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西盟县:农业丰收农民笑

“我家现在种着花椒、刺竹、魔芋等,收入增加了,日子也好起来了。”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镇嘎娄村四组的村民尼各兰一年到头都忙得不亦乐乎,今年58岁的他春收小麦、夏采花椒、秋收刺竹、冬挖魔芋,再加上家里养的猪、牛、羊,一年下来收入达8万多元。尼各兰家的生活变化只是近年来西盟县群众生产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县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良种配良法 稳住“粮袋子”

金秋时节,在新厂镇代格拉村五组村民岩布里三的半亩旱地里,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过去这块地都是种植老品种旱谷,产量低,后来技术员带领我们推广种植新品种杂交稻,亩产量达300多公斤。”岩布里三说。

十年来,西盟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牢牢守好粮食安全生产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同时,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深入基层一线开设“田间课堂”,推广宣传科学技术,把“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切实为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粮田”变“良田”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走进勐卡镇莫美村一组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一条蜿蜒的彩色道路向田间延伸,一块块平整的农田整齐排列。“我们家这块地有3亩,我准备种植无筋豆。”刚刚收割完水稻后,村民岩成就马不停蹄地翻耕整地。他说:“这块田以前一年只种一季,特别到了冬天就丢荒了。现在政府把水沟建好,浇水方便多了,每年可以种三季。”

“我家的3亩水田,以前是分散的,耕种起来很不方便,现在坡改梯项目改造后,不但连成片还更平整了,耕作起来方便又省力,粮食产量也提高了。”岳宋乡曼亨村村民扎拉说。

西盟县通过实施“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的土地宜机化改造、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建设工程,完善配套了农田基础设施,让农民真正种上“放心田”。

十年来,西盟县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38.5万亩,土地确权65.45万亩。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83万亩。

产业升级蝶变 多点开花结硕果

产业兴则乡村兴。十年来,西盟县持续巩固“橡胶、甘蔗、茶叶”3个存量产业,加快推动“肉牛、林业、石材”3个增量产业发展,让主导型产业扩容提质。同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米荞、刺竹、花椒、魔芋、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和订单农业,让产业项目“多点开花”,多渠道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此外,西盟县还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农业生产销售产业化转型升级。通过制定出台“牛八条”,做强做大肉牛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现在我们养牛买保险、种饲草、配种、盖牛圈都有补助,公司还以保底价收购肉牛,让我们能养能卖有收入。”岳宋乡曼亨村肉牛养殖户岩开高兴地说。

走好特色路 打响特色牌

采茶、制茶、直播卖茶,在西盟县商烟街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三代茶人周海燕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2019年,大学毕业后的周海燕选择返乡创业。回乡后的周海燕尝试着做自己的茶叶品牌,让老一辈的毛茶销售逐渐向成品茶转变,从线下销售到线上同步发力,脚踏实地去实现关于“一片茶叶”的绿色创业梦。

十年来,西盟县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等网销新模式,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粮食稳产保供、产业蝶变跃升、群众致富增收。如今,在西盟大地上,一幅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现代农业画卷正缓缓铺开……

(来源:普洱日报 通讯员:艾嘎 编辑:罗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