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后发超越 振兴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我们豪情万丈,迎来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开幕。

  今日今时,川陕革命老区——巴中大地山河锦绣,360多万巴中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与党中央同心同志、同向同行,在迈向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的豪迈征程上,脚步铿锵、坚定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牢记“国之大者”、担当“兴市大任”,组织带领全市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笃行实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的壮阔征途上,全面展示了巴中速度、巴中力度、巴中气度、巴中跨度和巴中温度。

  ——这是艰难壮阔的10年。10年来,连年洪灾、疫情肆虐、高温烧烤、经济下行。答好前进道路上的这些必答题,全市人民不屈不挠、攻坚克难,办成了许多奠定基础、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在壮阔而艰难的岁月里写下了极不平凡的篇章。

  ——这是加快发展的10年。10年来,经济建设、加快发展一直是不变的主题。担当兴市大任,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做优存量,做大总量,谱写了一曲曲深刻改变巴中面貌的发展壮歌。

  ——这是全面小康的10年。10年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直念兹在兹。历届市委市政府组织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四川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年梦想成为现实。

  ——这是奠定格局的10年。10年来,推进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重大布局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擘画重点,从兴文新区具备相当规模到恩阳新区如火如荼建设,再到文旅新区正式组建,巴中的发展格局基本奠定。

  ——这是夯实基础的10年。1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夯声中驰而不息。高速公路一条接着一条开通,机场航线一条接着一条开通,大型水库一座接着一座建成或开工。打基础、利长远,这10年可圈可点。

  ——这是人民至上的10年。10年来,民生投入总是财政支出的保障重点。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到就业保障,小到烤火取暖,都枝叶总关情,浓浓的为民情怀总是那么温馨。

  十年奋斗充满艰辛,十年答卷不辱使命。在中国地理版图的腹心,一个崭新的、充满了发展张力和生长能量的巴中正在崛起。

▲巴广、巴南、巴陕高速公路东兴场立交桥(本报资料图片)

  巴中速度——这十年,巴中顶住全国全省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战疫情、斗高温、抗洪灾,打基础、利长远、拼经济,化解前进道路上各种因素交织叠加的重重矛盾,以短跑的姿态、长跑的坚韧跑出了巴中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6个月实现从签约到正式投产;12秒生产1条数据线;预计今年实现产值2亿元。

  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速度,也是巴中经济发展奔跑的速度。

  寒露时节,空港花田,五彩斑斓。距花田不远处的临港产业园正“拔节生长”。永润欣科技术有限公司是恩阳临港产业园首批签约投产的第一家企业,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这家拥有世界一流品牌和技术水平的企业生产劲头十足。

  临港产业园A区二期项目施工现场,机械引擎轰鸣,塔吊巨臂挥舞,车辆往来穿梭,施工人员干劲十足,投入到二期工程施工中,拼抢工期。

  2022年,四川经济发展十分艰难:疫情不断、高温持续、地震叠加、洪灾来袭。关键时刻,7月23日省委工作会议清晰地传达出“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超常举措保运行稳大盘”的信号,此后又号召全省人民“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大仗、恶仗、硬仗,四川挺住了。

  四川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巴中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关键之年怎么办?巴中唯有拿出拼的勇气、干出拼的劲头、保持拼的状态。

  拼责任落实。对市领导挂联的32个重点项目、35个重点工业企业、47件发展大事、68件年度民生实事,定期盘点、定期交账。

  拼项目投资。上争支持、外抓招引,双月交账会上,各县区委书记以PPT的方式汇报拼项目的成果。以决战冲刺的姿态,镇广高速瓦室互通项目从吊装第一榀拱肋开始,仅用24天实现主拱顺利合龙。

  拼产业发展。平昌县望京镇6000多亩茶叶迎来了今年最后一季的“采摘忙”。通过全面升级转型,预计年产值达5000万元。

  拼便民利企。巴中市强盛建材有限公司累计享受缓缴税款157万元,负责人廖献彬说,相当于为企业提升无息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用时间换取企业成长的空间。

