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淮南封面|​以“数”惠民,彰显淮南民政“民生情怀”

这十年,我市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群众期盼,切实发挥好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基础和支撑作用——

以“数”惠民,彰显淮南民政“民生情怀 ”

从今年7月1日起,市辖区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671元分别提高到725元、708元。“自2016年以来,我市连续7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群众期盼,切实发挥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作用、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连续多年在全省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为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贡献了民政力量。

织密兜底保障网,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市民政部门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落实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就业成本豁免等政策。2021年,全市实现低保、特困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街道,我市户籍居民实现在本市实际居住地可申请办理低保、特困。健全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对预警信息通过线上预警、线下核查的方式,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社会救助连年提标扩面。十年来,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301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1.5亿元;累计保障特困供养人员260万人次,发放特困人员供养资金12.4亿元,为2.12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748万元。市辖区和凤台县、寿县城市特困人员年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至13680元/人、10800元/人,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财政年补助标准分别提至7560元/人、7080元/人,全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财政年补助标准为8880元/人。

养老服务多元发展,托起最美“夕阳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全市民政部门全面建立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普惠制高龄津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激励等系列制度,实施“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物业+养老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等试点工程项目。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投用养老机构182家,床位数2.3万张;500张床位的市级公办老年公寓已全面建成,舜新家苑康养中心被评为安徽省长三角康养基地。全市成功创建4个省级智慧养老示范项目和4家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2016年建成市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并实现市场化运作和智慧化管理,连续6年开展政府为低收入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惠及老人10万人次。

推进“暖民心”老年助餐服务工程,2022年全市共建成551个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2023年新增城市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87个,新增农村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84个;2024、2025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健全社会福利体系,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市民政部门不断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制度,实现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建立残疾人“两补”常态化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并实现“跨省通办”“全程网办”。近十年,全市累计为45.41万名困难、重度残疾人发放补助资金28056.08万元;总投资6000万元的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项目启动建设,计划于2024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

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全市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3个、儿童福利指导中心3个,全面统筹60余万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散居孤儿保障标准由2012年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1100元;集中孤儿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到1550元,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评定申请受理实现“跨省通办”。近十年,全市累计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0955人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11848.68万元;开展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累计资助儿童236人,发放助学金236万元。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市、县(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全覆盖,构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工作格局,打造“护未成长 你我同行”未成年人保护品牌,2021年市民政局荣获“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

市民政部门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市279个城市社区、827个行政村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面达标、“一站式”服务大厅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参照事业单位薪酬待遇,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实现100%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探索建立“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城市社区专职网格员配备率达95.6%,农村网格员配备率达100%。

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不断进步。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各县区均成立村(社区)慈善基金。在首届“安徽慈善奖”评选中,我市5个组织、个人荣获表彰;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向善氛围。全市共有12个慈善组织、专业社工机构21家、社会工作行业组织2个、志愿服务组织31家,79%的城市社区设立了志愿服务站点。全市持证社会工作者1067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448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注册志愿者总量逾62万人。累计销售福利彩票近18亿元,筹集公益金约6.5亿元。

社会组织发展活力持续激发。在全省率先完成脱钩任务,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累计投入272万元,支持建设127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40家社会组织入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并正常运行。

深化社会事务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社会事务改革扎实推进。2017年4月1日起,全市所有婚姻登记机关一律取消婚姻登记收费,所需费用纳入同级财政保障;2021年10月1日,婚姻登记全面实现“跨区通办”。市级公益性公墓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实施困难群众基本殡葬费用减免制度,累计为5090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等群体发放殡葬救助资金584万元。

区划地名管理日益规范。2016年1月,寿县整建制划入淮南市管辖。9个乡撤乡设镇。圆满完成淮南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23706条地名普查词条通过国家级验收。编撰出版《淮南市行政区划图》《淮南市城区地名图》《淮南市地名录》等系列文本。寿县被中国地名文化保护促进会评为“千年古县”。

疫情防控应对科学有效。疫情期间,全市累计为13.17万名困难群体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1581万元,为118.9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461.8万元。全市慈善组织累计接受捐赠款物总额约586万元。全市民政服务领域实现“零感染”。

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市民政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开展“全省民政走在前列、市直机关争创一流”活动,每年对民政系统新任职干部进行任职前集体廉政谈话,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庆磊

封面图片:张越

责编  杜 瑶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