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军、集团军、方面军、兵团、军团这些编制哪个规模大,级别高?

关于建国以前“军以上”部队的编制和级别问题,这次换个方式给读者理顺一下,重点是分时间段来说明:北伐战争前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注意别抬杠,外国军队的同名编制不在讨论之内,否则那是“关公战秦琼”的戏码。
图片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
一、北伐战争前后
也就是从1926年7月北伐誓师开始,到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一次“大整编”为止,基准时间截止到1931年底,以蒋系军队在中原大战中胜出为标志,期间包括新军阀混战,但是不包括北洋军制。
题目中存在的编制有:集团军、方面军、军团。
暂时没有的固定编制是:路军、兵团。
其中级别最高的是集团军,国民革命军在1928年二次北伐时,几大派系总共整编为四个集团军,也就是蒋系第一集团军、冯系第二集团军、阎系第三集团军和桂系第四集团军,兵力分别在30万到40万之间。
图片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其中第一集团军下辖四个“军团”,比如刘峙就是第1军团长,然后军团之下再设军。主要原因是北伐后期“军”的番号太多太滥了,有的军只有1万来人,所以遂行大兵团会战期间,在集团军和军之间,又增设了“军团”建制。
而冯系第二集团军则下设“方面军”,然后方面军之下再辖军,也就是说,冯系的方面军跟蒋系的军团是同级别的编制,无非称谓不一样罢了。
毕竟当时老蒋还没有实现彻底的军事独裁,各派系的军制和编制比较随意。
所以在这一时期,集团军的编制级别最高,军团、方面军属于同级,1929年召开的“编遣会议”,就是为了解决四大集团军之间,编制混乱和兵员过多的问题,结果因为分赃不均,反而催生了中原大战。
图片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存在的高级编制:路军
暂时没有的高级编制:集团军、方面军、兵团、军团
南京政府在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胜出后,于1932年初开始,着手统一军制和编制,取消了所有的什么集团军、方面军和军团的编制,将全国军队整编为27个“路军”,主官称为总指挥。
这次的路军跟北洋时期不同,属于中央政府核准的“固定编制”。
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随着整编和裁军的深入进行,原则上国民革命军只保留:“路军、师、旅、团”这样的编制层级,军级番号保留的数量很少(原打算全部取消的),比如第十九路军下面,就设有一个第19军,路军副总指挥蔡廷锴兼军长。
为什么西安事变后,我方坚持要求改编成为一个“路军”?就是因为路军乃正式的高级编制,并且级别在军级以上。
在其他20多个路军中,除中央军编组了多个路军外,不少派系势力的部队,均集中整合为“某路军”。
图片
广西部队曾经编为第五路军
在裁减员额和缩小编制的情况下,南京方面的部队与红军作战时,在师级、军级以上,多使用“北路军”、“中路军”、“纵队”这样的临时高级建制。
比如陈诚当过北路军司令,薛岳当过纵队司令等等,关于这一点,回忆下四渡赤水就知道了,什么吴奇伟纵队、周浑元纵队。
与此同时,逐渐壮大的红军,也使用了“方面军”和“军团”的编制,其中方面军为最高级建制,总计成立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其中红一、红二方面军下设“军团”,红四方面军下设“军”,两者级别相同,都是之下再辖师,两大方面军会师后统一称为“军”。
不过红军的情况比较特殊,方面军最高兵力也就10万人枪,编组方面军、军团这样的高级建制,有一定“虚张声势”的用意。
比如粟裕所在的红十军团,拢共才7000多人。因此红军的编制自成系统,不要拿来跟对手相比,没有任何意义。
图片
孙连仲当过第26路军总指挥
三、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出现了兵团、路军、集团军、方面军、军团全部五个编制级别,顺序按级别高低排列。
跟鬼子的战端一开,中国军队的兵力大增,高级编制就纷纷出现了。首先是恢复和新建了大批的“军”,然后在军级之上,增设了“军团”和“集团军”两种战时编制。
理论上说,应该是以兵力略少的“路军”,或者以一个主力军为基干再加些配属部队,来组建“军团”,但实际兵力没有增加多少,一般在3万到4万人,只不过部队和军事主官的级别上去了。
至于兵力较多的“路军”,以及与红军作战期间设立的一堆绥靖公署(比如卫立煌的鄂豫皖绥署),则组建为“集团军”。集团军多以两到三个军完成编组,兵力从8万人到10万人不等。