  拼消费回暖。一张消费券,如同一颗石子,激起了市消费市场“一池春水”,让市民得优惠,让商家打开市场。

  “巴中拼的势态很好。”9月13日,省委书记王晓晖到巴中调研时对巴中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的充分肯定。

  不仅是2022年,过去的十年,巴中人民一直在拼。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处于稳步发展的巴中转入“静默”状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多种政策措施叠加频出。

  2021年7月,一场洪涝灾害致使全市直接经济损失21.6亿余元。既妥善做好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又积极帮助受灾企业恢复生产。

  2022年8月,连续10多天40度以上的高温,巴中打出了一系列“抗旱组合拳”。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正是这种闯关夺隘抓发展的定力,让巴中穿越重重险阻,实现了稳中向好。

  回首十年,巴中面临的挑战实在太多,一方面经济总量小、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的转换、结构调整的阵痛,给巴中带来更多发展中的难题。

  困难不畏难,排除一切干扰,披星戴月、时不我待拼发展,成为巴中的发展常态。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2011年,巴中到成都10个小时。2014年,巴中到成都4个小时。2018年,巴中到成都37分钟。

  从泥巴路到高速路,从10小时到37分钟,距离不变,变的是不断缩短的时空和巴中日新月异的容颜。

  巴中在哪里?

  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形成了巴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造就了一个物产丰富的巴中,也因此阻隔了这里的人们与外界的交流互通。

  “千峰万仞大巴山,堵堵山墙一道道关,何时打开那墙,何时闯破那关?”

  从背着干粮、打着地铺,5万群众历经600多个日夜,硬是用人工方式让巴中有了第一条二级出境公路——唐巴公路开始,巴中掀起以交通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大会战。

  当重庆北到巴中的K9413次列车驶出站台时,标志着巴达铁路的建成通车。

  当北上出川的重要通道之一——巴陕高速全线通车时,米仓天险从此被突破。

  当开行至成都、重庆绿巨人动车时,巴中告别了无动车的历史,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驶上了“快车道”。

  当巴中恩阳机场正式通航,并开通至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城市的18条航线时,巴中人民实现了“飞天梦”。

  当被誉为“红色铁路”“扶贫铁路”“振兴铁路”的汉巴南铁路巴中至南充段开工建设时,巴中,即将成为西安——成都——重庆经济圈的大动脉中一个重要节点。

  既是交通大会战战场,又是四川水利建设主战场,红鱼洞水库枢纽工程下闸蓄水,黄石盘水库主体工程建成,二郎庙等四座中型水库枢纽工程完工,江家口水库开工建设。

  当不再以山海为远时,巴中的发展又是另外一种面貌。

  金秋的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巴中经开区泰美克公司,工人们正在装箱一批刚生产的晶片,3个多小时后,在成都通过空运送到全球客户手中。

  工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一个传统、小作坊式的食品企业,通过退城入园、转型升级,胡婆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检测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

  一瓶原本不火的本地酒,生产技术和方式更新后,江口醇远销俄罗斯、韩国、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临港产业园,仅仅两年时间,基本形成了以智能终端、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为核心的“巴中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十年发展,工业成就骄人。建成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2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园区建成面积达到28.5平方公里;全市工业企业从835户增长到2216户、增速165%,规上工业个数从141户增长到334户、增速137%;全部工业增加值从72.14亿元增长到119.54亿元、增速65.7%,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占比突破性增长。

  十年发展,日新月异。巴中工业不再是“严重滞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平昌县澌岸镇中和村养牛大户苟中鲜,每天都要装稻秆,给栏里的100余头牛准备草料。中和村已发展养牛户10家,存栏500多头,去年净利润达到80多万元。

  十年来,农业特色加快发展,规模快速扩大,建成茶叶、核桃、道地药材基地249.05万亩;“巴字号”越来越响亮,“巴食巴适”品牌价值124.48亿元,“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1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74.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达巴中建市以来最高。

