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议|如果作者和审稿人的意见不一致,应如何处理?

图片
The Lancet Webinar| 同行评议:如何促成作者、审稿人和编辑的“三赢”已于9月20日顺利结束,我们将专家讨论及观众问答整理出来,供感兴趣的同道参考。专家讨论的主持人是《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王辉女士,讨论嘉宾有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中山大学李萌萌副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张磊教授,以及《柳叶刀-全球健康》主编Zoë Mullan。如您想观看回放或演讲整理,请访问文末参考资料。
专家讨论
 
Q:作为审稿人的经历,对您来说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什么促使您成为一位审稿人?
 
李萌萌:促使我成为审稿人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研究的责任感。当我作为一名作者投稿时,我非常希望编辑和审稿人给我建设性的意见,能够让我更好地提升我的论文和工作。作为一名审稿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来回馈给学术界。另一方面,这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和作者、编辑以及审稿人沟通的平台。除了我们自己的研究之外,还可以看到其他审稿人的评论,以及作者对于评论的回应。可以看到非常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信息面前会有非常不同的回应和评论,这能够改变我们的想法,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不仅是对作者是这样,对审稿人也是如此。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作为同行评议的审稿人,这样的经历能帮助加强我们青年学者的学术声誉。
 
张磊:我收到《柳叶刀》的审稿人邀请时非常高兴,因为收到的稿件都是目前最前沿的研究,要回答并解决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能够扩宽我的研究视野,让我产生兴趣和好奇。总之,这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且收获良多的经历,能够让我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同时我也从中获得了更多新知识。
 
Q:作为审稿人,您对中国作者有哪些建议?
 
曹彬:我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已经工作了近20年,做过一些临床研究,也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以及柳叶刀期刊投过稿。同时,作为这些期刊的审稿人,我对中国作者的建议最重要的是找到确切的研究问题。这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临床研究的价值就是找到真正的真实情况。所以,想要找到确切的临床研究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要花很长时间阅读大量文献,还需要去各种学术会议与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沟通交流。
 
作为一名年轻医生或研究者,我的建议是不要直接投稿给《柳叶刀》这样的顶级期刊,必须要保持耐心,逐渐推进这一过程。从一些临床数据的收集和临床研究的设计开始,了解相关临床研究的研究方法,然后研究如何与其他医生协作,学习如何写把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写下来,如何与其他研究者沟通自己的想法,如何与患者沟通以征求其同意加入自己的临床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一个临床研究人员能够体现他的热情及其对临床研究的兴趣,那么最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研究者自己想要回答的这个研究课题就是关于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以及疾病的本质是什么。比如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选择有哪些,以及在现有治疗方法不够理想的情况下,还有哪些其他可能。
 
李萌萌:一些小细节我觉得也很重要。比如,在报告研究方法和结果部分时,需要做到完全准确和直接。在我审阅的一些稿件以及我自己的论文中,有时我们写的句子是非常模糊的,表达不够直接和清楚。有些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但大多数时候和中西方的思考方式或差异有关。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因此更加需要注意在准备论文手稿的时候,要选择非常合适而明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论文。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Zoë Mullan:的确如此,作者投稿了一篇英文论文,但其母语可能不是英语,一般会担心可能因语言问题而遭到拒稿。我同意李教授的观点,如果作者将观点阐述得非常明确和直接的话,那么词汇或语法方面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能让读者明白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所以对语言的要求,保持清晰度即可,无需追求完美。另外,《柳叶刀》期刊是有技术编辑的,主要负责语言的提升和表格的优化,可以很好地帮助作者解决语言问题。
 
张磊:我想补充一点,对于中国作者来说,许多论文是非常具有中国视角的,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柳叶刀》是国际期刊,读者来自世界各地,因此虽然我们解决的是中国问题,但加入一些全球视角可以让自己的格局变得更大。比如,我们的研究如何影响全球,如何去影响一些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希望中国作者的研究更具有全球相关性。最后,我建议中国作者还是要尽可能多打磨一下自己的文章。我自己也曾在《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过论文,每篇论文都会经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和打磨才会提交。因为,我也意识到虽然语言不是问题,但有的时候我们的论文还是会被拒,所以更多的打磨有助于更好地抓住机会。
 
