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廷·巴特尔:48年守护萨如拉图雅嘎查草原生态

今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开幕会前,有这样一位代表亮相“党代表通道”。
图片
他是开国少将之子,获颁“七一勋章”,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中有他的身影,“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多种荣誉加身,为草原生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
在“党代表通道”上,他这样说:“我来参加党代会,特别高兴,也坚定我在草原继续干到老的信心。让牧区生态更好,牧民生活得更富裕,这就是我的心愿。”
图片
图为廷·巴特尔 阿巴嘎旗委宣传部供图
开幕会前,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他,听他讲述了扎根草原48年的故事。
放弃回城机会,他选择扎根草原
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而在牧民眼中,廷·巴特尔就是“草原上的英雄”。
图片
图为廷·巴特尔的家 廷·巴特尔供图
1974年,19岁的廷·巴特尔高中毕业,从家乡呼和浩特市来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
萨如拉图雅嘎,蒙古语意为“明亮的霞光”。但彼时的萨如拉图雅嘎却是晦暗无光。由于过度放牧和连年干旱,萨如拉图雅嘎查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寒潮、大风多发,是人们眼中“一进去就出不来的沙窝子”。
“刚来嘎查时,这里特别贫困,牧民们支个铁架子,用牛粪烧饭,蒙古包里被熏得黑黑的。”时隔近50年,廷·巴特尔对刚到嘎查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草原需要有人来建设,要让这里的牧民过上好日子!”当知青开始陆续返城,他主动放弃机会,选择留在了这片草原。
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作为嘎查队长的廷·巴特尔主持工作,他把较好的草场和牛羊分给了其他牧民,而把植被稀疏的草场和瘦弱的牛羊留给了自己,并将集体的棚圈、马车、拖拉机等全部分给牧民。
“分到牲畜,牧民纷纷扩大养殖规模,渐渐超出了草原承载力。”廷·巴特尔介绍,萨如拉图雅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漠西北边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缺少科学引导,很多牧民盲目追求牲畜数量,草场沙化更为明显,草原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廷·巴特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牛羊重要,但草原也是我们的命根子,生态不能恶化下去。”他向牧民反复宣传,号召大家“围栏轮牧”,但接受者寥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卖掉自家60只羊,把自家300亩草场进行围栏封育、划区轮牧,第二年打下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仅几年时间,当初他接手的全嘎查最差的草场,得到了有效恢复。
首创“蹄腿论”,草原恢复“元气”,牧民“腰包”鼓了
“阿巴嘎旗是纯畜牧业旗,草原生态是畜牧业的基础,没有好的草场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谈不上的。”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
“保护草原生态,减轻草原负荷,还得从养殖上做文章。”为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他力求解决草原生态与牧业生产之间的矛盾,琢磨出了一套“蹄腿论”。
“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收益差不多,1头牛4只蹄子,5只羊20只蹄子,牛吃饱了就卧着,羊不停走动还刨草根吃。”在当时,廷·巴特尔算了这样一笔生态账,“沙地长出的草很脆弱,羊一咬一拽连根拔出,对草原的破坏力更大。”
于是,廷·巴特尔带头把自家400多只羊全部卖掉,换成了牛。在他的示范下,全嘎查牧民开始实行“减羊增牛”。他带领牧民进行牲畜改良和畜群结构调整,恢复草原生态的同时,也实现了牧民增收。
图片
图为廷·巴特尔在自家牧场 阿巴嘎旗委宣传部供图
“减羊增牛”的“蹄腿论”就这样由嘎查传到了全旗、全盟,甚至全内蒙的所有草原牧区,牧民纷纷效仿。
“但草原也有不同,我们这边是沙地草原,有的是平滩草原,有的是干旱草原。有的地方应该少养羊,但有的地方草长得短,就适合养羊。”廷·巴特尔向记者解释,各地应该因地制宜,考虑当地草原实际。就这样,廷·巴特尔对“蹄腿论”进行了创新,由“减羊增牛”改进为“稳羊增牛”。
图片
图为廷·巴特尔自家牧场的牛 廷·巴特尔供图
“把这个权力给牧民,在达到国家‘草畜平衡’的基础上,牧民愿意养什么就养什么。”廷·巴特尔表示,“不在于养得少,而在于养得精。”牧民根据实际调整牲畜结构,能达到“收入高、支出低、劳动强度小、生态好”四点平衡就是最好。在他看来,这4个点相结合,就是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高点。
2008年,廷·巴特尔带领牧民改进牧业生产方式,提出了“打草不拉草”的生产方法。“可保证草的营养不流失,草籽可以更多留在草场上,形成自然播种,有利于草场恢复。”
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如今,草原覆盖度和牧草高度明显提高,牧民们的生活也逐渐好转。
草原生态恢复,草场生物多样性丰富
“于牧民而言致富是第一,但保护生态才是前提。”为治理沙地,廷·巴特尔带着萨如拉图雅嘎查的牧民植树造林。
“没草的沙地下面,潮气很重,种树很容易活。”在廷·巴特尔的引领下,很多牧民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已建成了一处沙地柏保护区和两处黄柳基地,有效遏制了草场沙化退化现象。多年不见的鹿、狍子、沙狐、野兔、沙鸡、天鹅、灰鹤等野生动物也纷纷回迁,与沙地上的稀树疏林草原共同组成了和谐家园。
图片
图为廷·巴特尔与妻子种的树 廷·巴特尔供图
从视频中,记者看到廷·巴特尔的草场犹如一处现代化家庭式牧场,洁净宽敞的住宅、布局整齐的棚圈、波光粼粼的鱼塘、悠闲散步的牛犊,被松柏、黄柳、沙棘等植被环绕在厚厚的草丛之中。
如今,经过40多年的反复实践和努力奋斗,廷·巴特尔已经找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点。他家草场是锡林郭勒草原上保护得最好的草场之一。
阿巴嘎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永军曾说,“他关注的不仅仅是草畜平衡、草场好,还要保持生态链的完整。”
“生态保护不光是草、树,野生动、植物也需要恢复。”打开廷·巴特尔的朋友圈,野生动物的照片满屏皆是,“在围栏下面打开一个洞,狍子、狐狸、獾子都能走。”他常常带着相机巡视草场,经常与动植物“偶遇”。
图片
图为廷·巴特尔拍摄到的狍子 廷·巴特尔供图
“牧民们也希望草原生态好,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为了给大家科普,2009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廷·巴特尔在家里建起了“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培训中心”,向牧民们传授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双赢的经验。“宣传出去了,对牧民、对草原生态都有好处。”据当地统计数据,每年前来请教的民众近2万人次。
廷·巴特尔在培训中心设置了一处展厅供前来听课的牧民参观,那里挂满了他拍摄的牧场动植物照片,有喜鹊抢食、有冰凌花、还有他的生态牧场......
“行走在阿巴嘎草原深处,你会发现,山变得更绿,水变得更清,环境也更美了,牧民更幸福了。”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当初的40元增加到了如今的3万多元。
“我在牧区真正当了牧民,牧民们终于承认了我的牧民身份。”扎根草原48年,这是让67岁的廷·巴特尔最为骄傲的事情,在跟记者讲述的时候,他言语中难掩激动之情。
“我想永远守护美丽的大草原,把近50年来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牧民,带大伙儿一起保护好草原生态,过上好日子。”这位草原上的“英雄”将在“明亮的霞光”里继续书写他的故事!
来源:中国环境
编辑:周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