  十年来,现代服务业不断提档升级。经开万达、中泉国际、红叶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特色商业街、步行街相继打造,城市商圈、便民生活圈健康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145.4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0.74亿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13年的35%提升到2021年的48.6%……消费市场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十年来,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提升。2013年至2021年,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3.5亿元,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近5亿元;累计争取国省外经贸发展资金2800余万元,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外经贸展会(洽谈会)200余场次;出口产品涵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年来,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均实现了零的突破;通江县、平昌县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南江、通江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巴州区入列国家级中药材溯源试点县。

  十年来,工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劲有力,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新时代巴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加快书写。

  这十年,发展速度如何?数据作答: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的374.67亿元到2021年的742.51亿元。

  这十年,巴中人民昼夜兼程、锐意进取,流血流汗不流泪、宁愿苦干不苦熬,在平凡的岁月里写下了极不平凡的篇章。

  巍巍巴山定会铭记巴中人民这段不易的奋斗历程;汤汤巴河定会为巴中人民用辛勤和汗水、勤劳智慧换取的发展成绩和速度而自豪!

  巴中力度——这十年,巴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强化创新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2022年9月29日,秋高气爽,成都。文旅新区燃气供应及油气氢电综合能源服务站项目、文旅新区风力发电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这里举行。

  这是自挂牌以来文旅新区第三次以一个行政区的“身份”开展项目招商。

  2021年,文旅新区成为一个热词进入了大众视野。11月3日上午,光雾山层林尽染、漫山红遍。光雾山镇上,文旅新区授牌授印仪式正在进行,这标志着文旅新区正式落地。

  新区之新,在于打破条块分割,实行党工委领导下的“管委会+公司”体制的领导体制之新;在于打破区域界线,重新配置横跨南江、通江两县优质文旅资源的发展理念之新。

  一个“新”字,承载着发展使命、寄予着全市人民的希望。

  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打造“绿色经济核心增长极”,如何将旅游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建文旅新区无疑是不二选择。

  从谋划到提出,再到挂牌成立,不到一年时间,文旅新区就正式与公众见面。“闯”的魄力、“立”的担当,彰显无遗。

  如果说组建文旅新区是市委市政府直面时代课题、破除发展瓶颈的“精品”,那么,同样承担着“兴市大任”的巴中经开区则是市委为巴中发展量身打造的又一“力作”。

  金秋时节,天蓝水碧,条条大道宽阔纵横,幢幢高楼巍然耸立,个个公园浓阴匝地,九寨山景区,迎风绽放的风雨兰见证着这座新城崛起的激情与速度。

  疏解老城、繁荣新城,如何积极跟进;招商引资、腾笼换鸟,如何招大引强;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如何提升推广……2011年,市委大胆决定,将巴中经济开发区扩区东移到兴文,再造一座产业新区、人居新城。

  肩负着追赶跨越的使命,被赋予“一号工程”“主战场”“主引擎”的巴中经开区踏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这里的“拓荒者”夜以继日地为新区建设发展奉献着智慧、倾注着心血、挥洒着汗水。

  从拆迁难到资金难再到招商难……所有的难在短时间内都堆到了一起。虽困难不畏难,新区的建设者们向着既定目标坚定地前行。

  从农村小镇到已具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新城,从“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到创新创造的精神,为经开区在新发展阶段继续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建起了优质平台、增强了发展自信。

  豪情满怀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途,站在新发展阶段,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再一次响亮提出,要以经开区二次创业为抓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文旅新区、“职住平衡”新城,一个“新”字,既是面貌的改变,又是智慧的体现,更是市委把握发展大势、强化创新引领,有力推动巴中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生动的还在继续。

  巴中光翼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火花飞溅,6台外涂红漆的机械手很快将两块钢材焊接完成,这批“新工人”的工作效率比人工翻了一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强劲势头。

  这是一组自带“颜值”数据:

