一位为了保密,不得不辜负爱人的科学家,贡献了“戴口罩都遮不住的好演技”
虽然台词寥寥,但是张译的肢体表演,足以让银幕外的观众为之动情。
敬业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极致的人却少之又少。
当年演完电影《山河故人》,贾樟柯导演有个评价:“张译,能行。”
图片
简简单单两个字,不多,不少,就是角色交给他,能行。
成为演员
张译算是“大器晚成”型的演员。
回顾起来,当年迈过当演员的门槛,他曾付出过太多的努力和汗水。
图片
张译的自我评价挺清晰:“我条件不太好”
确实,他年轻时并不算标准意义的帅哥,一双单眼皮的眯眯眼,缺少肌肉支撑,拍眼部特写会很吃亏。
拍《乔家大院》时,张译演一个不起眼的小结巴。导演胡玫在闲聊时问他:“你多大了?”
图片
张译回答:“27岁。”
胡玫打量了他一眼,然后说:“你记着,男演员28岁还出不来,就洗洗睡吧。”
听完把张译吓出一身冷汗,回到家他开始喝闷酒,越喝越想哭。
还差一年,如何熬出头?
图片
张译不会忘记,他曾经想当“未来的罗京”,两次落榜没考上彼时的“广院”,然后一蹶不振。
家人看不下去了,把他送进了战友文工团,从此他爱上了表演,一呆就是足足十年。
图片
后来《士兵突击》招募演员,张译为了“史今”这个角色,向导演毛遂自荐,足足写了三千字的自荐信。
图片
于是有了那个“退伍老兵泪洒长安街”的经典片段。
退役前夜的史今,望着车窗外的夜色边哭边笑,眼泪止不住地落下来,连嘴里的大白兔奶糖都忘了嚼。
图片
演《士兵突击》的那年,张译刚好28岁
这些年来,张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表演片段,数不胜数。
在《亲爱的》里,黄渤饰演的爸爸找到了儿子,张译却没有。
最后他狠狠在孩子脸上吸了一口。不是亲,更像他想把失而复得的孩子,吸进肚子里。
还有一段张译醉酒唱秦腔的戏,完全是临场发挥的,据说当时把黄渤都演懵了。
图片
《山河故人》里,张译演的张晋生,一身煤老板气质浑然天成,一口山西话更是十分正宗。
图片
这源于张译对生活的观察。
“南北暴发户有别,北方有点混不吝,有些小钱就整条大金链子,恨不得到哪儿都是哥,而南方人骨子里有一点点贼,财不露白,可能他有十亿,但你看不出来。”
张译在《追凶者也》里也演得相当精彩。
他饰演的五星杀手小凤,在追杀段博文演的社会青年时,一不留神在大巴车上睡着了,气急败坏之下拿大耳刮子扇胖女人。
图片
这段“神来之笔”,后来得到了导演曹保平认可。
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张译无意中看到殷桃饰演的初恋女友,就在对面的火车上。
他没有激动得大喊,而是吃惊地左看看、又看看,反复确认这是真的,这不是在梦里。
图片
然后他探出窗外,张开嘴却是嘶哑的,发不出声音。
观众都忍不住跟着着急起来,最后他喘着粗气拼命大喊:“你去哪儿,你去哪里啊?”
短短的一个片段,张译的演技就足以征服众人。
拍摄《攀登者》时,吴京曾吐槽他:“张译老师是逢戏必瘸!”
图片
没错,张译拍《我的团长我的团》是瘸子;《攀登者》也是瘸子;《红海行动》拍完腿更瘸了……
拍摄《团长》时,是因为他“瘸得太好”,而被导演要求瘸了一整部戏,拍完左腿比右腿细了一厘米。
图片
拍摄《红海行动》时,张译刚开机就腿部骨折,是真瘸了。
远在北非的他,坚持不拖慢整体进度,用钢筋固定小腿,拍摄完回国后才治疗。
图片
其实,张译的“逢戏必瘸”,是源于对每一个角色都无比珍惜,拿出最大的努力去演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