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新征程|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了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可见,我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表明,未来政策将在原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政策力度,逐步迈向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经济学家、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奥平也认为:“二十大报告相比十九大报告重点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表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做好需求侧管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在业界专家看来,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经济治理将更加注重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大循环。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主要围绕“堵点”较多的要素市场化配置领域展开,通过加大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引导生产要素禀赋优化,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夯实扩大内需基础。
叶银丹告诉记者:“一方面,通过内需扩大提高发展的内生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增长区间。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单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使得供给曲线左移,因此必须要配合扩大总需求的相关政策,从供需两端推动经济扩容提质。另一方面,在未来国际形势变化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内需将在支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稳定器作用,必须要通过扩大内需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由此在叶银丹看来,二十大报告强调将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旨在通过国内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保持我国经济中长期稳定发展,持续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既有供给侧,也有需求侧。需求侧的问题主要是,消费需求存在总量和结构性不足,投资需求主要是结构性的低效率。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则存在结构性不适配,不适应需求升级,中高端需求得不到满足,低端产品的供应则存在产能过剩。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需求,着力点不能只放在需求侧,更重要的是改善供给结构、供给体系质量,消除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在王军看来:“只有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挖掘需求潜力、促进需求升级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高端产品供应、减少过剩产能,才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对于二十大报告提及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机构人士指出,这体现了我国经济治理重心已从推动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有利于更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增强宏观政策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引导各地方、各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上,包括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推动绿色发展等。
中长期宏观政策有望注重三大方面
在业界看来,宏观政策是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宏观政策方面,王军告诉记者:“高质量发展的顺利实现,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离不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灵活、前瞻运用。”
因为在王军看来,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仍是需求不足的问题,反映在物价方面则是工业品和消费品均有不同程度的通货紧缩迹象,因此,为尽快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振疲弱的总需求,仍需继续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发力,尤其是未来仍有必要继续适当扩大赤字规模和国债发行规模。
叶银丹也对记者表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与调节作用,是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国内外环境变化、经济周期波动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的关键。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的逆周期调控下,中国经济才得以在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疫情冲击、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逆境中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社会民生等基本需求才得以保障。”
展望未来宏观政策走向,叶银丹认为:“未来,中短期来看,宏观政策仍将以稳增长为重,尤其是稳内需、稳预期。一是财政政策将注重平衡好稳增长需要和财政可持续性,持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货币政策将保持总量基本稳定、强化结构性政策工具功能,助力困难行业和企业渡过难关;三是民生相关政策将注重兜底保障,积极改善居民预期和消费意愿;四是房地产政策将从供需两端进行优化,因城施策放松政策力度有望继续加大。”
叶银丹还向记者指出,从中长期来看,在经济发展方面,宏观政策将注重三大方面:一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即维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同时从绿色、创新等多个方面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成色;二是提高经济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减少内外部风险事件冲击影响;三是从完善分配制度、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持续缩小发展不均衡和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