  这十年,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68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70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1570名。

  这十年,创新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2.49亿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30余个。

  这十年,科技产出量质齐升。成功备案泰美克、百顺药业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1家。

  巴中的发展,总是在直面挑战中“滚石上山”,用好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对巴中来说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十年来,巴中加大力度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敢为人先创新“改”:市委深改组改为市委深改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

  从“组”到“委”,一个从临时议事机构到常设机构的变化,是健全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

  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发挥好“少数关键”的引领作用,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头。

  率军者披坚执锐,执戈者方能战不旋踵。领导干部不再是坐而论道、当甩手掌柜,而是走出“衙门”、打开“城门”、转动“脑门”,既当“观察员”又当“操作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当机制体制理顺了,改革的力度有增无减。

  推进“放管服”改革,98.4%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311项事项实现“川渝通办”,39项高频关联事项实现“一事一次办”,市级288个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提速达91.5%。

  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市乡镇(街道)由改革前200个减至139个;建制村由改革前2177个减至1316个。

  聚焦重点领域“改”。纵深推进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从巴中一路看,自然生态好,空气质量好,植被也非常好。”呼吸着清新空气,入眼的皆是绿水青山,来巴调研的省委书记王晓晖不由得点赞。

  绿色,是巴中最靓丽的底色,守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的力度空前——

  推动准入制。将全市行政区域划分为三类39个环境管控单元,形成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建成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巴中天更蓝、水更清。

  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与周边地市签订《川东北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框架协议》,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带血的GDP坚决不要,竭泽而渔的事坚决不做。10年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整治“散乱污”企业332家,劝退或暂缓审批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相关规划的项目10余个。决心之坚、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发展的速度从来不负改革的力度。南江县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恩阳区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正全力以赴创建中,“绿色地图”正在不断铺展……

  守住绿色,保持本色。

  “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少吼“给我冲”,多喊“跟我上”。2021年,市委书记何平在不同会议上都强调同一个主题:党员干部要坚持“讲真话、做实事、去繁冗,有情怀、扬激情、反颓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双修”。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再到党史学习教育等系列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在常学常新中“修心”“修行”;从“八项规定”到“四风”整治,从“十八字”基本要求到“机关病”专项整治,党员干部在自查自纠中笃行不怠。

  把管党治党责任扛在肩上。巴中“铁拳”整治群众身边“微腐败”,“铁拳”强化基层权力监督,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相贯通,深化“喊醒教育”,做实“牵手教育”。

  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刹住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顽瘴痼疾解决了,从严治理“宽松软”,全面提振“精气神”,以焕然一新的党风政风推动巴中满载前行,满弓发力。

  把党旗插在脱贫攻坚一线,白天跑田坎,晚上研究脱贫事项,17名党员干部倒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把党旗插在疫情防控最前沿,850多名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下沉一线,7100多个基层党组织、6.8万多名党员奔赴抗疫前线,628名党员医护人员逆行驰援。

  把党旗插在防汛救灾第一线,成立“党员突击队”1850支、划定“党员责任区”6570个、落实“党员联系户”25.1万人,共同筑牢保卫家园、守护生命的红色堤坝……

  在项目建设现场,在产业园区,在广袤的田野上,党员干部的身影无处不在。

  29.8岁,这是近年来调任的56名人才的平均年龄。巴中实施“巴山优才计划”,出台6项新政;市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42名专家人才,“市县乡村+青年人才工作站”五级人才工作网络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一年一次奔赴知名高校专项引才;大幅提高人才政策待遇,首次将“双一流”高校毕业大学本科生纳入工作补贴发放范围。

  突破身份界限、体制界限、地域界限,让人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有序流动。

  2021年,4名“90后”引进人才通过“双向互派”乡镇一线锤炼,200多名年轻干部人才被选派到改革开放前线长见识、项目工作一线提能力、排难攻坚火线炼韧劲。

  巴中,靠什么样的力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靠的是改革的力量,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凝聚起推动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伟力。

  老区振兴,大道如虹!

