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阴影加重,瑞信危机与英国养老金危机冲击全球市场

图片
这是在瑞士苏黎世拍摄的瑞士信贷银行的标志。(新华社/路透/图)
全球金融市场正走向危机边缘,近日发生的瑞信破产危机与英国养老金危机更加速了这一趋势。
2022年10月1日,有海外资深媒体人爆料,称已有一家国际大型银行濒临破产。市场广泛猜测,这家银行极有可能是瑞士第二大银行瑞信,因该公司近日的CDS(信用违约掉期)价格达到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最高水平,公司股价也在近日急剧下跌,市场惊呼出现又一个“雷曼兄弟”。
CDS是一种用于对冲违约风险的金融衍生品,CDS价格攀高,说明市场预测公司很有可能发生信用违约。
公司高管即刻向市场喊话,“不要将日常股价表现与公司的资本基础和流动性混为一谈。”随后几天公司股价略微企稳,但今年以来的下跌幅度已接近60%。上述媒体人随后删除了爆料。
另一则消息更令市场担忧,9月23日,英国新政府出台了较为激进的减税政策,直接导致当天英镑暴跌5%,股市、债市、汇率“三杀”,资金出现踩踏式出逃。
债券价格大跌,会导致持有英国债券的投资者不得不抛售其它金融资产来追加保证金。首当其冲的是英国养老基金,因该机构持有较多的英国国债。迫于压力,英国新任首相特拉斯宣布放弃部分激进的经济政策。
大型基金爆仓、知名金融机构濒临崩溃,故事的展开方式与2008年极为相似。“朝令夕改”的政策更加冲击了英国新政府的执政信誉,让市场预见了未来英国政府的债务危机。
瑞信的财务状况显示,其资产情况比预期好,未达到像雷曼兄弟当年的程度。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多名分析师指出,当下金融市场并未发生类似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也没有出现诸如欧债危机时期的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大规模的金融风暴料难发生。
叠加美元加息、俄乌冲突等因素,资本市场的神经一再紧绷,无人知晓哪件事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负面不断的瑞信银行
作为欧洲最重要的银行、瑞士第二大银行,瑞信流年不利。
先是2021年对冲基金Archegos爆仓事件。韩国人比尔·黄(Bill Hwang)管理的Archegos因高杠杆押注崩盘,单日亏损超百亿美元,引发监管机构调查。瑞信在该事件中成为受打击最严重的银行,其2021年财报显示,公司为该事件计提了约43亿瑞郎的坏账,相当于312亿元人民币。
同年,英国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 Capital倒闭,瑞信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再次背上了巨额债务和赔偿责任。自此后,瑞信不仅名誉受损,股价也一蹶不振,从2021年2月的14.90美元跌至今年9月的历史低点3.92美元。
2022年2月,瑞信又发生逾1.8万个账户信息泄露事件,信息内容暴露了瑞信曾参与毒贩洗钱的事实,该行因此成为瑞士历史上第一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定有罪的大型银行。
但该银行财务情况要好于预期。根据评级机构穆迪的一份报告,瑞信的偿付能力和流动性覆盖比例(LCR)分别为13.5%以及190%,好于市场上的大部分大型银行。
这得益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洲央行对各大银行制定了一系列更为严格的资本管理要求,使得欧洲银行更能抵御金融风险的冲击。
同时,雷曼兄弟是一家投资银行,其资产负债不受银行存款保护,而瑞信既有投行业务,也有超过资产三分之一的商业银行业务,受到法律监管保护。
真正受市场质疑的是其经营管理能力。上述多个负面事件令公司名声受损,更拖累业绩,公司股价今年以来已经累计下跌近60%。负面事件不仅冲击了瑞信的盈利能力,更丧失了金融机构最为重要的“信誉”。
2021年,公司管理层大换血,并于近期宣布将在未来剥离那些风险较高的业务板块。据彭博社近日报道,瑞信在香港已有多名高管离职,主要集中于私人银行业务部门。
图片
(小尘4x/图)
“互扯后腿”的货币、财政政策
更令人担忧的是英国财政政策。
2022年9月23日,英国新任首相特拉斯推出了自1972年以来最为激进的减税方案,内容包括一揽子对企业与个人的减税计划,以及扩大财政支出来应对能源价格飙升。英国新任财长克沃滕此前预计,2026至2027财年英国将少收税款450亿英镑。
一面减税,一面又同时扩大财政支出,将导致英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根据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测算,2020和2021年英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13.1%和7.9%,均高于2015-2019年平均2.9%的赤字率。英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从疫情前的84%上升至2022年一季度末的100%。
“一般情况下,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降低财政支出,但这次英国政府在经济已经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后继续大幅减税,无疑增加市场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中金公司研究部宏观分析师、副总经理刘政宁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
英国央行已经跟随美联储开启了加息步伐。9月22日,英国刚刚加息50个基点,将基础利率提高到2.25%。央行同时还计划从10月3日起进行缩表,预计将在未来12个月内将国债持有量减少800亿英镑。
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抵抗通胀。在俄乌冲突后,英国的通胀水平不断攀升,达到10%以上,创40年以来新高。而新任政府的举债策略,则需要通过大量发行债券才能达成,相当于通过财政政策放水,政策矛盾由此凸显。
就在9月26日,英国政府公布详细减税方案后,英国金融市场遭遇“股债汇”三杀,市场波动剧烈,英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到4.6%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价格持续暴跌,崩溃仅在一线之间。
汇率波动的正常范围通常在1.5%以下。而5%的暴跌幅度,意味着市场上或有大批量资金被爆仓。据英国媒体报道,因为债券价格暴跌,英国机构投资管理人不断收到电话,要求追加保证金,尤以养老金投资居多。
两天后,英国央行不得不出手救市,声明称将“以任何必要的规模临时购买长期国债”,以此恢复市场秩序。这显然又加重了通胀,大大减弱了加息政策的效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英国大规模、没有针对性的财政措施可能会加剧收入不平等问题,并增加通胀压力。
抗通胀与经济增长的两难
英国央行出手后几日,各方资产小幅反弹,但市场评价,这是“治标不治本”。
10月5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英国的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为“AA-”级,其中占权重最高的原因是“减税和预算赤字”。
英国政府出台相互矛盾的政策或许实属无奈。
受俄乌冲突影响,各国能源价格飙升。英国8月CPI指数上涨9.9%。英国央行上周指出,英国经济将陷入衰退,预计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将环比萎缩0.1%,二季度这一数据环比下降0.1%。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表明英国经济已经陷入所谓“技术性衰退”。
与此同时,英国的通胀率却居高不下。8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9.9%,接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为了遏制通胀,英国央行今年连续七次加息,将政策利率从1.75%上调50个基点至2.25%,为14年来最高水平。
除了上述减税计划,特拉斯的新经济政策还包括一项为期两年的能源补贴,以减缓油价快速上涨造成的社会冲击,这一计划或在未来两年内耗费英国政府约1000亿英镑。
“新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专注增长的新方法。”英国财长克沃腾在面对英国议会的讲话中这样解释。
他称英国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增长缓慢,政府收入减少,从而不得不通过提高税收来为公共服务埋单,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损害了增长。
然而英国新政府却陷入两难。在利率上升且通胀高企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为国内经济注水,极具冒险性。
“兵行险招”如果成功,经济增长够快、体量够大,足以抵消政府债务扩大和财政赤字造成的负面影响,则这一策略无疑是成功的,能够将英国拉出长期衰退。
如若失败,英国政府未来将承担更为沉重的债务兑付成本,进一步影响英镑和市场对英国的投资信心,甚至有可能长期深陷低利率的泥潭。
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