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声”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动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增效,通过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开展免费培养培训,加快信息化建设,落实保障待遇等措施,稳定村医队伍,激发工作动力,努力将患者留在基层,把健康送到乡间。
“我辖区这五个自然屯儿,一共两千六百多人,哪条路上,哪家有病号,我都知道。”今年56岁的张宏伟是通化市柳河县时家店镇鹿尾林村的一名村医。在村里工作三十多年,她对家家户户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
“零至六岁的儿童是重点人群,村里有三四十人;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是重点人群,接近三百人;重型精神病、孕产妇、慢病患者也是重点人群,这些人一年必须要做一次体检。一年要随访四次慢性病患者,如果这一次不达标,两周以后还要随访一次。”
图片
白天在村卫生室坐诊,晚上还要定期到村民家巡诊,夜里村民有需要,顶风冒雪也要前往。张宏伟负责的便是医疗卫生服务通往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时刻守望着全村人的健康:“经常有人一早来买药,空腹测血糖,测血压。所以我们早上基本四五点就起来了,晚上有时九十点也不睡觉。”
1991年,张宏伟在通化卫校毕业后回到鹿林村卫生室当医生。从医30多年来,她亲眼见证着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在不断改善。从“炕头诊所”到“百米诊室”,鹿尾林村有了自己的卫生院。
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张宏伟的业务水平也逐年提升:“干我们这行,就是要不停地学习、培训。我们不像大医院,有专门的诊室,各科室的医学知识我们全得知道。”
图片
在就医环境,村医水平变化的同时,张宏伟说,国家和省的各项惠民医疗政策也持续升级,悉数落实:“基本药物我们就按照来价卖,并且消费者还享受一半的补贴,三百五十块钱封顶。今年的合作医疗报销幅度大,小病不用出村了,大病转诊的时候还有绿色通道。”
“大病善识、小病善治、急病善转、慢病善管”是村医的基本准则,张宏伟把这十六个字深深地烙在心里。2021年,她考取了全国职业医师证,不仅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也更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心。
“那阶段我每天晚上都学网课学到十点多,虽然累一点,但特别充实。只有技术能力提升了,才能为村民当好健康守门人。我到了这个年龄还能继续为大家服务,觉得生活挺好。”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田间地头守护百姓健康,感受社会发展,见证时代变迁。
“过去,有点病就很犯愁。现在脱贫了,我们享受医疗政策,还有报销合作医疗,生活挺好。”在柳河县孤山子镇大肚子村的村卫生院开了几盒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后,孙延梅带着村医陈丽波的医嘱放心地回了家。
刚送走来开药的孙大娘,陈丽波就接到了出诊电话,背起设备,即刻出发:“有几位岁数大的老人在家,我经常去看一看,给他们体检的时候,发现他们有高血压、糖尿病。”
和很多本乡本土的村医不同,陈丽波不是大肚子村人。几年过去了,如今,她早和乡亲们亲如一家。
图片
2021年,吉林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陈丽波收到了大肚子村部送来的深造推荐表:“一直在这儿工作,不舍得走了。村里同意我就读白城医高专,三年后毕业。能有这个机会,让学有所用,我挺高兴的。”
同年七月,陈丽波收到了她期盼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次踏进大学的校门,她在努力充实自己,提升业务水平,时刻惦记着等她回去的父老乡亲:“我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回去得为老百姓好好服务,让大家看病少走弯路。”
张宏伟、陈立波是吉林省乡医队伍中的一员。从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经过专业培训的全科医生;从最初诊疗设备“老三样”到现在便携式智能新设备样样全;从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扎根基层的他们见证着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变迁,用坚守诠释医者仁心,用担当守护百姓健康。
截至目前,吉林省308家基层医疗机构依托全省基层信息系统,通过积分制管理模式,完成对辖区3573家村卫生室共3928名乡村医生的连续季度绩效考核。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率为38%,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41%,乡村医生覆盖率为30%。
记者:林彦余
编辑:果味
吉林广播电视台 | 吉林大喇叭
图片
工匠精神|吉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