  巴中气度——这十年,巴中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拿出前所未有的主动,审视自身,改变困顿,从打开山门到敞开山门,从走出去到引进来,让巴中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巴中

  山不让尘乃成其高,川不辞盈方有余阔。气度,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高度。

  晚风轻拂,巴城流光溢彩。市体育馆内,第十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济济一堂,共襄盛会。

  天高海阔,长三角地区热潮涌动。美丽的上海,市委书记何平带队到这里开展投资促进活动,洽谈合作事宜。

  一进一出,凸显出新时代的巴中与外界深度互动的密度,折射出巴中发展的宽度。

  一个“流动”的巴中,充满了无限活力。

  2012年前,巴中人民有那么一些自卑:大山阻隔,山门闭塞,困于一隅,贫穷落后。

  封闭但绝不能自闭。巴中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绝不因为穷,就自暴自弃,也绝不因为落后就自怨自艾。巴中人民千方百计寻找出路。

  出路就是开放,开放就是出路。

  打开山门,实施对外大开放;敞开心门,推进思想大解放。

  陈旧的眼光感受不了任何新景象。以开阔的胸襟正视不足,以更大的视野、更宽的胸怀直面当前巴中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方能化挑战为机遇、让蓝图变现实。

  思想大解放,条条框框大破除。从城市到基层、从园区到工地、从市内到市外,从内陆到沿海,调研、考察、学习的脚步从未如此匆忙;巴中有什么,巴中需要什么、巴中应该这么干,思想在不断解放,认识在不断升华,发展的思路在不断打开。

  从“十二五”时期“建设四川重要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到“十三五”时期“推动五大跨越”;从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确立“实施六大突破、强化六个推进”到“十四五”开局之年“实施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定选择,并一届又一届接力前行,引领巴中一轮又一轮的发展,不断走出既符合巴中实情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开放合作之路。

  漂洋过海,一个个国内国际赛事在巴中举行。

  环中国自行车赛十年四次“青睐”巴中。83个国家的职业选手走进巴中,“皇后赛段”“最具挑战赛段”“最美风景赛段”“花落”巴中。

  正值万山红遍,国际森林马拉松赛在美丽的光雾山举行,近5000名国内外选手、爱好者不仅参赛,还领略了“亚洲第一红毯”的盛景。

  船桨滑动,流水飞溅,激情四射,恩阳是四川自主IP赛事“划遍四川”2022年度首站。2022年8月10日,来自全国的27支队伍除了逐浪比拼,还从“恩阳船说”里触摸到了巴中厚重的文化脉搏。

  跨越山海,倍道而进,一个个接连不断的盛会在巴中共襄。

  一年一度的巴人文化艺术节,上演区域合作大戏。

  一年一度的光雾山国际红叶节,680平方公里红叶景观、亚洲最大天然红地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两年一度的秦巴农洽会,为参会各方搭起了一个合作共赢的平台,让各参会成员方与投资商汇聚巴中、现场洽谈。

  让世界了解巴中、走进巴中。让巴中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巴食巴适”优质农产品搭乘中欧班列(成都)出口欧洲,通江银耳、木耳,南江核桃、核桃油等端上了欧洲人的餐桌。

  平昌“青花椒”通过东西部协作,青田发挥侨乡优势卖到意大利,在侨乡农品城开设起“平昌农特产品专柜”。

  “巴中造”产品已销往欧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放引领发展,合作成就未来。

  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西、港澳台,大江南北、沿海内陆的重点区域,深度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和川渝、川浙、川粤、川港等合作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巴中开放合作的视野更宽。

  从“遍地开花”到围绕全市“1+3”和县区“1+1”产业定位精准招商,巴中开放合作的针对性更强。

  开放的巴中,“朋友圈”越来越大。推进东西部协作、成巴协同、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拓展与省直部门、高校院所、企业集团交流合作,与15个友好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形成以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为纽带的互促融通发展格局。