图片
胡宗南
随便举几个例子:
胡宗南第1军,战时升格为第17军团,再后来扩编为第31集团军。
汤恩伯第13军,战时扩编为第20军团,再后来扩编为第34集团军。
张自忠第59军,台儿庄战后就升格为第27军团,再后来扩编为第33集团军。
从主官资历、军衔和所辖兵力来看,集团军的级别和规模要略大于军团,绝大部分军团长都是中将,而大部分集团军总司令都是“中将加上将衔”,甚至还有二级上将衔的。
南京会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进入大兵团野战阶段,于是再增设了“兵团”建制,它可以同时下辖若干集团军、军团,属于超大型战役兵团,比如薛岳担任总司令的第一兵团,兰封会战、武汉会战期间,拥兵都超过20万人。
图片
张自忠
然而过多的高级编制,也使战场指挥层级太多太乱,并不利于作战。因此1939年以后,裁撤了兵团、军团以及“旅”这三级编制,统一为军事委员会、行营、战区、集团军、军、师、团这样的指挥序列。
综合抗战初期的整体情况看,前述四个编制从大到小的排列方式是:兵团、集团军、路军、军团。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路军、军团的转型和扩编需要时间,所以在抗战初期,出现了兵团、集团军、路军、军团同时存在的混乱状态。
“方面军”则是1944年底才出现的,主要是为了整顿西南地区被打乱的作战序列,特别成立了“陆军总司令部”,然后其下设四个方面军。并且方面军建制的存在时间很短,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底,便全部撤销番号了。
图片
第一方面军卢汉
综合来看,“方面军”的编制级别略高于集团军,但是低于战区,可以视为“副战区级”的特殊编制,包括1942年的第一期远征军,差不多也是这个级别。
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的原任职务(九战区副司令长官)跟汤恩伯(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卢汉基本相同。
至于第二期远征军的编制级别,因其下辖两个以上的集团军,同时还有大量的直属和配属部队,应该视为“战区级单位”。
比如两任司令长官陈诚、卫立煌,之前都是正儿八经的大型战区司令长官,总不能到了中国远征军还降级了吧?
既然方面军的建制属于特殊时期的特例,且存在时间较短,那么无需跟其他高级编制横向比较,理解其大概级别即可。
图片
罗卓英
四、解放战争时期
继续出现的高级编制有:兵团、集团军。
不再有路军、方面军、军团的高级编制。
抗战胜利后,按国民政府的军队改制原则,原战区改为“绥署公署”,原集团军改为“整编军”或者“绥靖区”,其他路军、军团和方面军的编制全部取消掉了。
由于整编分为三期进行,因此在解放战争初期,仍有部分“集团军”的番号。
大抵从1946年夏季以后,“集团军”的番号全部裁撤,在大规模战役中,开始组建下辖两到三个整编师(或军)的兵团,严格意义上,此类小型兵团才跟抗战时期的“集团军”级别相同,6、7万人的样子。
1948年8月以后,整编师全部恢复为军,同时开始组建大型机动兵团,那就是兵团下辖三到四个军,有10万人甚至以上的兵力了,比如邱清泉第二兵团、黄维第十二兵团等等,都有12万人左右的人马。
图片
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
解放军则在“纵队”(与整编师、军的级别近似)以上,使用过集团军和兵团的建制。前者属于特殊情况,比如彭总的“西北野战兵团”一度称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下辖若干纵队。
从1948年大兵团会战开始,解放军正式启用“兵团”建制,级别在野战军之下,一般下辖三个军。
其实跟敌人的大型机动兵团级别基本相同,只不过我军的各级建制兵员比较充实,没有虚报和空额情况,所以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我军的一个兵团,兵力大大超过了对手的一个兵团。
到战略追歼阶段,比如胡琏的第十二兵团、刘安祺的第二十一兵团等等,一般只有4、5万人了,还不如四野的一个军人马多呢,但是这不影响编制级别,毕竟双方的实际情况不同。
结语:这些军以上高级编制,必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军队中加以区分和比较,混在一起讨论是严重不专业的,比如抗战时期的集团军,跟北伐时期就是两个级别;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又跟抗战时期的兵团无法相提并论。
图片
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