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高校:不搞“非升即走”,不升也能留!

图片
又一所高校强调,不搞“非升即走”。
在一次院士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教授透露,复旦将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计划,不升也能留,只要青年科学家在行业内做得足够好,就可以留下来,化解“五唯”压力。
图片
图|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透露,复旦将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计划,不升也能留。
高校人事改革,打破“铁饭碗”后,我国高等院校全面进入非升即走的“预聘-长聘”制时代。
以“非升即走”为代表的竞争淘汰机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活高校现有人才潜力,最大限度地盘活人才队伍。
但“非升即走”背后的争议却也从来不曾平息。
多所高校,对“非升即走”说不
事实上,复旦大学不是唯一的逆潮儿。同样对 “非升即走”持观望态度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
时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柯炳生曾撰文分析了 “非升即走”制度的利弊与国内推行的顾虑,他表示:“决定一个大学水平的,是那些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突出的重大成果,而这样的成果,没有哪个是靠高压政策逼出来的。”
同为“双一流”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宣布,不采用“非升即走”或类似招录模式,不实行竞争性淘汰。
图片
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采用“非升即走”或类似招录模式,不实行竞争性淘汰。
对“非升即走”说不的,还有重庆邮电大学、渤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等诸多地方高校。
重庆邮电大学在2022年高层次人才招聘简章中明确表示,学校采取“先进站、再进编”的人才引进模式,不采用“非升即走”等招录模式;渤海大学称,博士学历人才均按正式事业编制,不实行“非升即走”政策,入职后即可申请硕导资格;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人才招聘公告中也提到,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新引进博士,三年内岗位绩效津贴按专业技术七级岗执行,无非升即走要求。
图片
图|重庆邮电大学:采取“先进站、再进编”的人才引进模式,不采用“非升即走”等招录模式。
“非升即走”,水土不服
“非升即走”,源自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 “预聘-长聘”制度的一部分,在欧美已有百年历史。
所谓 “非升即走”,较为常见的做法是,新聘任的教师进校时以 “预聘或准聘”制的形式签订劳动合同,在约定聘期内 (一般为两个聘期,每个聘期为三年) ,完成规定的考核指标(晋升到高级职称的考核标准) ,达到要求且通过考核者可获得长期聘用或者转为事业编制,未达到要求者不再续聘或者转岗至非教研岗位。
编制在手,旱涝保收。
传统人事安排,很容易产生浪费资源的尸位素餐者。没有竞争的工作环境,就像一潭死水,而采取优胜劣汰的“非升即走”制度,让水“活”了起来。
但关键在于,国内高校间的竞争真的太激烈了。
青椒之困
不同于北美高校,终身制教职没有晋升指标限制,只要申请者达到了晋升标准,原则上就可以晋升。
国内的“非升即走”制,是在博士生过剩的情况下衍生出的,目的是优中选优,普遍存在竞岗现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非升即走”逐渐变质为“不升只走”、“升了也走”
为了不失业,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表最多的论文、拿到最多的项目就成为了青年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迎合结果导向性的绩效考核。
然而,晋升标准不确定也不固定,并随着新进教师的水平升高而水涨船高。
新晋教师们马不停蹄地发论文、申项目,疲于奔命的背后,是青年教师幸福感降低、竞相追逐短期成效乃至无人敢坐“冷板凳”等诸多问题,对于高校和科研事业的长期发展而言,绝非幸事。
图片
理想情况下,“非升即走”可以为学校剔除浪费资源的尸位素餐者,并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激励青年学者进行成果产出。
但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非升即走”制度的本意却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荒腔走板,制度催生出的急功近利和学术造假等不良行为,劣币驱逐良币,通过考核的很有可能是投机者,真正有能力的人反而无法留下。
科研有其自身的规律,很多课题项目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打磨,甚至是运气和机缘。
除了“非升即走”政策,严格的招聘政策、教师分类管理政策和学术自由政策,或许是更为现实可行而有实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