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罩使用的几个困惑,你都了解吗?

医用口罩可阻止各类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分泌物、喷溅物、颗粒物对医护人员呼吸道的侵袭,是预防经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疾病最主要的个人防护用品(PPE)。
图片
新冠病毒的肆虐,让口罩与人类形影不离。作为医务人员,口罩更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防毒利器”。但临床在选择和使用口罩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困惑。让我们一起看看,关于这些困惑,你了解多少。
N95、KN95口罩=医用防护口罩?
国内医用防护口罩执行标准为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该标准的核心指标包括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气流阻力、合成血液穿透阻隔性能、表面抗湿性等,并根据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将医用防护口罩分为三个等级:1级(≥95%),2级(≥99%),3级(≥99.97%)。
K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的执行标准为GB 2626-2019《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该标准对自吸式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的过滤效率、泄密性、呼吸阻力、气密性等性能做出明确规定,但未对合成血液穿透阻力、表面抗湿性提出要求。根据对氯化钠颗粒物过滤效率,KN系列口罩分为三个等级:KN90(≥90%),KN95(≥95%),KN100(≥99.97%)。
图片
图片
GB 2626-2019KN95佩戴场景图
在我国的标准体系中,医用防护口罩与KN系列口罩的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及呼吸阻力的测试方法基本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医用防护口罩1级、3级分别与KN95、KN100防护口罩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一致,也就是说面对病毒,其防护效率基本相同。但KN系列口罩未对合成血液穿透、表面抗湿性进行测试。因此,这类口罩短时间使用可以阻挡病毒等微生物,但不能用于有血液、体液喷溅操作或长时间接触患者,一般不应应用于医疗工作中,特别是有侵入性操作和高风险岗位的医疗活动中。
通常所说的N95口罩是符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 (NIOSH)认证的一类口罩。NIOSH认证的防护口罩包括三类9种:N95、N99、N100;R95、R99、R100;P95、P99、P100。其中,N系列是指防护非油性颗粒物的能力。95、99和100是指使用0.3µm颗粒进行测试时的过滤效率水平。95、99、100分别表示过滤效率在95%、99%、99.7%以上。“N95”表示在NIOSH标准规定的检测条件下,口罩滤料对空气动力学直径≥0.3µm的非油性颗粒物(如粉尘、含病毒气溶胶等)的过滤效率达到95%。
N95口罩根据性能可分为两类,一类在符合NIOSH对颗粒物过滤效率的要求的同时,又要符合FDA Surgical Masks-Premarket Noti fication [510(k)] Submissions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DA Staff中对表面抗湿性和血液阻隔能力的要求,这类口罩各方面性能、适用范围基本等同于国内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
图片
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佩戴场景图
另一类N95口罩仅满足NIOSH对颗粒物过滤效率要求,达不到表面抗湿性和血液阻隔能力的要求,这类口罩一般为工业防尘N95口罩,其性能、适用范围基本等同于国内的GB 2626-2019 中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
图片
GB 2626-2019 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佩戴场景图
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KN95口罩其性能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差别,我们应根据暴露风险、口罩资源等情况合理选择。
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核心技术指标均包括细菌过滤效率、颗粒过滤效率、合成血液穿透阻力等。其中医用外科口罩颗粒物过滤效率应≥30%,合成血液穿透阻力为120mmHg;而医用防护口罩颗粒物过滤效率为95%(1级)、99%(2级)、99.97%(3级),合成血液穿透阻力为80mmHg(如下表)。
图片
因此可见,医用防护口罩与医用外科口罩相比,其在颗粒物过滤效率方面优于后者,但其阻隔血液、体液的能力却略低于后者。
图片
医用外科口罩佩戴场景图
因此,在诊疗活动中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形中感染物质类别的不同,选择不同性能的口罩,不能一概而论。
密合性测试与适合性测试可相互替代?