  开放的巴中,越来越有气质。

  杜绝竭泽而渔“短浅”,摒弃不放水养鱼的“短视”,以“全省最优、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服务。

  “巴中跑团”代办。线上“数据跑”,线下“干部跑”,企业和群众办事“零跑动”。全市7400余名“跑手”活跃在园区、生产现场,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保姆式贴心代办服务。

  营商环境“好差评”。将全市所有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全部纳入评价范围,企业当“裁判”,政府来“晒账”,做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关乎营商环境”。

  实施重点企业挂联制度,全面落实惠企纾困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企业合法合理诉求“动态清零”行动。

  ……

  对外开放铺路、竭诚高效服务、市场竞争有序、政府说话算数、政商交往适度,获评“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巴中实至名归。

  开放的巴中,也越来越有内涵。

  十年来,巴中突出外抓招引,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达3886亿元。泰美克、万达广场、黄石国际旅游度假区等250余个重大产业项目先后落户巴中。

  全国最大高性能刨花板单线生产线投产,中国团餐十强企业麦金地项目投产运营,全国第二家4代万达广场投运形成“一城双万达一王府井”商业格局。

  十年来,从封闭落后到迈向开放进步,巴中不断赋予“打开山门”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更准确的表现形式。

  回望来时路,巴中从未像现在这样拉近与世界的距离,也从未如此接近拥抱世界的梦想。

  老区不老,开放的巴中正青春。

  巴中跨度——这十年,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用智慧、汗水和激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贫困跨越到小康,从“乡土巴中”跨越到“美丽巴中”,一幅城乡巨变、山河锦绣的“大巴山居图”铺展开来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传遍巴山蜀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一步跨千年,同步达小康。

  现行标准下,全市49.9万贫困人口脱贫、五区县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巴中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这场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中,巴中人民拿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站位,下定前所未有的决心,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在1.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开有史以来最长的战线,与困扰群众千百年的贫困展开最后的决战。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全市1725名“第一书记”驻村,7万多名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350名优秀干部全脱产开展巡回帮扶工作。

  从“春季攻势”到“夏季战役”,从“秋季攻坚”到“冬季冲刺”,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

  史无前例的精准到人,明确“帮扶谁”;绝无仅有的精准组织,明确“谁来帮”;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明确“怎么帮”。

  全市人民的力量、东西部协作的力量、对口帮扶部门单位的力量,汇聚成脱贫攻坚的浪潮,推动巴中脱贫攻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在这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巴中儿女在这块曾经被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同贫困作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贫困群众的命运因此而改变,脱贫致富的梦想因此而实现,360多万人民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游乐场、乡村酒店、集散中心、农家乐,发展“旅游+”,昔日被称为“三边村”的西厢村,如今成为“网红村”。

  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搬出了大山,住进了新房,收入有了稳定保障。曾被称为“最穷”的小骡马村,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一条崭新的道路书写着村民“出行难”变“出行畅”的喜悦。昔日被称为“云端上的贫困村”的响水村,如今成了省级“四好村”。

  看面貌——建成中心村144个、聚居点2174个、扶贫新村1125个,新(改)建乡村道路2.1万公里,改造薄弱学校405所,实施医疗卫生机构新(改、扩)建项目1854个。

  看收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2416元增加到2020年1050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6416元增加到2020年1.44万元。

  “吃饱饭不忘邓小平、住好房不忘习近平”,太兴村贫困户魏美康搬进新居时写下的那一副对联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人民群众没有忘记幸福从哪里来,他们以最淳朴最直接的方式、发自内心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共产党。

  让我们铭记广大党员干部,是他们用智慧、汗水和激情践行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我们铭记广大人民群众,是他们苦干实干,成为“主战场”上的生力军,推动巴中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回望这一场伟大的攻坚战,那些走过的路、那些越过的坎、那些翻过的山、那些洒下的汗和流过的泪、那些奋斗与牺牲、那些奉献与坚守,都将值得我们一一铭记!

