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外来入侵物种》追踪丨泉州市全面开展互花米草清除工作 因地制宜除治 防范“死灰复燃”

互花米草是全球公认的100种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在泉州市沿海8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对泉州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安全构成威胁。今年,泉州市全面开展互花米草清除工作,目前除治进展如何?记者多方走访了解。
图片
一大片互花米草被清除
同步开展除治工作 预计今年完成清除
9日10时许,在泉州湾洛江段,潮水退去,多台挖掘机正“坐”在浮箱上挪动,利用定位桩保持平衡,将互花米草连根挖起,再对它的秸秆和根须进行深翻、深埋后扫平,利用滩泥特性,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之产生厌氧发酵,达到除治互花米草的效果。
洛江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泉州湾洛江段共有互花米草1442.8亩,今年8月20日起,多台挖掘机进场施工,借助浮箱在滩涂上作业,部分区域清理互花米草的速度可达2小时1亩,小潮水情况下,一天可持续作业20个小时。截至8日,泉州湾洛江段已清理互花米草765亩,预计11月底全部清除,清除后将进行3年管护,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防范互花米草“死灰复燃”。
记者在石狮市锦江外线石湖滩涂看到,蔓延整个石湖滩涂的互花米草已被铲除,宽阔的海岸线一览无余。据了解,石狮市共有互花米草1378.2亩,截至9日,已完成1295亩互花米草的除治工作,如今石湖滩涂的湿地风光已初步恢复。预计本月底,将全面完成互花米草的除治工作。
“清理完后,还要对清理过的互花米草根系进行二次清理,最大限度防止回潮。”石狮市自然资源局林业资源站负责人表示,清除工程完成后,他们还将启动三年管护行动,将互花米草适生区域纳入长效监管范围,通过生态恢复和养殖养护等多种方式,逐步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
记者从泉州市林业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19061.42亩互花米草,当前已对全市的除治、修复、提升及后期管护进行统筹安排,同步开展除治工作。截至10月8日,泉州市已除治互花米草6380亩,完成33.47%。其中,台商投资区6290.74亩互花米草已清除4200亩,晋江市2040亩互花米草已清除21亩,丰泽区5170.95亩互花米草已清除35亩,泉港区420.04亩互花米草已清除69亩,惠安县和南安市分别有互花米草面积1929.64亩、389.05亩,两地已编制除治方案,完成招标工作后将组织工程进行除治。预计到今年12底,将完成全市互花米草的除治任务。
图片
挖掘机在浮箱上清除互花米草
科学方式除治 做到长效管护
泉州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对于互花米草的除治,他们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除治方法,采用物理除治方式,依法依规开展除治工作。对成片分布的互花米草,鼓励采取“刈(yì)割+旋耕”“刈割+翻挖根部”、深翻等方式进行除治;对零星分布或红树林内散生的互花米草,鼓励采取人工挖(拔)除。
“我们还将根据当地互花米草生物学特性、生长规律、海洋洋流流向和沿海季风风向,准确把握除治时机,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顺序,提高除治效率。”工作人员表示。此外,相关部门也将加强科技支撑,组织开展互花米草绿色防治技术、生物替代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攻关、环境评估。
工作人员坦言,后期对互花米草进行动态监测,长效管护十分重要。他们将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报告、迅速开展除治,做到“早发现、早除治”,也将强化专业管护,完善日常巡护,并强调各地要建立健全滩涂管护长效机制,对发现复发或新入侵的互花米草植株,及时予以清除,持续有效遏制增量。
繁殖能力强 需人为干预
互花米草俗称大米草,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生长于滩涂湿地或入海河口,耐盐耐淹抗风浪。1979年被引入我国,用于抵御台风、保滩护岸,之后在各地迅速繁殖扩张。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首批16种造成严重生态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互花米草作为唯一的海岸盐沼植物名列其中。
互花米草的繁殖能力强,种子或植株可随风浪潮流四处漂流,条件适宜即能生长,可在周边近海区域生长蔓延。近年来,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迅猛爆发,遍布全国海岸带,我市沿海8个县(市、区)均有分布。
据了解,互花米草强大的根系会破坏近海底栖生物环境,威胁底栖生物和海鸟的生存,导致原生物群落生存空间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大量本土盐沼植物因竞争不过互花米草而逐渐消失。
由于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可以靠种子和根系两种方式繁殖,又因其生长在潮间带,治理非常困难,且我国尚未发现本地的天敌和其他制约因子可以控制互花米草种群增长和扩散,因此互花米草的治理需要人为干预。
□泉州晚报记者 魏晓芳 郭芳蓉 通讯员 林恩炳 林富榕/文 吴嘉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