美国国家职业健康与安全研究所(NIOSH)、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HSE)等机构均强调应对医用防护口罩进行适合性测试和密合性测试。我国《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等规范也明确规定:从事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的人员要做医用防护口罩适合性测试和密合性测试,合格者方可上岗;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前,要做医用防护口罩密合性测试。
图片
医用防护口罩密合性测试
图片
医院医用防护口罩密合性测试
适合性测试是唯一公认的评估特定医用防护口罩型号和尺寸是否适合使用者脸型的工具。适合性测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量适合性测试是通过专用仪器测量口罩外部颗粒的平均浓度和口罩内部平均浓度的比值计算正常呼吸、深呼吸、左右转头、上下活动头部、说话等每个动作的适合因数和总适用因数,最终判断测试是否通过。该方法不依赖人的主观感受,能够得出量化的结果,在检测泄漏方面比定性方法更准确。
医用防护口罩定量适合性测试视频
定性适合性测试是指受试者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后再佩戴专用头套,张嘴呼吸,舌头适当伸出,检验者向头罩内喷雾带有苦味或甜味的测试剂,受试者按照提示做正常呼吸、深呼吸、左右转头等动作,如测试过程中始终没有感觉有苦味或甜味,则适合性检验通过,反之,则表明测试不通过。
图片
定性适合性测试
目前临床常用的密合性检查方法为医护人员自行实施的正压气密闭性试验(快速呼气)或负压气密闭性试验(深吸气),这种检查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结果存在偏差。
密合性试验与适合性试验不能互相替代。研究显示,在通过定量密合性检查后,适合性测试的平均通过率为56%。有研究在标准动作适合性测试之前先进行了密合性测试,结果显示,通过密合性测试之后,用于实验的4款口罩适合性测试通过率为50%~85%,说明通过率较高的口罩一旦塑形后,不易移位,可一直保持很好的贴合。另有研究发现,未进行适合性测试的医用防护口罩的保护率为67%,而进行了适合性测试的医用防护口罩保护率提升至96%,因此,单独的密合性检查是不够的,在选择医用防护口罩时,应进行适合性测试。
佩戴双层口罩可提高防护效果?
无论是医用外科口罩,还是医用防护口罩,国内外指南均不推荐佩戴双层或者更多层。佩戴双层医用外科口罩会导致口罩与面部密合性上下错位,很难做到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导致口罩与颜面部密合不严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调查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污染区内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和面屏叠戴以及防护服与隔离衣叠穿现象较多。事实上,个人防护用品并不是越多越安全,叠穿防护用品不能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可能会因密合不到位、透气性差易引起潮湿等增加暴露风险。有学者进行研究发现:佩戴双层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单层医用防护口罩相比,其呼吸阻力明显增加,且呼吸阻力随佩戴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但防护效率无明显差异,甚至佩戴双层口罩会增加口罩边缘泄漏概率,增加吸入感染风险。
图片
佩戴双层口罩不可取
口罩的防护效果取决于口罩的过滤效率、和佩戴密合性等,而不是口罩的层数和厚度。因此,不应常规采用双层口罩来提高防护效果。
防护口罩边缘粘贴创可贴是否影响防护效果?
影响口罩防护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口罩密合性。口罩密合性是指口罩周边与使用者面部的密合程度,若防护口罩不能紧密地与使用者面部贴合,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就会从泄漏处进入口罩内部,进而进入呼吸道,导致防护失败。
由于防护口罩和护目镜的叠加使用、出汗以及长期佩戴等原因,导致部分医护人员颜面部口罩边缘位置出现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DRPI)。为了避免皮肤破损和减缓不适,有个别人员在口罩边缘位置粘贴了创可贴,创可贴有良好的局部减压效果,但这一举措可能会影响到口罩的密合性,因此,不推荐。
陈佳丽等人通过查阅文献及实际工作经验,建议可通过适当保湿、高危部位粘贴水胶体敷料等方式来减少DPRI,除此之外,还应适当缩短工作时间、选择型号合适的防护用品并正确佩戴。
图片
水胶体敷料可预防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
稳健医疗:呵护健康,关爱生命,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