Q:《柳叶刀》系列期刊中,使用的是单匿名同行评议,也就是说作者不知道审稿人身份,但是审稿人知道作者身份。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审稿机制的?单匿名和开放评议的优缺点是什么?
Zoë Mullan:对于审稿人来说,匿名其实是一种保护。比如,审稿人评议的稿件来自一位比较资深的作者,如果你想写一些批评性的建议并署名,那么这时候作为审稿人是有压力的,因为审稿人会担心这位更资深的作者看到点评后,会影响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有时候考虑到不用署名,审稿人就觉得自己可以随便发表意见,可能会故意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但这种情况一般很少见。对此,我认为审稿人首先应该带有一种尊重的态度来工作。如果提出批评,需要给出非常具体的解释。
 
Q:请问《柳叶刀》的同行评议过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提高作者的投稿体验?
张磊:我个人对《柳叶刀》的同行评议过程是非常满意的。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当论文被拒的时候,《柳叶刀》可能会将投稿推荐给其他更合适的期刊。因为有时候看起来所推荐的期刊跟我自己投稿的这篇论文主题也并不是非常匹配,所以我想了解一下这些推荐投稿的期刊是怎样选择出来的?
 
Zoë Mullan:我们开审稿会的时候,《柳叶刀》所有期刊的编辑都会在场,也就是说当我们去讨论这些稿件的评议报告时,很多编辑可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推荐意见。比如,一个肿瘤学的稿件,《柳叶刀-肿瘤学》的编辑也在场,可能他就会推荐是否可以转投到《柳叶刀-肿瘤学》。可能在提出这些建议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符合您的想法。因此,如果您发现所推荐期刊跟您的论文不具有很大相关性时,建议您直接把这一问题反馈给编辑,我们会就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观众提问
 
Q:能否请李教授展开说明如何在结论中做到具体和准确?
李萌萌:作为审稿人,我其实非常关注整篇文章的准确性和具体性,而这一点尤其针对方法论和结果部分。结论这一章较为特殊,在撰写结论时,我们要对研究发现进行解读,这个解读是以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但是要进一步去扩展和解释。所以,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避免数据的过度解读。
 
Q:请问Zoë,您认为同行评议是不是应该采用其他鼓励方式,比如说学术界的认可,或者是给予一些经济激励?
Zoë Mullan:期刊出版界确实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有一些相关网站可以展示你作为一个审稿人为学术做出的贡献,同时我们在《柳叶刀》系列期刊中也把我们审稿人的名字都列出来了,这是公众可以看到的。关于经济激励,也是一个很明确的问题。在《柳叶刀》,我们有给一些审稿人付费,比如一些统计学的审稿人。因为我们会让他们做很多审稿,会让一些人重复做,他们的工作量很大,因此会给予一些金钱上的回报,但是金额比较小。同时,还有一些做快速审稿的人,有些时候我们让审稿人在24小时或者是8小时内来审一篇论文,这比一般的审稿的要求更高,所以我们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小额的报酬。
 
对于一些中低收入的国家,因为他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并没有得到相应认可,其学术收入并没有很高,对此,我非常希望能够创立一个开放获取期刊。我们的预算比较紧,收入仅来自于已发表研究的论文处理费,那么如果对作者收取的费用过高,也会让他们觉得十分困扰。我们一年有600个审稿人,如果给每一个审稿人都给比较高的费用,期刊可能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这其实是我们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Q:请问专家们,您觉得您所做的审稿工作在您的研究领域或者研究机构当中是否得到了认可和回报?
 
曹彬: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回报是,我能够了解我所在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进展,能在我的简历上添加相关经历的描述。由于大部分的审稿都是在业余时间内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非常尊重其他审稿人的劳动,因为在我投稿给期刊的时候,他们的评论或批评对我个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萌萌:我觉得从审稿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有很多收获,并没有想过太多关于金钱上面的问题。我觉得一个公开审稿人的名单和贡献对于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认可了。而且,评议论文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也非常荣幸能做这项工作,尤其是为这样有名的期刊审稿。
 
Q:如果出现作者和审稿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曹彬:作为作者,看到批评当然会不高兴,但是我们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他可能误解了你的一个表达,因为这个审稿人只是看了你的论文,并没有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他可能并不是很清楚这个研究的优劣势。因此,当作者和审稿人有意见不同的时候,需要确认是否明确表达了想法,以及是否存在误解。同时,还要修改论文的初稿,然后把它再次提交给编辑,我觉得编辑会自行判断论文的价值。
 