  穿越时空,跨越贫穷,换了人间。我们从一个时代走进另一个时代,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征途。

  推动农旅、文旅产业高度融合,9月29日,平昌“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开园迎客,农房变成民宿,荒坡变成产业园,烂泥塘变成水景观。

  “我家5口人,共住240多平方米的房子,楼下用来开超市,家具家电啥都不缺。”驷马镇创举社区居民李明生以前羡慕城里人的居住环境,现在城里人羡慕他的生活了。

  行进在这片土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景图正在广袤的乡村呈现。

  振兴路越来越宽,幸福路越来越长。

  漂流、划船、攀岩、骑马……昔日荒芜的山梁变成了今天的田园综合体,距巴城主城区仅5公里的苏山坪村近几年火了,成了市民周末和夜间休闲的打卡地。

  崭新的房屋、干净的饮水、成片的产业、宽阔的道路…地还是那片地,山也还是那座山,但都变了模样。既是农村社区,又是产业园区,也是农旅景区,从村社到乡镇,宜游更宜居。巴中大地上,广袤农村,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是城市的“后花园”了。

  城市,亦不是十年前的那座城市了。

  从空中俯瞰:如大鹏展翅,东强、中优、西补,一城两翼一体化发展格局展现得一览无余。东翼——巴中经开区,一座现代化新城;西翼——恩阳,一座正在崛起的成渝地区北向开放高地。

  走进这座城市的主城区,美丽的巴河穿境而过,留下最柔美的身段,10座大桥连接南北,条条大道畅通无阻,背街小巷干净整洁。丽阳广场上,市民载歌载舞;万达广场内,熙熙攘攘。望王山运动公园里,运动设施一应俱全。

  别看现在这座城市这么宜居、宜业、宜商、宜游,有颜值、有品位、有温度、有活力,而10年前,有人曾形容这里是一个“大工地”,事实也如此。

  河道整治,东西出口打造,临街建筑立面美化亮化,建大桥,修绕城环线,打造城市绿道,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进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巴山水青冈是被定为市树,杜鹃花和春剑被定为双市花,“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是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诗意山水红色巴中”成为旅游推介名片。

  地上“刮骨疗伤”,地下“开肠剖肚”,并不断赋予生动的内涵和精神力量,换来了这座城市的“脱胎换骨”。

  从“这个城市简直糟糕透了”到“巴中这座城市很干净,看不出来像欠发达地区”。

  十年,这座城市的跨度确实有些惊人!

  城市主干道从2条到7条,断头路没有了,堵点疏通了,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33公里/平方公里。

  各类公园从4个到24个,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41.8%,绿化覆盖率4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25平方米。

  特色文化街区从0到5,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3平方公里到63.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十二五”末的37.52%提高到去年底的46.2%。

  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拥有“全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中国气候养生之都”的美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巴中正在路上。

  一边是美丽乡村,一边是高楼广厦,城市文明与乡村风情深度融合,一幅互动共融、共存共荣的动人图景跃然纸上。

  不断超越,不断刷新,打破城乡壁垒,跨过城乡界线,巴中的城乡,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城与乡,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相拥相依。

  更精彩的“巴中跨度”,必将会在新的征途上。

  巴中温度——这十年,巴中践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向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愿景不懈奋斗,涓涓暖流直抵群众心坎

  一座幸福之城,必定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虽十年风雨历程、时势变迁,但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没有变。

  柴米油盐、点点滴滴,巴中温度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医技精湛创奇迹,母子平安谢党恩”,2022年5月5日,巴中首例确诊新冠肺炎高危孕妇诞下男婴后顺利出院,一面锦旗送到了市中心医院医务人员的手里。

  这之前的15天,4月20日晚,在“入川即检”中发现新冠肺炎感染者,39岁的王女士虽暂为“无症状感染者”,但已怀孕,随时有可能分娩。这样的病例,对于巴中市级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巴中市中心医院来说,尚属首例。

