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十年丨刘振天: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主动做好三个面向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推动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作用不可忽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历史方位,全面擘画和领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业,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在继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之后,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30%。2019年,进一步达到50.6%,迎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新阶段,掀开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2021年,高等教育再创新高,毛入学率增长到57.8%,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0多个百分点;在学总规模4430多万人,占世界大学生在学人口总数20%以上,稳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党和国家致力于推进质量和公平工作,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师资队伍、资源条件大幅度改善,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千百万计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普遍提高,若干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步入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教育治理结构进一步合理,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根本改变了劳动力素质结构,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积累了丰富鲜活的经验,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九个坚持”是百年大党领导中国教育革命和教育建设事业的集体智慧结晶,标志着党对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纲领和根本遵循。
作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组成部分,建设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并非一帆风顺,前进道路上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困难和风险。一方面,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剧烈变化与重构,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字化经济日趋成形,产业竞争、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步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接受更多的教育机会,更要分享高质量的公平教育。国家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任务。所有这些,对高等教育发展都是全新的挑战。
而高等教育自身还存在发展不均衡,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不充分,整体质量不高,治理体系尚未完全理顺,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教育发展和评价存在“五唯”短期化、功利化行为……所有这些,制约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考验着党政部门、高校和社会的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守正革新,久久为功、持续加力,不负历史、时代和人民的重托。
图片
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教情,坚信、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达,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教育领域的独特创造,既有世界现代化之一般性,又有基于国情教情的中国特色。简言之,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超大人口规模国家推进的、前无古人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和精神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现代化,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高等教育首要问题,把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四个自信,指引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建功立业,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内生动力。
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
同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强教育的历史转变。面向新时代,如何实现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依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更是高等教育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内在本质规定。只有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动员、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事业。为此,要切实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体制,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改进党管教育、党管人才工作,不断完善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根本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
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重点,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要主动面向世界知识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人类发展重大问题,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双一流”大学要注重加强原始创新,在前沿领域和现代科技交叉集成领域,聚集优质资源,发挥多学科融合和技术密集优势,加快创新力量和资源整合重组,切实提高集团攻关能力,生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
持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与文化,推进文化理论创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中国学派,建立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广大地方高校要主动面向行业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自觉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动高校服务方式转变,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
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强顶层规划和分类发展
经过几十年建设和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与实践,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办学规律、育人规律、管理规律等有了深入认识和系统把握,能够有效制定顶层规划,周密安排。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处理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地域、层次、类型和形式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系统发展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健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体系,在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总体规划框架下,推动高校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制定本校教育现代化规划,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科学设计和进一步细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划周期内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各高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大胆探索、不拘一格、积极创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继续深入推进和持续扩大改革开放,合理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中的优秀成果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将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同样如此。要进一步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间双边、多边交流,探讨多种形式深度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平台,请进来走出去,抓住交流合作新机遇,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把中国高等教育推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感召力。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9月刊第4期,原标题《抒写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大文章》
文 | 刘振天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辑 | 邢晓凤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