Zoë Mullan:有时候从编辑的角度来说,和审稿人意见不同的情况是正常的,但是一定要客观、具体且明确地进行回应,对于审稿人也是如此。如果你觉得审稿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请列举您的工作和论文中或者其他论文中的内容作为证据,并且对稿件进行相应改动,而非直接拒绝审稿人的意见。
张磊:我曾经有过和审稿人发生意见不一致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会摆出所有证据来支持我们的发现,并且稿件做出相应修改后礼貌回复审稿人。我觉得这是一个讨论的平台,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可以直接表达我们的观点,最终编辑也会根据情况作出决定。而我作为一个作者,会做好我应该做到的。
 
李萌萌:我觉得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因为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同样的事情跟别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会从审稿人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他会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觉得他有问题?如果我觉得审稿人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会欣然接受他的建议,如果我仍然跟他有很大的异议,我会用证据和他去讨论。就像Zoë所说,如果我们非常准确和具体地表达,而且有非常有力的证据支持,我想审稿人和编辑其实都会为我们所做出的决定感到开心。如果遇到特别生气的情况,看到审稿人的点评很难过,就把电脑关上深呼吸,别碰你的电脑,不要想你的论文,等第二天早上心情好的时候,再重新看一下这些点评,然后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审稿人的点评,也许情况会好一些。
编辑补充
Q: 如果遇到两个审稿人意见差异过大,编辑会如何处理?编辑是否会因为一名审稿人的消极评价否定投稿?
首先,一篇论文最终是被接收还是拒稿,是由编辑来决定的,审稿人的意见仅供参考。
对于进入审稿流程的文章,编辑会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专家进行审稿。《柳叶刀》系列期刊一般会选择至少四位审稿人进行同行评议。论文送审后,编辑团队都会在每周两次的审稿会(manuscript meeting)上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进行讨论,决定文章是否被接收、拒稿或者修回。
如果恰好出现审稿意见分歧很大的情况,如两个拒稿意见和两个小修意见,那么负责该文章的编辑会认真听取其他编辑的专业意见;如果编辑们也有分歧和存疑,有可能会请一位“所罗门”审稿人(Solomon reviewer)从公正的第三方角度审阅全部评审意见以及稿件本身,在这种情况下“所罗门”审稿人的意见是做编辑决策的重要参考。
总之,编辑不会仅凭一个审稿人的意见来决定,而是会综合所有审稿人的意见以及编辑讨论会的总体意见来最后定夺。
Q: 请问同行评议的周期性长短有哪些影响因素?
影响同行评议周期的主要因素是:邀请审稿人后等待其答复的时间,以及审稿人接受邀请后返回审稿意见的时间。对于《柳叶刀》及部分有快速发表服务的系列期刊,我们给审稿人两个工作日的时间审稿,以优先尽快发表那些满足快速发表要求的重要的研究。在收到全部审稿意见后,编辑一般可以在1-2周内做出最终决定。
Q: 请问您推荐在读博士生成为审稿人吗?还是说毕业之后更好?
这取决于博士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如果该博士研究生之前已经有丰富的临床研究发表和审稿的经验,完全可以考虑成为我们的审稿人。但是如果这方面的经验非常有限,我们就不推荐博士在读的同学成为独立审稿人。不过,我们鼓励经验丰富的研究者与其团队中经验尚浅的年轻学者“搭档”,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审稿。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和帮助青年学者更快地成长。
Q: 为什么中国学者不愿意成为审稿人,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我们并不完全清楚国内学者对同行评议这项工作的意愿和热情,可能与鼓励机制或是被邀请的次数等因素有关。从时间或精力、不算或少算学术贡献/绩效、不了解如何审稿等方面考虑,确实有些学者对参与同行评议存在顾虑。
但是,从此次会议的嘉宾讨论中可以看出,很多研究人员还是乐于为《柳叶刀》系列期刊审稿的。希望这次研讨会为各位同道展示了《柳叶刀》系列期刊的同行评议流程以及如何提交一份“编辑眼中完善合理的审稿意见”,也欢迎各位同道继续和我们交流,告诉我们你们是否愿意成为审稿人的意向以及存在哪些障碍(识别如下二维码,写下你的问题)。同行评议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欢迎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参与其中。END
参考资料
中文直播回放
https://live.vhall.com/v3/lives/watch/773679002
英文直播回放
https://live.vhall.com/v3/lives/watch/683820989