  火速备战,组建专家团队进行科学精准诊疗,高危孕妇顺利分娩。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是贯穿十年发展的主线。

  2020年1月22日,当每一个家庭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时,市委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已悄然而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已全面部署展开。

  因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巴中各地各部门迅速进入“战时状态”。

  因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网格化管理、拉网式排查,户户敲门、人人见面,横到底、纵到边的防控体系迅速构建。

  因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市医疗系统优势资源、设备、技术火速集中,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开展科学救治。

  2020年2月7日,巴中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2月20日,巴中7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截至2月26日,巴中累计治愈出院10例。

  一面严防死守,一面全力保障米、面、油、肉、菜等民生物资供给和价格稳定。

  疫情面前,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被关爱、被照顾、被呵护的温暖。

  十年来,这样的民生温度一直持续上升。

  积极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一社居民王保联说:“现在村卫生室建得像一个小医院,不但有检查室、治疗室,而且中西医都能看。”

  积极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花了不到200元,就治好了伤!”恩阳区登科街道红岩坝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德全住院费用总共3357.66元,个人只负担167.88元,自付费用仅占总费用的5%。

  十年来,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累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1090项,取消药品加成共为群众让利2.68亿元,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35%下降至22.7%。

  十年来,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36个、增幅7.54%;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8.52张、增幅153%;三级医院新增10家、增长10倍。

  十年来,爱国卫生运动高位推进。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9年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2021年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

  梦想拔节生长,希望竞相绽放。

  明亮的教室、温馨的宿舍、宽阔的操场、配置一新的多媒体设备……又到秋季开学季,巴中经开区西溪小学的孩子们高高兴兴走进崭新的学校。

  优先发展教育,“一米的高度看城市”。10年总投入523亿元,是上一个十年总量的3.2倍。

  每一餐都秉持“全面、均衡、营养”的原则,十年来,全市十多万名农村学生在学校吃上了营养餐。这一粥一饭的暖意,陪伴孩子走过漫漫求学路,走向更高更远的人生舞台。

  教室不再拥挤,大班化小班。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84.6%、64.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9%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9.7%,高于全国、省4.5个百分点。

  加快“四质工程”建设。品质塑魂、潜质赋能、体质强身、慧质筑基,推动巴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件件、一桩桩民生实事,让巴中温度不断增加幸福的厚度。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有称心的工作。长期在上海务工的卢丽娟回到老家恩阳后,在当地政府牵线搭桥下,入职巴中临港产业园四川永润欣科技有限公司,“每个月有4000元工资,不用付房租,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样的日子我很满足”。十年来,城镇新增就业34.8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幸福就是居住环境更美。自老旧小区改造后,巴城江北滨河路老小区怡河苑,原来的臭水沟变成了崭新的塑胶健身步道、杂草丛生的绿化带被修葺一新、凹凸不平的路面铺上了整齐的地砖……怡河苑居民吴尚斌看在眼里、甜在心头。

  幸福就是残障人士更有尊严。让阳光照亮每一处需要关爱的角落,建立残疾人辅具适配中心、星光儿童康复中心,每年可满足全市200余名残疾人假肢装配和300余名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需求;13万余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享受低保政策,8.3万名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政策。

  幸福就是居家生活更加方便。刷脸进小区,APP远程开门禁;楼栋下的车棚内安装了充电桩,拿出手机扫码后即可对电瓶车安全及时充电;5分钟内有诊所、10分钟内有超市、15分钟内有健身运动场所,“15分钟生活圈”让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用实干纾解民意、用行动温暖民心、用效果幸福民生,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一件件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实事,变成了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

  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

  十年,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换来民生答卷优异成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的17787元到2021年的3898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012的6416元到2021年的15962元。

  未来,民生改善不停步,巴中温度始终如一。

  万里山河披锦绣,满眼尽是中国红。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时代号角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勇担“兴市大任”,不负人民重托,为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